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州拜法”是学习先进的农作技术以改变梅山落后鱼猎经济状况;“师夷长技”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富国强民。博大精深的梅山文化对魏源改革开放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后,外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近代思想启蒙:外报所传播的西方民主政治引发了魏源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质疑,它所传播的西方自由贸易理论使魏源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外报对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促使了魏源等人去"睁眼看世界"。  相似文献   

3.
《海国图志》系魏源愤于鸦片战争失败,为了寻求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编辑的一部名著,倾注在这部著作中的“师夷”、“制夷”的反侵略思想,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部书传播到日本后,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共鸣,在介绍和传播“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以及影响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演变都紧密联系着。从西周时期的"五服说"、"九服说,"到孔孟的"尊王攘夷"、"用夏变夷,"以及近代的"体用"争辩等都说明"夷夏"之论是一个历代王朝都比较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在礼制上,特别是四夷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文化上还是认同的,并且这种认同应包含于中国大一统之下,并为维护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湘西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是湘西南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源(1794—1857)是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正因为如此,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国人一直相当重视魏源研究。可以说,魏源研究是国内各个历史阶段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代学者黄遵宪,从西学中源的观点出发主张学西,既摆脱了"夏夷之辩",又承认西方他者(the other)的存在,最终走向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自尊、理性的声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华夏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学者黄遵宪,从西学中源的观点出发主张学西,既摆脱了"夏夷之辩",又承认西方他者(the other)的存在,最终走向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自尊、理性的声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华夏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魏源对外思想的研究,多数学者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维出发,对其评价难免有拔高之嫌。实际上,魏源的涉外思想中传统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并未跳出旧有的藩篱。文章以《海国图志》为基本资料,对其对外思想给予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1841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然而早在此前300多年,中国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成功实践.明代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有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0.
涉足宋学、汉学、今文经学的魏源,由"老经师"一变为注重经世实用之学,是他思想的第一次飞跃;由经世而积极参与盐漕改革和水利建设,是他思想的第二次飞跃;由"无双国士"而放眼全球,提倡师夷制夷,是他思想的第三次飞跃;晚年却由积极入世变为消极尘世,精神由昂扬而渐趋沉寂。  相似文献   

11.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主、振兴中国的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工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张洋 《科技信息》2012,(4):195-195,197
本文分别从中文、英文的语言和文化两个视角出发,运用类比、分析、例证等手法,对韩国语学习提出了新方法和技巧。文章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对中韩两国社会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中文、韩文两种语言,提出了"发音类比"、"举一反三"、"旧友新识"三种学习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韩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将英语与韩国语进行比较,在词汇学习和语法结构学习两方面提出了学习技巧和方法,供韩国语学习者进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隆回网隆回县文化局提供的材料《魏源澳门花园听琴》认为魏源笔下的“洋琴”很可能为“竖琴”。文章认为这是一种误读。根据相关材料论证,1848年魏源访问澳门,写作了《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诗中所描述的“洋琴”(即魏源所看到的“洋琴”)应该是古钢琴之一的“古翼琴”。  相似文献   

15.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草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思想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为这样一条线索,即从对“经文经学”的研究——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以下就此线索,略抒管见。 1840年,英国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从此,“天朝大国”迷梦破灭,传统的儒学在外国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的无情袭击下,几乎丧失了全部“保国”“保种”的功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结在一起,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和爱国知识分子从麻木不仁的昏睡状况中惊醒过来,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迅速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于是,率先从“经文经学”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发出了放眼世界。学习西方的呼声。近代中国第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从英吉利击败清帝国这一明显事实中,得出的最直接结论是,要战胜“外夷”就要学习“外夷”,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是以"夷夏之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从王夫之关于夷夏问题的基本观点看,王夫之夷夏论的核心仍然是维持"道统"与"治统"的一致性,并未突破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基本格局。王夫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始终都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他在夷夏之辨中所流露出来的民族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家国同构"的历史局限,但其中所传达出来的爱国如家、忠于祖国的道义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是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文中引入西方的解构主义与读者接受理论,从文化交流和读者期待角度分析归化、异化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指出异化翻译法体现了对原语语言、文化的尊重,更易于为译语读者接受,促进了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9.
张继芸 《科技信息》2011,(21):171-171
数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数字符号或数学概念,数字更是一种文化动态。通过对数字"三"的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加深对数字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为近代中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分析、探求洋务新政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