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隋“短暂”原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分裂历史阶段的惯性力在第一统一王朝建立时所产生的震荡颠覆了王朝,实现长期统一的任务由第二统一王朝完成,因此第一统一王朝与第二统一王朝构成结束分裂,消除震荡的两个有内在联系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萨法尔王朝是继塔希尔王朝之后东伊朗人在中亚建立的又一个独立的伊斯兰王朝。它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质,建立后随即在中亚进行军事扩张,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对中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马木路克突厥王朝的兴起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以埃及作为阿拉伯帝国的行省,在这里统治了202年(969-1171年)。以后库尔德人萨拉丁灭掉阿拉伯人的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3世纪,蒙古人开始西征时,阿拔斯王朝内的大批突厥人向西迁移,来到埃及...  相似文献   

4.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王朝。金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对中原宋朝文化的正面接受,为其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金王朝音乐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儒家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的浸润,其雅乐文化带有明显的宋朝音乐文化影响。由于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同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意识等密切相关,金王朝的民间音乐艺术又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金王朝音乐文化有因袭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的明显痕迹,但其中所显现出的女真民族的独有特色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祖国     
《世界博览》2010,(2):74-74
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开篇说:“所有王朝都在兴亡交替中,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难逃一亡,惟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还在发展,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作者认为重读中国历史,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打来打去。  相似文献   

6.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一个强大鼎盛的时代,作为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法律也与之相适应地得到了很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唐王朝的统治者,将官吏管理的许多内容写入了《唐律》和《唐六典》两部法典中。从而朝着以法治吏的道路上大大迈进了一步,这在中国法制...  相似文献   

8.
从史料看,云南自公元前3世纪就与内地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战国有楚将庄蹯率众王滇;秦时有五尺道之开凿;至西汉武帝,中原王朝对云南的开发更是进入了高潮。经过前后三十年的经营,西汉王朝于公元前109年在云南设立郡县,大理地区则属益州郡管辖。郡县制在云南的推行,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尼泊尔要废除帝制,走向共和了。自1768年建立的沙阿王朝在延续了240年后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10,(4):1-1
洛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据史料记载,“中国”这个名称最早的含义是国都、京师,指的就是洛阳。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国都4000多年以前就建在这里,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529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发展文教事业、恢复儒家伦理纲常的需要,北宋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通过尊师重教、任用名师讲学,重视专科学校教育,积极进行教育兴学改革,鼓励私学、倡导家庭教育等政策措施,重建宋王朝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积极开明的教育政策维护了北宋王朝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对北宋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伊朗历史上,每当王朝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国王所能行使的实际权力变得越来越小,王权越来越集中到一些掌握实权的军事将领或大臣手中,尤其是到了王朝晚期,王权与王位分离的现象更加明显。在新旧王朝交替的混乱过渡期,新王朝的建立者逐渐侵蚀王朝的合法性,当新王朝的建立拥有足够的合法性基础时,分离的王权与王位最终合二为一,实现实至名归。通过分析萨法维王朝和恺加王朝后期的王位与王权短暂分离的现象,可以发现伊朗王权制度强大的调节功能,当旧王朝的王权合法性出现问题时,必然会有另外一个政权取代它并不断完善王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汉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秦人”、“汉人”和“唐人”曲析、交叉的发展过程。由于汉王朝国运长久,国势强盛,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到近代之时“汉人”之称才渐确定为“汉族”之称。  相似文献   

14.
中亚帖木儿王朝(1370~1507年)存在的一百多年间,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传统与突厥蒙古人的传统之间的调和与矛盾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对帕木地王朝的影响。苏非派尤其是纳合西班底教团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力量是帖木地王朝后期明显的政治特征。在帕木儿(1336~1405年)建国的过程中,伊斯兰教不仅是枯木地对外扩张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是王朝的精神支柱。14世纪中期,伊斯兰教在中亚河中地区的代表是撒马尔罕的谢赫——伊斯兰和忒耳过的赛义德以及苏非派的谢赫。他们在帖木地崛起的过程中,积极支持帖木地,并为他制定了“遵养时海,如贪…  相似文献   

15.
狮子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在东汉汉章帝年间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直到清代康熙年间,西域各族向中原王朝贡献狮子的活动一直持续存在。中原王朝基本上把狮子看做瑞兽,把贡狮活动看作上天给予王朝合法性的兆示。但是,由于中原王朝在贡狮活动的经济亏损、有些国家贡狮不遵朝贡制度、士大夫"不贵异物"或"不宝远物"及"夷夏之防"的心态和不和谐的民族关系,中原王朝有时对贡狮活动采取了却贡措施。却贡措施维护了中原王朝的经济利益和权威,但也一定程度上有碍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商王朝面临的国家安全威胁包括自然环境安全威胁以及政权安全、国土安全等社会性的国家安全威胁。商王朝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和实践包括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王位继承制为主线的政权安全;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国土安全;武力政权国家为典型的军事安全;经济资源向上和向心流动的经济安全;法律规制和思想控制为手段的社会安全;神权政治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安全;征伐与经略并举的外部安全。商王朝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和实践呈现出依据王朝兴衰及时调整;军事手段为核心,多措并举;统治者提倡敬民的民本思想,追求纯一德行;贯彻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实用主义的特征。商王朝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在我国国家安全思想史中具有开创性地位,对后世维护国家安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调整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调整方式也因此而与之相呼应。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大致可分为制度性调整、战争方式调整。存在于民间的自然调整具有自发性,但仍与王朝的总体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亚库布拉维教团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亚库布拉维教团是伊斯兰教苏菲派中的一支宗教团体,它不仅在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的中亚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而且对伊朗什叶派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库布拉维教团的形成和教义以及在政治、宗教上的影响等方面作一初步论述。一 12世纪中叶,中亚地区存在五个王朝即塞尔柱克王朝、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花刺子模王朝和西辽王朝。各王朝为了争夺中亚地区的统治权,掠夺土地和财富,彼此不  相似文献   

19.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西突厥汗国与中原诸王朝的关系应该追朔到突厥人建国以前。因此,在考察西突厥与中原工朝的关系时,仍然以突厥人开始出现于中国史书的542年为起点,以西突厥被唐所灭的659年为终点,其间是118年。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一、西突厥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第一阶段从突厥人出现在中国史书的542年起,到西突厥汗室点密576年逝世止。在这期间突厥汗国经历了土门、科罗、木杆、佗钵四位可汗。中国史书把这一时期突厥的活动都记在这四位可汗名下。然而根据突厥人自己的记录,土门之弟室点密对突厥汗国的创建是与土门齐名的。在鄂尔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