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风险的社会接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多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0):91-94,110
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风险源,它所带来的风险与传统风险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今天,"危机"的概念范围已大大拓展,较突出的是从传统安全领域侵入到非传统安全领域.人类社会的风险水平开始上升,新型的、人为制造的、不可计算的风险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张.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削弱了人们以往据以思考和行动的基础和范式,风险认知与客观的风险之间存在着很大偏差.风险的影响,有时远远超出了事故本身造成的直接损失,产生巨大的间接代价,引发"涟漪效应".  相似文献   

2.
生命伦理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关于人类增强的争论常常被归纳为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两大阵营之争。而神经伦理学家卡布雷拉却将人类增强的应用范式划分为生物医学范式和超人类主义范式,主张二者在人类增强的目的、应用领域、实施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人类增强的生物医学范式与超人类主义范式的争锋是从肯定的方面来探讨和解决人类增强问题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她提出了第三种可能范式,即社会范式,并主张这是一种看待和应用人类增强技术的新视角,它跨越了两大主流范式的争论框架并弥补了其局限。并且,卡布雷拉还据此对人类增强的三种范式进行了优先性排序。不过,她所提出的人类增强的社会范式在实践可行性、技术基础、优先性依据、概念命名以及对解决相关争议的有效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地反思和论证,否则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相似文献   

4.
论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伪科学与中影随形,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泛滥成灾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伪科学生产的四种社会基础:即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从众心理是伪科学深处滥的社会心理基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制度基础;社会整体科学水平低下是佃科学深处滥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技术持续变革必然导致透明社会的形成。透明社会的形成必将产生诸如隐私威胁、犯过错误的人难以返回正常的社会生活、全面监控而不自由、大限制和被设计被选择等伦理困境。从根本上说,透明社会的伦理困境是由于人类滥用大数据技术所致。为了实现大数据时代的顺利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大数据时代的透明社会伦理困境进行必要的治理,要求树立正确的功利观、积极弘扬人文精神、不断建立健全相关伦理制度规范和弘扬社会美德。  相似文献   

6.
创新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不能只靠经济、技术等常用政策工具,还要为长期的创新互动创造一个有效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在产业技术巨变面前,这种社会基础更是转型升级必需的关键投入。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学界和政策部门对这一社会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鉴于此,本研究以机床工业的技术巨变为背景,对比了芬兰坦佩雷和中国两个机床产业转型的案例。比较发现,即便是正在探索的新型举国体制,也未就社会维度进行全面且有意识的制度设计,从而导致了基于国家背书的产业链互动和产学研合作短期化并存的悖论。文章最后就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技术评价的意义和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评价起源于从社会的角度上关注技术发展,它通过系统的收集、调查和分析有关技术及其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为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客观的信息支持.随着公众对技术的越来越多的争论,传统技术评价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导致了参与式评价方法在技术评价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公众参与技术评价方法被认为是针对现代社会中不确定、不平等问题的一种新的互动式解决途径.本文对这种评价范式的意义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信任对于维系人类的认知秩序和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风险社会下,传统的人际信任已然无法应对科技不确定性,这就催生了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系统信任机制.但是,在后常规科学和后学院科学范式下,专家系统可信性的基础——专家专长的真理性和专家行为的至善性,面临着失灵和失范.如此,面对不确定性风险,一方面公众需要依赖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9.
这里针对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个是工程的社会影响究竟有多大?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我们看到了电气化工程促进了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社会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变迁;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个问题是电气化工程的社会影响何以可能?通过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哲学思想,我们看到了在工程中所蕴合的科技理论的逻辑性和经验性;工程运行的实用性和简单性;工程范式的历史性和转换性以度工程实践的建构性和境遇性等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西方一些社会哲学家对社会学领域的时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马克思认为,作为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的社会运动,也应有自己的时间和时间结构,即社会时间。由于社会运动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因此,社会时间本质上是人的活动的存在形式,时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建构主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建构主义本身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有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是相对主义的,但库克拉认为社会建构主义也可以形成共识;有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反实在论,库克拉则认为社会建构主义也有自己的实在论;有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具有主观主义倾向,而库克拉认为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解释循环和非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奖励评价范式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这种新的哲学理念,它着眼于"社会中的科学",注重科学知识评价的社会性、建构性、过程性、语境性、文化性与协商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设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这篇论文以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探索,着力探讨近代以来,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论文首先是探讨近代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即从科学的器物,知识层面到科学的体制,社会层面再到科学的精神,价值层面,这个过程是科学家与中国社会之互动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论文是从一些典型事件来分析这种互动关系的科学-社会意义和科学-文化意义,即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思想推动到体制推动,演绎出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最后拟探讨科学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学是适应历史实践发展要求产生的社会学新范式,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维护的建设型形态的时代化呈现,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性、辩证性、批判性、价值理想性和总体性特点,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新形态,它以其独特的工程思维与社会建构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建立在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上。量化研究主要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而质化研究更多建立在社会建构论的原理上。社会建构论有关实在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的多元化和方法多样化主张契合了质化研究的需要。质化研究扎根于具体的文化情境,在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中,在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中了解被研究者的主体体验,具有量化研究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从控制主体方面探讨网络社会控制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民、家庭、学校、政府和国际社会在网络社会控制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网民提高信息素养,家庭重建新型亲子关系,学校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政府建构综合控制体系,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与全球治理。这些是网络社会控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的社会研究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进路:新一代科学社会学和哲学认识论中社会认识论。 陈词认识论是被认为是社会认识论中迄今为止最富有成效的研究领域和最为流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一个跨世纪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伴随出现的却是社会不公,尤其是贫富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急剧扩大。这一问题被称为“跨世纪问题”。如何负责任地解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知识的使用和分配,以及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的不平等问题,成为科学技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上述课题的深入思考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公正的关系问题。关心人的本身,保证科学技术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包括使之成为人们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手段,从来就是科学家和…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单靠内部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日趋困难。因此,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如何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提高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和联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将社会资本理论融入到技术创新理论中,试图为技术创新理论的“创新”寻找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