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洋  王澄海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11):1279-1287
对青藏高原地区干湿季节转换期间NCEP—Ⅰ,AR—Ⅱ及ERA感、潜热通量等再分析资料在高原西部地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3种资料的代表性及其误差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干湿季节转换期间,由于处在地表冻——融日周期循环阶段,土壤水分相变过程对高原西部地区感、潜热通量变化的影响显著.再分析资料的感、潜热通量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不确定性.对高原西部土壤湿度状况模拟能力差是导致季节转换期间其感、潜热资料在该地区可信度较差的主要原因.如何改进和完善数值模式对季节性冻土区和冻土活动层的水文过程的描述可能是提高感、潜热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可信度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急性高原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上高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急性高原反应的影响。急性高原反应带来的一些症状,若不及时控制,就会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初上高原的人,很有必要了解产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使其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国内外高原训练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高高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与青海省体育局将于2009年8月在青海多巴联合举办"2009年高原训练国际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国内外高原训练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并组织高原训练科技产品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4.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往往与个体行为成功与否、替代性体验、他人评价以及情绪与生理状态等影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虎民 《科技信息》2013,(20):59-59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所要求的标准来执行某一行为或活动所持的信心,以及对自我活动施加控制能力的水平。本文对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内涵、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因素、员工自我效能感应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和长江流域梅雨开始期有密切关系.6~9月印度季风环流建立后,我国西南地区雨季也随之先后开始或稳定,大~暴雨天气过程明显增多,所以季风的活动,很早就被我国气象工作者所注意.近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改进和预报实践的积累,对夏季季风环流的活动提供了大量观测事实,从而对高原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特别是季风环流系统输入高原并以什么形式进入高原的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缘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过渡性、多样性和敏感性,人类在高原活动历史较为悠久,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响应非常敏感,其研究对于理解极端环境下的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的研究成果,并对高原人类活动的阶段划分、典型遗迹和环境演变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与论述.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明显划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和历史时期四个阶段,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状况不断好转,旧石器时代狩猎者已经踏足高原,活动规模小,但有较高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在全新世大暖期的6~4kaBP高原东北缘和东缘产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宗日和卡若文化,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高原人类发展农业、实现定居、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为其特征.4ka前后大暖期结束,冷干化的气候趋势使得高原东缘史前文化发生更替和萎缩,高原东部边缘逐步过渡至青铜时代,农业比重下降,畜牧业逐渐确立,区域性畜种(牦牛、藏绵羊)的培养和驯化,使得人类向高原各个角落扩散,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文化(辛店、卡约和诺木洪),文化发生分裂.2kaBP进入历史时期,高原人群的迁徙、部落的兴起等都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存在广泛的风沙活动,而关于高原中部历史时期的风沙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高原中部安多地区柴荣(CR)风成沉积剖面,采用OSL测年方法建立剖面年代序列,以粒度为主要风沙活动代用指标,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有机质指标,揭示安多地区近千年来风沙活动过程,探讨风沙活动对高原近千年几个气候特征时期的响应,结果表明,安多地区千年来风沙活动可划分为5个阶段:1)1310年以前约300a,风沙活动很弱,气候温暖湿润;2)1310—1660年为气候稳定的过渡阶段,风沙活动较弱,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1450—1570年风沙活动进一步减弱,出现小幅的升温;3)1660—1890年风沙活动强烈,气候寒冷干燥,其中1780—1860年为小冰期中的距今最近一次冷事件;4)1890—1940年风沙活动很弱,进入20世纪暖期的升温阶段;5)1940年至今,风沙活动再次加强,转为冷干的气候环境,但其寒冷程度不及小冰期.柴荣剖面风沙活动所记录近千年气候变化与高原文献记录较为一致,但反映的气候特征事件并不完整.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10年)与高原中部、中北部和东北部湖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小冰期(1660—1890年)的起始时间比高原东北部、西部和中北部反映的晚200~300a,比高原中部的记录晚约150a.小冰期结束时间与整个高原记录一致,其中体现的冷事件与高原其他记录所指示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冷事件时间相同.20世纪暖期的起始时间与高原其他记录的时间一致,1890—1940年的暖湿阶段和1940年以来的冷干阶段也与高原东北部、西部的研究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考察研究生社会期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社会期望问卷和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安徽师范大学23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结论:研究生的社会期望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在社会期望中,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符合社会期望维度上;是否工作后考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符合社会期望维度上。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活动和科研活动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是否跨专业考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活动、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符合社会期望维度与科研活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实践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模拟高原7000米低氧环境,与实验地西宁海拨2260米的一组大鼠作对照,对肺进行病理解剖,称重,发现低氧条件下大鼠肺明显增重,(有显著差异,P<<0.001)观察实验组,肺部呈明显水肿,组织过度膨大,出血点较多。结果提示,低氧对大鼠肺脏有严重损伤,同时本文建议大鼠可作为低氧肺水肿敏感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高原鳅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由于种间形态差异较小,高原鳅属鱼类一直是物种鉴定的难点类群.早期相关鱼类志和本课题组近期研究显示河南省分布有赛丽高原鳅、贝氏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和粗壮高原鳅,但早期文献野外调查范围较小,所用标本较少,描述也较为简单.在前期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  相似文献   

12.
