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据统计,1996年全国排放粉煤灰超过1亿吨,2000年粉煤灰排放量达到1.2亿吨,截止2002年底,全国粉煤灰累计堆存量已高达14亿吨以上.利用粉煤灰取代混凝土中的部分水泥,制成粉煤灰混凝土,这样不仅可以消耗一定的粉煤灰,减少水泥的用量,降低能源损耗,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的某些功能指标,如硬化水平、强度、干燥收缩性等.本文,笔者以不同浓度的硫酸盐溶液作为腐蚀介质,通过测试抗压强度来分析粉煤灰混凝土耐硫酸盐侵蚀能力,研究当混凝土受到硫酸盐溶液侵蚀时,由于掺入粉煤灰而对混凝土带来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1990年我国煤碳生产量为10.8亿吨,约70%的原煤供应我国的各个火力发电厂。据统计,我国1990年粉煤灰排放量已达8000多万吨,累计已储灰5亿多吨,按国家十年规划,到2000年粉煤灰排放量将达到15000万吨.而我国目前年利用粉煤灰约2000万吨,年利用率约27%,利用率年增长速度约为2-3%,远远低于粉煤灰排放量增长,给我国带来了环境、土地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沉重负担、综合治理任务非常艰  相似文献   

3.
水泥粉煤灰早期反应主要是水泥遇水后产生水解与水化反应,水泥水化生成硅酸钙晶体,这些晶体产生部分强度,同时水泥水化生成氢氧化钙,通过液相扩散到粉煤灰球形玻璃体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和侵蚀,生成水化硅酸钙与水化铝酸钙等。大部分水化产物开始已胶凝体出现,随着龄期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周斌 《河南科技》2005,(7):38-38,76
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施工对水泥混凝土的路用性能有特殊的要求,混合料既要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又要提高抗折强度。掺入粉煤灰,是提高水泥混凝土性能的有效技术手段。我们通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的试验和实践,对混凝土掺入粉煤灰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合适的掺量、配合比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建筑工程结构逐渐向大跨、重载、高耸发展,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最优方法就是采用活性混合材取代部分水泥.粉煤灰是工程界最常用的混合材料,采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不但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而且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环保.但大量研究表明,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差、早期耐久性也较弱,而增掺少量硅粉的方法可提高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早期耐久性.为了适应平顶山地区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我们利用本地原材对高性能高强混凝土进行了一系列试配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张平远 《河南科技》1990,(2):21-22,24
<正> 一、前言本文中所述的双灰胶凝粉(以下简称双灰粉)是利用江油发电厂排放的原状粉煤灰和长城钢厂炼钢后废弃的炉钢灰(如果没有炉钢灰则以生石灰代替)按适当比例配合磨细而成的。它是配制砂浆和粘结建筑砌块的好材料,可以用于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在混合砂浆中使用时,可以全部代替325~#以下的低标号水泥,石灰膏或生石灰粉从而可以节省水泥、石灰,并较好地大量利用了粉煤灰。双灰粉具有易磨。匀质性好,生产工  相似文献   

7.
活化粉煤灰--水泥--水系统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粉煤灰-水泥-水系统在不同养护龄期的反应程度。结果表明:活化粉煤灰与水泥的反应速度大大高于原状粉煤灰。  相似文献   

