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IAII)及自制学生上网动机调查表对漳州师范学院6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18%;男女学生IAII总分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2.641,p<0.01),男生的网络成瘾比率明显高于女生;按照年级划分,一年级IAII得分与其它年级均有明显差异,而二、三、四年级IAII得分无显著差异;文理学科的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无显著性差别;网络成瘾学生上网动机比较单一,主要包括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和网上猎奇等.据此提出了预防与诊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如  王希华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88-89,91
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福建省10所中学211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网瘾中学生,学校等教育机构必须结合中学生性别、年级和心理健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3.
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和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了解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和谐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网络成瘾测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人际关系和谐量表对56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高职生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年级、综合评定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高职生网络成瘾和人际关系和谐性存在显著的相关;研究结论:网络成瘾的程度越重,其人际关系越不和谐.  相似文献   

4.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63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Yo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Zuckerman的感觉寻求量表考察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使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青少年网络成瘾比率为11.08%;(2)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在人口变量学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在网络成瘾的各因素得分均高于女生,大学阶段的青年网络成瘾率最高;(3)在SCL-90的得分上网络成瘾组和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群体。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急需重视,作为引导主体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网络使用对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对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阳性率为16.6%,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P〈0.05);大学四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5),一年级学生相对较低;网络成瘾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分别为12.23&#177;2.31、12.38&#177;2.30、12.99&#177;3.58和12.10&#177;2.58,均低于网络正常使用组;网络成瘾组和网络正常使用组在生理和心理两个领域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筛选出来的网络成瘾和对照组的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大学生都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二者在外显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外显自尊与现实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内隐自尊与网络社会支持中友伴支持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主观支持对外显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友伴支持对内隐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社交成功倾向于外控性归因,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网络娱乐活动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和谐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人性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2015-2018级的1 8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并对调查对象进行体质健康状况的测量,通过数理分析法探寻大学生体质健康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1)不同性别学生间的网络成瘾具有显著差异,且女生网络成瘾较男生严重(x~2=13.174,P0.01).2)不同网瘾群体间的体测综合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网瘾群体间的BMI与800 m(女)/1 000 m(男)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0 m跑、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4)体测总分与性别、年级无关(P0.05),与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时间管理和网瘾程度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较为普遍,女生较男生问题突出;网络成瘾与体质健康综合成绩具有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网络成瘾与呼吸机能、柔韧性、速度、爆发力和肌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广东医学院一至四年级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使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调查医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使用自编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网络成瘾的可能影响因素,计算网络成瘾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9.68%,其中男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2.63%,女生的网络成瘾率为7.20%,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82χ=,P=003.0)。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与适应问题因子得分在非成瘾组和成瘾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只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学生网络成瘾与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社交成功倾向于外控性归因,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网络娱乐活动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和谐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人性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215名大学生依恋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害怕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大;在回避和焦虑量表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量表上的得分男女差异显著,在信息成瘾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专注型和害怕型依恋对网络成瘾具有微弱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理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大理市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年龄、性别、上网目的、与同学的关系、初次上网年龄段和每次上网持续时间在正常组和成瘾组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上网持续时间、初次上网年龄段和参加课外活动情况是个体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因素,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网络成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职校生不同年级679名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进行调查,并就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作专题分析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三方面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省四所高校的320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问卷》调查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中网瘾大学生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男生网络成瘾者显著多于女生网络成瘾者,高年级的网络成瘾者显著多于低年级;网瘾者和非网瘾者在网络消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网瘾者更倾向于网络游戏,而非网瘾者更倾向于获取学习资料和即时通讯。为了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家庭教养方式特点,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从选取300名大学生,采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实测。结果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6.3%;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结论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在武汉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374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其维度的高低分组,比较高低分组的网络成瘾检出率。结果:除了家庭外支持低分组的网络信息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外,社会支持的其他分组对网络成瘾类型的检出率影响都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负相关和线性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找出涉及网络成瘾(IAD)机制的关键脑区,同时探查IAD者脑功能和结构特征,招募IAD组和对照组大学新生被试,扫描和比较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右枕叶和右舌回的静息态脑自发活性呈亢进,左眶额叶呈降低;右海马旁回、右枕叶和右舌回的皮层灰质密度显著降低;右枕叶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水平都与网络成瘾量表(IAT)分显著相关.右枕叶在网络成瘾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察.  相似文献   

19.
探讨学校教育因素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崔丽娟、赵鑫(2004年)用安戈夫(Angoff)方法编制的"网络成瘾症"界定问卷和自编制的中小学生学校问卷对750名未成年人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85份。有38名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成瘾率有5.55%;学校教育因素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教师功能、课外活动在0.00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性教育、生命教育在0.05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文山师专在校生网络使用行为及网络成瘾情况,为今后学校开展网络使用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24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被试网络成瘾率为5%;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获取各种信息,主要的网络使用功能是各类信息查询;网络成瘾的总分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群体和正常群体在休闲娱乐和扮演角色这两个网络使用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成人网站和网络游戏两项网络功能的使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文山师专在校生总体上能科学、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但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建议学校加强网络使用指导,从而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