白洁  陈祎晟  李小惠 《甘肃科技》2012,28(17):81-83
高原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热点,但高原特有的低氧环境会给旅行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通过高原环境、高原病、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就高原低氧环境对旅行者生理、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加以分析和论述,旨在帮助短期进入高原的旅行者克服低氧环境的影响,以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享受旅行带来的愉悦.  相似文献   

13.
洋底高原是在深海盆地中最显著的大火成岩省,记录着海洋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对研究地壳结构、板块构造、地幔动力学乃至地球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西太平洋是洋底高原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研究洋底高原内部结构与形成演化的最佳场所。选取西太平洋中最具代表性的6座洋底高原——沙茨基海隆、赫斯海隆、麦哲伦海隆、翁通爪哇高原、马尼希基高原以及希古朗基高原,通过对这6座洋底高原地质概况的简要描述,归纳近年来获得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重要观测结果,揭示其内部结构的共性,包括大面积地形隆起、异常厚的地壳、异常负的地幔重力异常以及形成于洋中脊之上或者附近的位置特征;探索了其形成机制,即地幔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洋底高原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对同域重叠分布的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和高原鼠兔(O.curzoniae)的行为活动,尤其是社会行为作了比较研究.描述行为23 种.达乌尔鼠 兔非社会行为占所有行为的96%,高原鼠兔占87%;达乌尔鼠兔的社会行为仅占所有行为活动的 4%,高原鼠兔占13%.高原鼠兔个体间的亲昵和戏耍行为明显多于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鼠兔种 群内排它性行为明显多于高原鼠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硬刺高原鳅耗氧率与窒息点和体质量相关关系,以平均体质量为1.73、7.22、16.52 g的3组硬刺高原鳅为试验材料,对硬刺高原鳅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硬刺高原鳅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3组规格硬刺高原鳅白天耗氧率分别为0.30、0.20、0.14 mg/(L·h),夜间分别为0.21、0.17、0.11 mg/(L·h),白天耗氧率和夜间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刺高原鳅耗氧率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符合方程:y=0.313 6x~(-0.299)(R~2=0.930 2)。硬刺高原鳅耗氧量随体质量增加而增加,耗氧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窒息点随体质量增大而升高,窒息点分别为0.39、0.70、1.18 mg/L。通过研究硬刺高原鳅的耗氧率与窒息点,为硬刺高原鳅呼吸生理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6.
钟娟 《科技信息》2012,(35):159-159,243
高原训练,一直是许多运动队获取佳绩的“看家法宝”,拥有得天独厚自然优势的云南省也因众多高原训练基地和无数体育队伍的到来而名扬天下。高处生活、低处训练法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一切优点,拥有避免出现与正常高原训练相关的潜力。高处生活、低处训练法为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海平面运动成绩提供了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德国产Cortex MetaMax 3B心肺功能遥测仪同步实时检测运动员在进行1500m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气体交换参数。结论:(1)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期间峰值摄氧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时,运动强度很难保持和在平原一致;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后更易受缺氧的影响,峰值摄氧量水平下降更快;运动员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更易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高原训练的适应期,容易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3)同等负荷运动时,在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每份通气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或亚高原,下到平原或亚高原后显著升高;(4)通过两阶段交替训练,运动员肺功能适应性增强。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工识别青藏高原低涡的基本标准,结合高原气象学和几何学相关知识,确定了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的标准,利用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构建了2001-2010年高原低涡活动客观识别数据集.对识别出的低涡与低涡年鉴及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人工识别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夏季低涡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低涡客观识别方法在夏季生成频数、月分布等方面与主观识别的统计结果相近;客观识别与基于NCEP资料人工识别数据集的吻合率约为60%,与低涡年鉴的吻合率约为50%.客观识别出的高原低涡在6月出现最多.涡源主要分布于西藏那曲、改则、双湖和申扎一带,其中生成于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低涡分别占33%、39%和28%.低涡在高原停留12 h的占60%,停留24h的不足10%;低涡的移动方向主要有东北、东、东南,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最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高原公路海拔对驾驶员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生物反馈系统对急进高原公路的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了驾驶员各项生理指标与试验路段海拔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高原公路行车驾驶员的各项生理指标都随海拔上升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驾驶员心率增长率、LF/HF、LF以及脑电波"频段功率值与高原公路海拔成正相关,而表面肌电IEMG、血容振幅、HF指标与高原公路海拔表现出负相关性;其中,驾驶员心率增长率、LF/HF及脑电波"频段功率值三项指标与高原公路海拔的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备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高原鳅属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的脑大体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贝氏高原鳅生活于开阔河流及山溪石滩浅水处,而玫瑰高原鳅生活于地下暗河或溶洞中.研究发现贝氏高原鳅整个脑及脑各结构的相对大小均较玫瑰高原鳅大,其中整个脑的质量、嗅球、下叶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脑、视盖、延脑背部、面叶间有极显著差异,大脑、小脑体间差异不显著;两物种的脑结构无性别二态性;玫瑰高原鳅视盖极其退化,小脑瓣完全裸露在外,而贝氏高原鳅的小脑瓣只有小部分露在外面,绝大部分被视盖包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