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文化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自20世纪以来,从百年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中西音乐关系来看,不论是强调"国乐"、崇尚"西乐"抑或提倡"中西合璧",都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势所趋。作为上层建筑,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会或早或迟地反映其经济基础,而非亦步亦趋,同时它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基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灿烂的一朵,它蕴含着丰富的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与和谐美。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了上述四种美质,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中国的现代音乐,只有充分吸收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美质,才有可能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其政治教化之功能,而淡化了它的医疗效用。其实,音乐可调治人的阴阳导向人的情志,强健人的身心,具有医药不可代替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张奕峥 《科技资讯》2014,(31):232-232
近些年来,校园音乐文化在高校学生中间迅速传播和发展,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新的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大学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形态,是大众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具有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又与大众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大众音乐文化种类、内容日益繁多,交流空间、途径更加广泛,这些多元的大众音乐文化必将对大学校园音乐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怎样把大学生校园音乐文化和社会中的大众音乐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能很好地开展起来,这是该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娟 《科技资讯》2011,(36):146-147
音乐是一种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双重属性。在中国文化历史当中,音乐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等等方面,而其中科学技术的重要促进作用鲜少被提及。本文就试图从先秦时期的音乐文献史料以及出土的音乐文物入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因素,探究中国先秦时期音乐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即音乐内容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是对政治的反映 ;政治不仅影响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 ,还影响着它的体裁形式 ;音乐既从属于政治 ,又影响政治。因此我们应该依据音乐与政治互相作用的关系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即音乐内容即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对政治的反映;政治不仅影响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还影响着它的体裁形式;音乐既从属于政治,又影响政治。因此我们应该依据音乐与政治互相作用的关系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世俗音乐与教会音乐同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基督教会的排斥、打压下之所以兴起和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宫廷。但是,宫廷在给中世纪世俗音乐打上自己印记的同时,也决定了它带有很大局限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必然要为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印度音乐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传统,可谓是当今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宝藏"之一。因为印度历史上遭遇多次外来的侵略,所以印度音乐熔铸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印度音乐的音乐文化组成部分一一音乐观念、音乐活动、音乐曲目以及音乐物质文化等四大点作简要的阐述,揭示其民族音乐发展的规律以及它对于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吴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1,(27):221-222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等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进而引起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特殊的艺术,对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要求馆员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真正领略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音乐文化的宣传,加强和加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激发爱国思想。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丰富多才的音乐文化(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是音乐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秀的传统音乐大大开阔馆员的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馆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和审美价值,从而构建和谐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夏小玲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125-127
旅游音乐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旅游音乐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旅游音乐是音乐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耦合体。通过打造旅游地音乐名片、发展音乐节会旅游、开发式保护民间音乐资源、培育演艺市场、开发音乐旅游商品、发展传媒音乐等途径,推动旅游音乐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万涛 《当代地方科技》2007,(11):180-180
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就是在文化的脉络中,围绕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的精密关系中得以传承的。自然环境是滋生民族音乐的土壤,文化是社会的生活形态,社会环境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为明显。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在物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围绕西藏社会制度、政治环境、传统文化和对外交流四个层面,对西藏当代音乐的产生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制度的跨越是西藏当代音乐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西藏悠久的传统音乐是当代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党的文艺方针及党对文艺工作的正确领导是西藏当代音乐赖以发展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二十世纪世界文化的空前交流是西藏当代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音乐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二十世纪末共半个世纪的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概况,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为主线,兼及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等其他音乐领域的重要成就。在世界当代音乐文化中,中国当代音乐保持着它的独特体系、独特思维和独特风格,因而对世界音乐是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组成分部分,它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而且有一些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乐的经典宝库。  相似文献   

15.
符辉  符丹丹 《科技资讯》2012,(7):220+222-220,22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艺术科学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社区是一个涵盖藏、羌、彝等多民族共居社区。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里,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和传承着民族、民间音乐的双重重任。本文以新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社区音乐文化建设进行梳理、分析,讨论,以期探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区音乐建设的目的、意义、手段等,更好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孔子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把奴隶主贵族的音乐教育变为新兴地主阶级的音乐教育,实行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孔子揭示了音乐与政治的内在关系,阐明了音乐对政治的重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第一个提出了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尽善尽美”、“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现;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既注重音乐内容,又注重音乐形式的音乐理论家。强调音乐必须“文质兼备”,即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文心雕龙》标举儒家音乐观。在审美本质论上,刘勰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音乐的发展变迁决定于现实政治的盛衰;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国势的兴废盛衰。在美感论上,刘勰认为音乐应该具有中和之美,应该是雅正的;他提倡的中和之乐,崇"雅"薄"郑"。在审美功能上,刘勰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应该发挥雅正音乐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9.
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给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其中,音乐的平民化转向,使宋代城市生活更加引人注目。城市中参与音乐活动的阶层广泛,演艺场所多样化,特别是军乐的活跃,军人与寺院表演场所的介入,使宋代城市音乐活动异彩纷呈。城市音乐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音乐文化的传播、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藏族音乐文化热”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地吹起了一股“藏族音乐文化热”之风,主要表现在:一是传唱传播范围广;二是歌唱“队伍”庞大;三是屡屡获奖,影响扩大;四是走出国门,唱遍世界。这股音乐热产生,实为国际国内“藏学热”的伴随物;也是藏族音乐文化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致;同时又是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