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厘清旅游产业链特征,对准确分析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状况和有效促进旅游扶贫具有重要作用。运用产业链理论,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龚滩古镇为例,从形态结构、演化过程和空间特性3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山区古镇旅游产业链特征。研究表明:1)龚滩古镇旅游产业链具有"双层两圈结构"。当地居民主要参与到低价值环节,获益程度较低,产业链本地化面临当地居民"不愿意"和"无能力"的双重障碍;2)随着旅游业发展,本地化特征鲜明的古镇传统产业链进入了"旅游化"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链重心位移、空间扩张和关系解构3个子过程;3)古镇旅游业呈现出以古镇老街为中心、与周边区域基于供需关系形成的"横向链小集聚、纵向链大跨越"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古镇的文化生态圈层结构,分别对郪江古镇的文化要素、空间格局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生态资源要素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古镇的文化生态进化过程中封闭性和聚落活力的改变,指出古镇文化生态的被入侵、多样性锐减、群落老化等现象和问题,最终提出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共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来进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古镇的文化生态圈层结构,分别对郪江古镇的文化要素、空间格局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生态资源要素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古镇的文化生态进化过程中封闭性和聚落活力的改变,指出古镇文化生态的被入侵、多样性锐减、群落老化等现象和问题,最终提出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共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来进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景观的视角,选取祠庙空间类型多样、保存完整的松溉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测绘收集松溉古镇祠庙空间的现状信息,对其生成环境进行实地勘察;接着通过对古镇历史资料的挖掘与提取,充分了解松溉古镇祠庙空间的时空背景和文脉价值,对其演进历程作出基本预判;最后,结合历史地图解译的空间信息,通过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祠庙空间系统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空间""文化"3个层面总结了巴渝古镇祠庙空间的文化景观特性,即在时间上的历史层积性、在空间上的多维立体性和在文化上的集群公共性.基于巴渝古镇未来的保护发展需求,分别从历史层积性的永续传承、多维立体性的合理利用和集群公共性的活化再生3个层面提出了对巴渝古镇祠庙空间活态保护的思考,旨在引领巴渝古镇以文化内因为导向发展,为巴渝古镇的文化传承和活态保护提供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福建省大部分历史古镇城镇化水平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空屋率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保护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维新式"的古镇规划设计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古镇维新"的规划设计将城镇化建设与保护开发双轨并行,倡导有别于传统的以乡-城迁移为主的异地城镇化的就地城镇化,并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古镇的经济、人口、社会、空间等各种资源,注重发挥本地区优势,展现地域特色,能为福建省古镇的规划设计和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偏岩古镇街巷景观空间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偏岩古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从古镇街巷景观建筑布局、沿街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街巷空间界面的尺度比例、街巷界面分析、古镇典型街巷与环境的关系、街巷空间处理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偏岩古镇街巷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调研中明确古镇景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阳璟玥  尚进 《科技资讯》2009,(35):89-89
官渡古镇是滇文化发祥地之一,在昆明城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官渡古镇当前的保护规划,分析其得失,总结古镇保护规划应重点从历史空间环境的营造入手,从生活、文化、旅游、和谐几方面进行保护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浦市古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湘西地区古村镇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聚落空间格局较为完整、清晰,特别是古镇太平街和十字街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保存十分完好,空间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0.
吴小宝 《工程与建设》2012,26(3):335-337
文章以三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空间结构、街巷空间形态构成要素、街巷空间形态属性特征及街巷的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研究三河传统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以此发掘三河传统街巷风貌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丙安古镇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也是贵州历史文化名镇。其渊源可追溯到宋朝,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镇随盐运文化而生长,承红色文化而发展。其选址格局与空间形态、建筑类型与营建方式等古镇空间意象,从历史到人文,从建筑到古迹,分类进行阐述。传统村落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江南周庄与云南和顺:古镇旅游的比较视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和云南是我国古镇旅游的两大代表性区域。二者凭借丰富的古镇资源、较早的开发意识和显赫的旅游成效使旗下的周庄、和顺成为当今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代名词,同时成就的"周庄模式"与"和顺模式"也为进行旅游开发的各地古镇争相借鉴和效仿。但由于二者在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空间组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区别。就古镇旅游区域经济背景、空间模式、产业模式等方面对周庄、和顺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间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差异,旨在对我国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域旅游"下旅游类型的不断丰富,古镇旅游成为对外展示城镇特色的一支新生力量。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不可避免的旅游空间竞争性制约了毗邻旅游地的市场影响力。文章以凤凰古城与镇远古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两地资源禀赋条件分析和古镇旅游空间竞争力指标体系建构,围绕空间认识的相似性、目标市场的趋同性、交通的可进入性及城市辐射和产业效应的有限性探究古镇旅游发展空间竞争关系及其作用下的镇远古镇旅游发展困境,并据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创新发展策略。文章旨在顺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下,寻求弱势古镇旅游地规避空间替代性风险的新路径及其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河北省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认为地形地貌、京津两市对河北省城市空间格局具有较大影响,目前“一带、两群、两个双极核”空间格局已经形成.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全省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策,应构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布局,从点、轴、群的城市体系向网络城市体系格局转化.  相似文献   

15.
厘清旅游产业链特征,对准确分析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状况和有效促进旅游扶贫具有重要作用。运用产业链理论,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龚滩古镇为例,从形态结构、演化过程和空间特性3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山区古镇旅游产业链特征。研究表明:1)龚滩古镇旅游产业链具有“双层两圈结构”。当地居民主要参与到低价值环节,获益程度较低,产业链本地化面临当地居民“不愿意”和“无能力”的双重障碍;2)随着旅游业发展,本地化特征鲜明的古镇传统产业链进入了“旅游化”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链重心位移、空间扩张和关系解构3个子过程;3)古镇旅游业呈现出以古镇老街为中心、与周边区域基于供需关系形成的“横向链小集聚、纵向链大跨越”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杨传莹  赵然 《科技促进发展》2010,(1):I0045-I0046
近几年来,古镇旅游越来越得到游客的青睐,而新沂市窑湾古镇是徐州地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以其独特的格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备受关注,所以新沂市市政府制定了开发苏北一山一水一古镇的旅游计划。从旅游行业来说,主要是开发和利用遗产,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将根据窑湾古镇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以保护性开发为主的旅游建设规划和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谈徽州古镇保护与发展——以万安古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峰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3-755
徽州古镇首先以保护着手,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迫切需求,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开发、资源旅游、以及居民生活等多对矛盾关系,以历史保护作为徽州古镇保护的基础,商业旅游产业开发为契机,从而逐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使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更好提高,使曾经繁华鼎盛的徽州古镇重新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9.
刘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7,(6):32-32,42
通过分析古镇的定义,以宜宾龙华古镇为例挖掘出古镇的人居环境、建筑艺术价值,以促进更好的宣传古镇、保护古镇,吸引更多的人来分享和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20.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工程面临山水格局难续,场所精神改变,古镇活力重塑,设计与建设质量堪忧等问题,该研究以重庆龚滩古镇为例,通过迁建前后多维度多层次对比,解析其空间品质营建策略,从传承空间特色、重塑空间活力、有序最优营造三方面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西南山地古镇迁建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