8.
据八十年代末资料统计,我国电厂年粉煤灰排放量在四千万吨以上,利用率很低。就地就近利用粉煤灰来修筑公路,变废为宝,既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减少占用农田,提高道路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干热条件下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青藏高原干热条件下胶凝材料中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在室内模拟青藏高原干热环境,分析C60、C30混凝土配制过程中.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干热养护与标准养护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60混凝土粉煤灰的掺量以25%为宜,C30混凝土粉煤灰的掺量以33%为宜.指出在施工时应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以确保混凝土的设计强度.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施工对水泥混凝土的路用性能有特殊的要求,混合料既要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又要提高抗折强度.掺入粉煤灰,是提高水泥混凝土性能的有效技术手段.我们通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的试验和实践,对混凝土掺入粉煤灰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合适的掺量、配合比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阳 《河南科技》1991,(4):23-23,29
<正> 最近在建材园地里又绽开了一朵新花——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俗称“小砌块”。它是利用粉煤灰、石灰、石膏作胶结料,煤渣作骨料,按比例混合处理,振捣成型,静仃,蒸养或蒸压养护而成的一种墙体材料,可以代替粘土砖,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由于小砌块空心率为43%,自然容重仅0.8吨/m~3,比粘土砖小1/2~2/3,是一种新型轻质建筑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分析CFG桩体施工的影响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桩间土在桩体施工完成后,随着龄期的增长,强度先减小后增大,最终强度明显提高;桩间土的含水量在施工后有显著下降,幅度可达10%到50%,这说明刚施工完的桩体起到了很好的排水作用;粉煤灰明显提高了桩体的前期强度,每100kg混凝土中掺入3kg粉煤灰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水泥、粉煤灰稳定砂砾类基层,因其经济实用、料源广泛、早期强度高、水稳定性好、利于雨季施工等诸多优点,在我国的公路基层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层材料的性质和基层的整体质量对于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水泥、粉煤灰砂砾类基层的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其整体质量,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及良好的水稳性和抗冲刷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具体施工实践经验,对水泥、粉煤灰稳定砂砾类基层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一、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ement Fly-ash GravelPile),简称CFG桩。它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或石屑、砂)加水拌和灌注形成的高黏结强度桩;CFG桩成桩后与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型地基。CFG桩复合型地基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天然土层的承载能力,减小路基的基础沉降,具有建造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进行了无水泥状态下粉煤灰与生石灰加固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相同比例的干土、水,再和不同比例的生石灰与粉煤灰掺合,人工拌和均匀后,装入模具,震动,养护,最后测定了不同龄期的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研究表明当同龄期时,试块的抗压强度会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生石灰的掺量的减少而变小。当相同粉煤灰和生石灰掺量,试块的抗压强度随着龄期增加有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对玄武岩粉掺合料碾压混凝土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与石灰岩粉掺合料碾压混凝土进行比较.首先,研究玄武岩粉掺量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并与石灰岩粉作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全掺玄武岩粉碾压混凝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掺玄武岩粉水泥胶砂抗压强度与掺石灰岩粉水泥胶砂基本相同,强度随着玄武岩粉掺量增加而降低,当掺量为50%、60%时,强度趋于稳定;(2)水泥凝结时间随着玄武岩粉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与石灰岩粉比,初凝时间增长,终凝时间缩短;(3)当全掺量为50%和60%时,玄武岩粉混凝土抗压强度略高于石灰岩粉混凝土,为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57.0%~73.5%;(4)掺玄武岩粉碾压混凝土抗渗等级、抗冻等级与石灰岩粉碾压混凝土相同,但仅为粉煤灰碾压混凝土的一半,干缩值略低于石灰岩粉碾压混凝土,远大于粉煤灰碾压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建筑工程结构逐渐向大跨、重载、高耸发展,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最优方法就是采用活性混合材取代部分水泥。粉煤灰是工程界最常用的混合材料,采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不但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而且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环保。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高铁和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桥梁的跨度和高度不断刷新历史,高强度混凝土得到大量应用。高强度混凝土的水泥强度高,外加剂掺量大,水化速度快,放热量多,由此产生的水化温度应力是造成桥梁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9.
<正>国道106线安阳境滑县白道口至滑长交界段改建工程在2000年把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以下简称二灰碎石)用做基层施工。二灰碎石,是在具有一定级配的碎石中,按一定比例掺入少量石灰和粉煤灰,加入适当水量,拌和均匀的混合料,二灰碎石的结硬原理是靠石灰的活性,去激发粉煤灰中不活泼化学成分的活性,在适当水分下起化学反应,生成具有一定水硬性的化合物,使石灰粉煤灰逐渐凝固,将级配的碎石固结成  相似文献   

20.
在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界面尺寸较大.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来说,水泥在水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很大.使得结构内部产生很大的温度直力和收缩应力;在一定条件下会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从内部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