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咏梅 《甘肃科技》2001,17(4):42-42
叠层橡胶震技术是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器(夹层橡胶垫),使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分开(一般设在建筑物一层底部和基础之间)。这样就改变了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使上部结构处弹性工作状态。当地震发生时,上部结构的水平基本周期延长,结构体系因“柔化”而隔离了地面的强烈震动,从而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与相应的非隔震结构相对比,其水平地震加速度可减至1/2~1/12。各层的水平地震可以减少5.7-9.8倍。由于设置了隔震器结构,使结构水平变形将集中于隔震层,结构从剧烈的摆动变为缓慢的“平动”,上部结…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原理。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5层3跨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基础固定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粘滞耗能组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显著小于基础固定结构,隔震结构层间位移集中于隔震层。在隔震层加设粘滞阻尼装置后,上部结构减震效果与未加设阻尼器隔震结构相近,而隔震层位移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3.
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地震作用简化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地震作用简化计算。其中上部结构采用层间剪切模型,隔震系统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滞回特性曲线。考虑设防烈度、场地类别、隔震系统的阻尼比、刚度及其折减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将相应的地震记录输入分析模型进行时程分析,对时程分析的结果(基底剪力、基底位移、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布)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地震作用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且适用于双线性隔震系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远场地震动中长周期成份、尤其类谐和成份对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减震性能与损伤演化的影响,分别选取普通地震动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进行频谱特性对比.考虑隔震层上部结构梁柱的塑性性能,采用集中塑性铰模型,建立一幢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分析探讨地震动中长周期成份,特别是类谐和成份对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提出在隔震层增设黏滞阻尼器,形成组合隔震方案,控制罕遇地震甚至中震作用下隔震层产生的超限水平位移.结果表明:对减震系数和层间位移而言,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尤其是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的隔震效果较差,类谐和地震动下层间位移出现放大效应且隔震层上部结构产生塑性损伤变形;远场长周期罕遇地震甚至中震下隔震层位移的增大尤其明显,严重超过隔震支座的允许变形限值.组合隔震能有效地控制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尤其类谐和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层的超限水平位移,减小隔震层上部结构非线性反应,防止隔震支座损伤破坏.  相似文献   

5.
大底盘双塔结构在地震时底盘与上部塔楼连接处的薄弱层易遭到破坏。为解决竖向刚度不均匀造成的地震破坏,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在大底盘与上部塔楼之间设置隔震层,减小传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层间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模型,对其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幅值,层间位移,底部剪力都相应地减小;隔震结构的变形主要由隔震层承担,隔震结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在隔震层处达到最大值,层间剪力在隔震层处大幅度减小,起到了相应的隔震效果,为工程实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础隔震能有效减轻结构地震响应.但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会发生较大位移,导致隔震结构侧倾失稳.本文采用弹簧限位装置进行软碰撞限位,利用软件SAP2000计算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限位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限位装置不同预留距离、不同限位刚度对隔震层最大位移和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一幢医院门诊楼进行基础隔震设计,为了讨论隔震技术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SAP2000建立了隔震与非隔震2种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能够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隔震结构通过支座的较大变形来耗散输入的地震能量,使得上部结构塑性铰发展缓慢;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较饱满,起到了不错的耗能效果;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位移与压应力限值均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隔震技术的日益成熟,基础隔震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底盘多裙房高层复杂建筑当中,但是在隔震设计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其中如何提高主塔与裙楼连接部位处减震效果的问题尤为突出.文章以某大底盘多裙房基础隔震建筑为例,通过改变裙楼与主塔连接的层数(即大底盘的层数)来对比研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特性.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大底盘层数越多,结构主塔的减震效果越好,隔震层位移越大,上部主塔的层间位移、加速度等反应越小,出现拉应力的可能性也越小.因此,从隔震设计效果的角度,建议大底盘多裙房高层建筑采用基础隔震技术时,应当将裙房尽可能多的层数与主塔连接在一起,形成多层大底盘结构.  相似文献   

