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三电"(电驱动、电池、电控)核心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包内包括电池模组、连接件、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和电池外壳等部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电池的性能和质量对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动  相似文献   

2.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其技术水平及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意义重大。在研发方面,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及中国分别制定了动力电池的国家发展规划,提出了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方向和相关指标;在产业方面,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主流技术产品主要应用于纯电驱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中、日、韩3国电池企业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要供应商和竞争者,产品涉及不同的材料体系、不同的容量及不同的工艺路线,能量密度范围为89~245 (W·h)/kg,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提出了锂离子动力电池预期实现产业化的材料体系及电池单体的相关技术指标,指出了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的问题,表明在装备、材料、系统集成以及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搭建了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实验平台,针对车辆实际行驶工况,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动力电池进行了相关充放电实验。利用实验系统采集到的动力电池电压与电流,采用自校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对常温25℃下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进行计算,并与Arbin动力电池测试设备计算出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校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计算出的电池SOC满足混合动力汽车电池SOC所需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性能上的优势突出,在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上得到了重视,已广泛应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各方面的性能需要满足电动汽车的使用要求,在低温充电的性能上锂离子电池还有待提升。该文通过进行国内外现状的对比,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结构中这一部分性能进行了分析,从结构和材料的选用上提升电池对使用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能源科学     
任何生产过程都需要一定的能源,就是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能源。没有能源,汽车、拖拉机、火车、轮船、飞机等都不能开动,各种机器都不能运转,就连生火做饭等日常生活也成了问题。所以能源从来就是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能源(包括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地热、风能和二次能源余热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必须的燃料和动力资源,有的如煤、石油、天然气  相似文献   

6.
正汉成,高级工程师,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计,2015年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约在2~4万吨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仅纯电动(含插电式)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17万吨的规模。然而中国目前电池的回收率却不足2%,大量废弃的电池造成了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科技导报》新能源汽车专题,邀请赣州豪鹏总经理区汉  相似文献   

7.
考虑道路坡度对整车驱动需求的影响,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提出基于道路坡度信息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进行车载导航系统在整车能量管理策略中应用的初步探究。根据车载导航系统提供的道路信息,建立坡道行驶电量消耗预估模型,分别对行程中电量消耗阶段和电量维持阶段动力电池的荷电指数进行规划,提出行车预充电时刻规划准则,使车辆在坡道行驶前动力电池的荷电指数达到预定值,保证车辆在坡道行驶时不会因动力电池亏电造成动力不足或过放电有损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并在上坡行驶结束后动力电池的荷电指数下降到临界值,有利于充分吸收制动回收的电能。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仿真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坡道预测的能量管理策略能够避免动力电池的过放电,确保车辆上坡行驶过程电量充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汽油消耗量也就越来越大,汽油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国对石油开采力度也随之加大。石油作为国家建设的动力和基础,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但随着我国对石油开采和使用力度的加大,我国正面临着能源危机,为了缓解汽车对石油的消耗,加强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以汽油为能源的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影响着环境和生态,开发新型能源势在必行,该文将针对汽车新能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发展较为缓慢,但会成为未来节能领域的重要力量。本文对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分析,重点对驱动电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以及轻量化材料等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推动我国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我国动力锂电池的数量与日俱增,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大量废弃电池对环境影响的压力越来越大,退役动力锂电池的回收也被提上日程。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包括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两种方式。重点介绍梯次利用方式,阐述了梯次利用的必要性,从国家政策、经济导向、技术层面、专业人才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毅 《广东科技》2012,21(17):203-205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核心,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以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为研究内容,客观评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与动力电池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阐述了我国动力电池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对动力电池方面的主要标准进行了介绍,并从七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推进我国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研究有利于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步伐,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汽车。由于它本身不排放污染气体到大气中,即使按照所耗费的电能换算成发电厂的排放,其排放也远远低于目前的汽油汽车排放。目前电动汽车的车载来源是动力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循环使用性能优越、无记忆效应和以及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对地球环境友好等特点,已逐步替代传统铅酸电池、镉镍电池和镍氢电池,成为动力电池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由于安全性问题,使大容量电池的应用受到限制,比如用作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电源.以不同正极材料组装成AA型锂离子电池,研究其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尖晶石型LiMn2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热稳定性最好;新型包埋镍酸锂梯度正极材料有高的比能量和优良的循环性.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安全性能——过充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锂离子电池由于安全性问题,使大容量电池的应用受到限制,比如用作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电源.以不同正极材料组装成AA型锂离子电池,研究其过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尖晶石型LiMn2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耐过充性较好;新型包埋镍酸锂梯度正极材料有很好的耐过充性能.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由于安全性问题,使大容量电池的应用受到限制,比如用作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电源.以不同正极材料组装成AA型锂离子电池,研究其过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尖晶石型LiMn2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耐过充性较好;新型包埋镍酸锂梯度正极材料有很好的耐过充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计,2015年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约在2~4万吨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仅纯电动(含插电式)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17万吨的规模。然而中国目前电池的回收率却不足2%,大量废弃的电池造成了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在11月27日举行的世界汽车工程年会(FISITA2012)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表示,未来几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攻坚期,需要螫车、电池、电机、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共同努力,推动汽车的电力化转型。万钢强调,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标准、能源、示范三大基础平台所组成的新的“三纵三横”为核心的基础路线。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电池由于安全性问题,使大容量电池的应用受到限制,比如用作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电源。以不同正极材料组装成AA型锂离子电池,研究其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尖晶石型LiMn2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热稳定性最好;新型包埋镍酸锂梯度正极材料有高的比能量和优良的循环性。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年工信部发布的首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之一,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和梯次利用,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为深入了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发展情况,《科技导报》采访了区汉成总经理。  相似文献   

20.
谢栋栋  雷雪君 《科技资讯》2008,(35):211-211
自从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问世至今100多年,汽车能源基本上采用的是石油制品——汽油和柴油。经过多年大规模开采,地球上的石油存储量已经不多,7亿多辆内燃机汽车组成了庞大耗能群体,其他交通工具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地球上残存的石油,与此同时,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日积月累的使环境和生态不断恶化,导致环保特征的汽车新能源显得日益紧迫。经多年研究已知有可能成为石油替代能源且这些能源中有一定应用规模,相对成熟的品种——天然气已有一个熟悉和优化应用的过程。那么,天然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能源?他对汽车性能会有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