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6):120-123
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的分析忽略了人对技术的原初感知体验。因此,结合胡塞尔的感知分析和伊德的"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人、技术与世界关系改变及技术意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虚拟技术与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拟技术是一项以人的感觉、感性、感官为基础并强调感知能力的新型认识工具。它极大地提高了主体的感知能力,虚拟技术使得认识活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用,有力地推动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感观,依托的是上亿年进化而来的极其精妙复杂的神经系统。但是精密系统也有容易被突破的软肋。例如,当下流行的VR就是通过渲染出虚拟三维环境的投影,结合机械振动与环境声音,瞒天过海,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除了视觉以外,人体的其他感觉也会被欺骗。我们感知食物的"味道",是通过味觉和嗅觉的共同作用来  相似文献   

4.
当代知识论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一直被视为两个重要而又对立的范畴,本文从心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理论困境及其破产症结,即无论知识的确证取决于使其为真的外部世界还是主体的内在状态,都暗含了一个预设——它们是先天预成的,其特性不会随着信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于是似乎我们只能在两者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但这个预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静态地看待认知的某些结果,而完整的知识确证需要从原初形式的认识开始,考察它们的起源并追踪它们的发展层次和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关于外界的感知是一种始于内心信念的世界模型,但模型会根据预测状况与实际情形的偏差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经验是对我们的感觉的自然的现实化,而概念性能力不可或缺地包含在我们的感觉的自然中。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我们找出内/外在论在认知过程的不同层级和脉络里得以运作的那些方式,那么它们在很多方面不再是相互排斥的,而可以实现融合或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感观,依托的是上亿年进化而来的极其精妙复杂的神经系统。但是精密系统也有容易被突破的软肋。例如,当下流行的VR就是通过渲染出虚拟三维环境的投影,结合机械振动与环境声音,达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除了视觉以外,人体的其他感觉也会被欺骗。我们感知食物的"味道",是通过味觉和嗅觉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味觉来自于味觉感受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簇"味蕾"的结  相似文献   

6.
冰岛,英文名称为Iceland,意为“冰冻的陆地”。在冬天踏上冰岛这片土地,感觉人在另一世界。同样是寒冷、荒凉、孤寂和遥远,同样是满目皑皑白雪,而在这里你能感知到一种凡·高画笔下绚烂的色彩被覆盖,能亲眼目睹鬼斧神工的地理景致被白雪勾勒,一切都是那么恍若隔世,恍然如梦。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如何在心智上接近或达到人类意识,这是技术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然而,智能机器如何拥有真正的心智,或者说如何在技术之外融入“体验自身存在”的能力?这依旧是技术层面和科学层面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时间感知着眼,区分了三种“程序时间”和“感受时间”,并最终认为,智能机器在时间感知上必须突破静态的B理论模型,走向动态的...  相似文献   

8.
陈刚的知觉二重论以内、外二重知觉的思想推进了心物—心身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优于以往相关理论的新内容。但它以自我意识心灵为脑中的感知主体,则引出了一些可商榷的问题,主要是心灵如何在脑中进行内在知觉的问题和心灵如何由脑来产生的问题。我们通过比较拉兹洛的双透视论具体讨论了这两个问题,最终引向了突现论与两面论的原则较量。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人有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这并不全面,因为除了上述五觉之外,还有一些感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里,只是我们不知道或不甚熟悉。例如杂技演员在高空走钢丝,这时他身上的第六感觉就会出现,来帮助他维持身体平衡,这就是空间位置觉。在很多时候,还有一种感觉在影响着我们,这就是人的第七感觉———时间觉。什么是时间觉首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伞兵,从8100米高空的飞机上跳出机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样飞速地往地面坠落。两分钟加22秒的时间,他下降了7900米,在距地面只有200米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05,7(4):42-42
动物在感知过程中存在不同模态感觉之间的相互促进或排斥的相互作用,但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相互作用并不很清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建增和郭爱克在973计划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的支持下,通过对模式动物果蝇进行视嗅觉双模态实验,发现在果蝇的学习过程中,相对于单模态信息刺激,给果蝇同时予以视觉和嗅觉双模态信息刺激。  相似文献   

11.
感知矿山物联网是在煤矿综合自动化和数字矿山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应用。首先分析了基于分层的感知矿山物联网基本体系机构,然后,结合煤矿应用的特点,给出了具有多系统综合应用、感知层和应用平台开放、适合构建逻辑子系统等诸多方面特征的感知矿山物联网应用特征,根据感知矿山物联网的主要研究内容,即环境、人员、设备三个感知,提炼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以及跨层的公共关键技术,并讨论了今后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精神疾病在科研界非常常见。研究生尤其容易受害。建立强大的支持网络,将你的自我感知和你的工作区分开来是非常关键的。精神疾病可以摧毁一个人,但是我们依然有对抗它们的方法。本文是"Nature自然科研"关于学术界精神健康问题三联系列的第二部分。三位研究者分享了他们的心得和建议。"疯狂的想法"ELYN SAKS:律师、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的精神分析学家。  相似文献   

13.
理解大脑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将帮助我们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但对时间的感知却是很难度量的,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想出了一个古怪的办法:让人从45米高处自由落体,看他们的大脑是如何切换到慢动作模式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4,(22):1-1
渐,世间有许多事情在"渐"中发生着变化。时间其实是最公正、最公平的,在我们感觉"晦气"的日子里,我们期盼"晦气"的日子早日远离,期望时光迅速的流转;在我们感觉美好的日子,我们期盼时光放慢脚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一切,慢慢地消磨那美好的时光。我们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时间的光芒,不让年华虚度,不让时光白白地流逝。  相似文献   

15.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每天会无数次地喊出一个字:累。但每个人累的感觉不一样,有些人睡上6~8小时,或是做点体育锻炼,就能有所缓解,可一部分人无论怎么休息和锻炼,这种累的感觉都无法改变,而且还会维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6.
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索的中心问题。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时代的美学通过将审美艺术内在化和俗化已全然丧失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从而成为压抑人的自由,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他的技术美学所要探讨的不是人们的审美技巧,而是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他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真性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这旨在强调:人类必须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说,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压抑人的技术艺术化。  相似文献   

17.
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与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决策者、专家、媒体和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不同,尤其是专家与公众对风险事件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影响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因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通过综述前人对于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影响公众与专家风险感知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如价值观、生活经验、社会角色、风险感知中的偏见、风险感知差异中的相同点等,试图对于如何克服风险沟通中的障碍、保证风险沟通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与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决策者、专家、媒体和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不同,尤其是专家与公众对风险事件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影响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因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通过综述前人对于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影响公众与专家风险感知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如价值观、生活经验、社会角色、风险感知中的偏见、风险感知差异中的相同点等,试图对于如何克服风险沟通中的障碍、保证风险沟通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感官是否给出完全符合实际的反映,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获得关于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世界的客观可靠的知识,或者是人永远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加到任何关于世界的科学图景中去,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随着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这个问题在本质上被扩大了,并且补充以新的论  相似文献   

20.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