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沿     
正我国"慧眼"获黑洞等大量数据我国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目前已在轨运行45个月,获得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大量观测数据。"慧眼"卫星于2017年发射升空,它搭载高能、中能、低能三台X射线望远镜主要在轨探测器,既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的X射线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同时也是大视场和大面积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视器。  相似文献   

2.
2002年底,我国最先进的“65厘米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将安装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这台水平式望远镜是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受紫金山天文台的委托共同研制的。它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地球高轨道上的空间碎片——“太空垃圾”,并可对高轨道上的卫星进行搜索。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巡天计划产生的这些“海量”数据若与一个正在酝酿中的新望远镜的数据产出相比 ,必会相形见绌。美国的一群天文学家正在为一项 8 4米口径大尺度概要巡天望远镜 (LSST)计划做研发工作。根据该项目发言人、新泽西州墨里·希尔贝尔实验室的天文学家托尼·泰森 (TonyTyson)透露 ,这个耗资 1 2亿美元的项目将采用一种特殊的三镜面设计方案 ,在保证超大视场的前提下减小图像周边畸变。配以先进的数码相机 ,这架望远镜每晚产生的数据量可达 1 8TB ,仅需 3个夜晚就可以完成一次巡天观测。LSST空前的巡天速度使得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15,(2):2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位于智利帕拉纳天文台的"下一代凌星巡天"(NGTS)项目开始运作,旨在茫茫太空中搜寻与地球相似的系外行星,甚至有望找到"第二个地球"。NGTS是一个广域巡天观测系统,其中包括12台口径均为20厘米的望远镜阵列,以寻找具有凌星现象的系外行星——所谓凌星现象,即行星从恒星面前经过时阻挡了部分星光,造成恒星亮度减弱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可以被NGTS从远处探测到,并根据质量计算出该行星密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大致判断其物质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简称WFST)正式落地青海省海西州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WFST包括望远镜本体、主焦相机、望远镜圆顶台址和数据存储分析四大分系统。其中望远镜口径2.5米,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设计,提供大视场、高精度和宽波段巡天能力,性能先进。  相似文献   

6.
刘继英 《科学通报》1985,30(4):279-279
一、观测从1981年起,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的60/90cm Schmidt望远镜开始进行发射线星系物端棱镜光谱巡天。我们的巡天技术参数列于表1,为了便于比较,表1也列出了其他天文台的巡天技术参数。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巡天对象主要是大熊和室女两个星系团(偶尔也拍摄其他天区)。  相似文献   

7.
LAMOST望远镜     
LAMOST望远镜是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和研制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的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在大规模光谱观测和大型天文基础观测数据方面空白的面貌.LAMOST作为国家设备向全国天文界开放,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LAMOST致力于银河系内恒星的巡天,为开展银河系结构和演化前沿研究,精确描绘银河系,特别是银盘的星族、恒星运动和金属丰度分布,揭示银河系恒星形成和化学增丰历史,精确绘制银河系物质组成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光谱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正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望远镜都在热烈欢迎然后挥手告别一个新的太阳系访客——一颗快速移动的小行星,或者可能是一颗彗星。美国宇航局(NASA)2017年10月26日宣布,这可能是人类观测到的第一个造访太阳系的星际物体,该天体已被天文学家发现并观测到。这颗不寻常的"星外来客"是由檀香山夏威夷大学运营的"泛星计划"1号望远镜10月19日发现的,当时该望远镜正在执行为NASA寻找近地物体的例行夜间巡天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超过15层楼高,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这座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未来3~5年,科学家将用它获得2.4万平方度范围内250万颗恒星、250万个星系、150万个亮红星系以及100万个类星体的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10.
电子计算机仅仅是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化的最新阶段。实验室内的计算,最早期的辅助设备,可能要追溯到古代天文学的星盘和圆弧环(Amillary circles)。实验室内的计算,第一个明确的辅助手段,可能是早在十七世纪引入的彩色棒(称为“骨”)讷皮尔对数系统。在此之后,帕斯卡对数尺在十八世纪更多地被导航者所使用(借助于一对除法器)。由于天文学家的需要而激起兴趣的,可能是为实验室观测(“巡天望远镜”)用的第一架辅助计算设备。看来,胡克(Rober Hooke)是想到这革新的第一个人。但是,他的关于用驱仪钟带动望远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传真     
南极的温暖之冬 据乌拉圭设在南极的“阿蒂加斯”科学考察站日前报告,今年南极出现暖冬现象。6月中旬,南极沿海地区的积雪厚度仅5厘米,最高气温为-3℃。南极陆缘冰川仍在崩裂,附近海面可以看到浮冰在漂移。 这种气候现象在南极并不多见。去年同期,南极沿海地区积雪50厘米,最高气温为-9℃。而10年前的这一时段,南极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2.
<正>参与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项目的射电望远镜天文台包括(从左上角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介绍):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位于夏威夷的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位于南极洲的南极望远镜(SPT);位于亚利桑那的亚毫米望远镜(SMT);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探路者实验(APEX);位于墨西哥的大型毫米波望远镜(LMT);位于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位于西班牙的毫米波电波天文研究所30米望远镜(IRAM 30m)  相似文献   

