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药化学学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追溯了医药化学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代表人物在化学上的重要贡献,分析了他们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阐明了医药化学在古代化学向近代化学过渡中所起的重要桥梁作用,并通过史实剖析了医药化学学派在近代化学的形成、确立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广泛而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绿色合成化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绿色合成化学不同于环境治理,是通过科学研究发展从源头上不使用产生污染物的化学来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原来不可协调矛盾。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起始原料和试剂的绿色化;(2)反应条件的绿色化(3)产品的绿色化。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绿色化学的主旋律即是合成化学,强调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及选择性,在绿色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将推动化学学科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为化学工业带来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化学自然过程中的图形式特征,用符号方法研究了化学自然过程中的符合抽象,提出了货币情节的化学抽象原理,建立了货币情节的酶形式化理论。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的化学有比较雄厚的基础。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产生过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布特列洛夫、谢苗诺夫等闻名世界的伟大化学家。他们在化学领域具有重大贡献,特别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至今还对整个人类化学、物理学的发展、对生产实践以及对哲学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上述一些人的工作中理性思维起了一定作用,因而这也促进了前苏联化学家研究化学领域的哲学问题。例如Б.М.凯德洛夫、Н.Н.谢苗诺夫、В.И.库兹涅佐夫和Ю.А.日丹诺夫等均是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博士或化学教授。他们都写过一定数量的化学哲学问题的论文或专著,在前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和化学哲学领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化学信息学是90年代提出来的交叉学科,起步不久。从科学发展史看,科学实验数据和信息的大量积累,如果加以认真分析,综合研究,往往导致重大科学规律的发展,当前已知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超过2300万,并以每隔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但全世界的化学家似乎还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化学信息宝库来总结规律,这是百年一遇的难得机会。本文是在全国首届化学信息学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提出在我国开展化学信息学研究的一个可能的突  相似文献   

6.
200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由化学名词分委员会高分子化学专业组撰写制定的、我国第一次系统公布的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其内容参考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推荐文本,而有些内容则超前于IUPAC的进度。它是参加起草和审定工作的全体专家的贡献,也是参加审查的专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化学名词分委员会高分子化学专业组于2005年11月17日召开审定工作会议。委员张中岳、周其痒、金熹高、张立群、何嘉松,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才磊、王宝瑄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8.
化学名词委高分子化学专业组于2006年6月27日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中关于定义的规定和说明,对定义拟写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若干共识。例如,注重名词定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以参照IUPAC推荐的定义,但要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避免生硬翻译;对物质名词的定义,可以并行采用语言和结构式进行注释等。  相似文献   

9.
郑贞文与我国化学名词统一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贞是我国化学名词统一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就致力于该项工作;国立编译馆成立后,担任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任,起草的《化学命名原则》是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一大成就。统一化学名词的确立,是中西两种化融合的重要表征,为化学的中国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我国化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化学名词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并为汉语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具有深远的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格致释器·化学器》是近代向中国系统传入化学仪器知识的第一部译著.全文共二十一章,详细描写各仪器的功能、形状、材质、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它融入大量化学实验知识,是一部可供化学工作者学习和参考查阅的实验仪器实用手册,有较高的专业价值,在中国的近代化学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化学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化学的工具和方法,包括合成的、结构的和分析的,被用于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民被用来解决化学问题。其主要策略是采用天然的或人工设计合成的小分子作为探讨,改变生物分子的功能,探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和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得到的知识不仅有助于阐明细胞过程的细节和调节机制、增进在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的认识,而且对于创制和发展新颖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组合化学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都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从学化学、教化学、到研究化学已有几十年了,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进入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在新的世纪如何定位和审视化学,《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探讨。课题组首先选定了化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20种期刊,对这些期刊1999—2003年出现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出了化学领域这几年的热点词,并通过与有关专家进行研讨,进一步整合出了下面13个重要研究方向催化不对称合成、单分子、多孔材料、分子器件、光子晶体、化学动力学、活性自由基聚合、密度泛函理论、酶催化、烯烃复分解反应、组合化学、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燃料电池。课题组针对这些研究方向,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佐以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课题组注意到,中国科学家对于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已经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在科学问题的选择上还普遍缺乏具有挑战性的切入点。在目前已经具有论文数量基础的一些重要研究方向上,中国科学家需要更密切关注国际同行的研究进展,高度重视科学问题的选择,同时也需要注意在第一时间发表原创性科研成果的问题。本刊上期已对催化不对称合成、单分子、多孔材料、分子器件、光子晶体、化学动力学、活性自由基聚合和密度泛函理论8个方向进行了介绍,本期将对酶催化、烯烃复分解反应、组合化学、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燃料电池等后5个方向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放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组于近期分别召开了审定工作会议。分析化学专业组于2月24日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对本专业名词初稿进行了第二次审查,并对本学科内重复收录的词条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4.
龚育之是我国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研究事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纪念他诞辰78周年,缅怀他在化学哲学和化学史方面的工作,推进我国化学哲学和化学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联合召开了“龚育之与化学哲学和化学史”学术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1932年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中国现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教育部召集化学讨论会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防化学的需要,也兼顾了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译名.但是,其根本的动力仍然来自中国化学界内部交流的需要.参加讨论会的45位化学专家都曾留学欧美或日本,代表着国内主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这次讨论会上,与会者不仅以投票表决的方式约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议决案,而且发起组织了中国化学会.在讨论会议决案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中国化学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讨论会不仅是中国化学界的第一次国内集会,也是中国现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是恩格斯的名论断之一,我国学 义耳在《怀疑的化学家》中提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从而“把化学确立为科学”。但是,据对原始献的研究,发现波义耳根本就没有提出过什么科学的、近代的元素定义。他根本上怀疑元素的存在,因此,上述见解肯定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理解“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呢?本考察了波义耳的作《怀疑的化学家》和他的机械论哲学(或称微粒哲学)的主要论点,提出:波义耳建立了机械论化学,从而“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相似文献   

17.
施陶丁格(1881—1965),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本文介绍了施陶丁格的生平、成就,尤其对施陶丁格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化学动力学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都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从学化学,教化学,到研究化学已有几十年了,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进入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在新的世纪如何定位和审视化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探讨。课题组首先选定了化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20种期刊,对这些期刊1999—2003年出现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出了化学领域这几年的热点词,并通过与有关专家进行讨论,进一步整合出了下面13个重要研究方向:催化不对称合成、单分子、多孔材料、分子器件、光子晶体、化学动力学、活性自由基聚合、密度泛函理论、烯烃复分解反应、组合化学、酶催化、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燃料电池。课题组针对这些研究方向,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  相似文献   

19.
人类通过化学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且创造了数量庞大的新物质。在把化学系统引进中国之时,化学工作者创用了一批化学新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化学新字也在发生改变。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使用但后来逐渐淡出的一些化学用字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硅、苷、蛋白质等几个专业用词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他一些化学用字如酰、醣、肽、镥、锿、镄等的形成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13日和3月20日,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物理化学审定小组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分别召开了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两个专业的名词定义稿审定会。除了与会的各专业审定委员外,会议还特别邀请了胶体化学专家李峻柏、戴乐蓉、赵孔双,化学动力学专家高盘良、孔繁敖作为外审专家参加,部分不能与会的外审专家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