9.
低位层间隔震技术在某框架结构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7度抗震设防的某七层框架结构,采用底层柱顶隔震技术进行设计与分析,包括减震方案和底层结构形式的确定,有限元分析和隔震设计,构造设计以及工程经济性.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4,底层层间剪力减震效果同样明显;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底层位移角为1/1 682,隔震层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表明隔震设计提高了结构安全性;设计的底层柱和拉梁截面尺寸较大,但不影响底层的使用功能;工程造价有小幅提高,但综合效益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扭转反应,建立了地震作用下高层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的平移-扭转耦联振动模型和运动方程,分析了单轴偏心基础隔震结构的平移-扭转耦联地震响应,并探讨了不同偏心率下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在结构设计中应合理调整隔震结构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偏心率.只有在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偏心率满足一定关系的情况下,采用基础隔震才能明显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11.
基础隔震时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和层间地震剪力分布与基础固定时的分布不同,结构最大剪力有上移的现象,文中提出用水平地震作分布系数ζ来描述这种情况,并作为一种对隔震结构层间地震剪力分布的简化计算方法,还分别研究了基础滑动摩擦隔震和钢板-橡胶胶叠层垫块隔震两种方法的不同隔震参数对上部结构层间地震剪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框架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2001) , 在隔震结构初步设计阶段,运用迭代的思路对某8层框架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简化估算.并与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多遇地震下上部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水平剪力和位移与时程分析结果得到了较好的一致.这将改变以往决策过程中完全凭借经验的盲目性,使得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基础隔震位移反应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通常采用加速度反应谱来计算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结构地震反应的大小主要通过与结构自振周期相关的地震影响系数体现,基础隔震结构不同于传统结构,结构自振周期长,隔震层变形大,阻尼大,在隔震结构抗震设计中,仅仅利用加速度反应谱进行抗震是不充分的,需要验算结构的最大位移反应,为此,研究了基础隔震结构位移反应谱及其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橡胶垫隔震结构在遭遇大的罕遇地震时,由于隔震层的位移过大,会引起隔震层的破坏.在加入常规被动阻尼器后,隔震层位移得到减小,但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将要放大.这个过大的绝对加速度将使结构内部的物品遭到破坏.为此,采用磁流变(躲)阻尼器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相结合,采用不同算法和控制策略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智能隔震系统相对一般被动隔震装置,能同时减IJ~l-部结构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随机地震激励下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运用状态空间法求解该混合控制体系的随机响应,得到体系各层的响应功率谱和响应均方根值;给出了在上部结构位移最优化条件下求解体系中TMD最优参数的计算表达式;通过与基础隔震结构对比分析了该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控制体系在使隔震层位移得到减小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对于位于不同场地上的结构,该混合控制体系仍能发挥一定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6.
层间隔震结构是一种新型隔震体系,近年来其隔震性能受到各国学者关注.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三维整体空间模型,考虑地基土-桩筏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进行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研究了考虑SSI前后的层间隔震结构体系振动特性及动力响应,通过改变基础底部不同土层性质、不同桩长,探讨各因素对考虑SSI的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考虑SSI的层间隔震结构基底剪力、各层位移明显大于考虑SSI的情况;基底采用硬土层时的基底剪力、各层位移大于采用软土层时的情况;深桩基础相比浅桩基础的周期小、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各层位移均增大.  相似文献   

17.
以一榀具有集中塑性铰单元模型的基础隔震钢框架为模型,分别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和直接积分的动力弹塑性时程的方法,基于过程追踪,计算了隔震框架各损伤模式首次出现时的层间位移、隔震层位移及框架顶点位移,对比研究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结果表明: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损伤分析的简化方法;对应于性能点位移的结构动力弹塑性所分析的层间位移等均值结果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符合程度.  相似文献   

18.
在平转耦联隔震结构简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了数值时程计算,并对各有关动力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上部结构偏心不大的情况下,隔震层偏心距的变化对上部结构的位移和转角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合理地调整隔震层的偏心距,结构的底部扭矩可以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基础隔震结构层间地震剪力的分布朱伯龙,邸元基础隔震时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和层间地震剪力分布与基础固定时的分布不同,结构最大剪力有上移的现象,文中提出用水平地震作用分布系数z来描述这种情况,并作为一种对隔震结构层间地震剪力分布的简化计算方法.文中还...  相似文献   

20.
国家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涵盖了抗震、隔震和消震3种防御地震作用的技术方法,其中采用隔震技术适用于以剪切变形为主且高宽比不大于4的建筑。建筑隔震设计依赖于地震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设计分析过程相对比较繁琐。针对在地基简谐运动激励下的多自由度体系,文章采用复数法建立结构动力响应幅频关系的解析解,并由此进行参数分析来考察基底隔震层参数的变化对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隔震参数选择提出了一个简化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对深刻认识基底隔震建筑的动力特性和隔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