13.
在南极冰河深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望远镜进行一项全新的天文学研究。这种天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光线.而是超新星和类星体中心发出的幽灵般的微粒——微中子。这项计划的全称为“南极μ介子和微中子探测阵列”(缩写为AMANDA),没有望远镜简,没有目镜也没有圆屋顶。A-MANDA由大约700个保龄球大小的玻璃传感器组成,这种传感器可以捕捉到南极冰河1.6千米深处微中子与质子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微弱蓝光。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正3.5亿颗北京-亚利桑那巡天项目(BASS)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利用美国的2.3米口径Bok望远镜完成北银冠天区5500平方度的g波段和r波段的图像观测。BASS已先后于2015年12月、2017年1月释放早期版本数据和第一版本数据。项目成员在获取新的观测数据,并对数据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15.
动态点击     
<正>人类首次"看到"引力波全球多国科学家10月16日同步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并同时发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我国第一颗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和位于南极的巡天望远镜,都对此做出巨大贡献。本次引力波事件GW 170817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由两颗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新型引力波事件(区别于以往发现的双黑洞并合),发生在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编号为NGC 4993的星系中。引力波是黑洞等极端天体物理过程中引力场急剧变化。人们形象地称它产生时空扰动并向外传播的现象为"时空涟漪",这种时  相似文献   

16.
刘世镛 《自然杂志》1997,(2):118-119,F004
1997年3月9日,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上空出现了本世纪我国可观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出现时,在天空同时看到了3000多年才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这一罕见的天文奇观及其观测的科学价值,深深吸引了我国天文界的科学家和广大天文爱好者,上海市上南中学和进才中学的六名同学在指导老师刘世镛的带领下,带着两台口径分别为80mm和100mm的望远镜也赴漠河参加  相似文献   

17.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向东 《科学通报》1995,40(6):533-533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NOAA-11的TOVS的臭氧总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8.
科技短讯     
“虚拟”射电望远镜 天文学家正在“建造”大小可与地球相比拟的“虚拟”射电望远镜,借助于这种望远镜可以发现宇宙中此哈勃望远镜能看见的天体小1/3000的天体。这种望远镜之所以称作虚拟望远望,是因为它能将分布在几大洲上的几台射电望远镜的信号组合在一起,其中包括建造在美国本土上的2台射电望远境以及建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08,(3):12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m的冰穹Ao随后,厦门青年艺术家吴曦煌创作的黄铜雕塑“华夏苍穹”被竖立在该处,成为中国首尊登上南极的雕塑。  相似文献   

20.
Boomerang效应     
通常宇宙论发展是这样进行的:新的观测资料出现,科学家们对其迷惑不解,一个个模式被推翻。然后,混乱结束之后,缺陷被弥补,主流理论几乎原封不动地出现。但是当Boomerang望远镜和Maxima,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出来后,顺序被颠倒了。科学家们为此很受鼓舞。芝加哥大学Michael S.Turner4月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Boomerang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完全符合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