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提到田园诗,陶渊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陶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声望,这不仅因为他开创了田园诗,亦是由于他具有强烈的回归意识和光明峻洁的人格.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歌颂感染了一代代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属于第一流诗人,他的许多著名诗赋为人所欣赏,而他的文学作品不只在中国得到重视,在外国也很受重视,韩国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且屡见成果。可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人类有着普遍性的内涵与价値,但对陶渊明人生观与自由思想的研究不多。从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出"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行善为乐的人生观"和"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等思想,并阐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自由"。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作品受玄学影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思潮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渗透在他的诗歌当中。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对玄理进行了意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 ,儒道是他思想的主要支柱 ,玄佛墨是其不可缺少的补充。陶渊明的思想和历史上其他作家一样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成就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绘.本文通过对陶渊明所处时代及其有关作品的分析,认为他的最后归隐完全是为了全身避祸.他永不出仕的原因则有二:一是对刘宋王朝有了充分了解,二是“济世”无望,转而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7.
提到田园诗,陶渊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冉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声望, 这不仅因为他开创了田园诗,亦是由于他具有强烈的回归意识和光明峻洁的人格。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歌颂感染了一代代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裁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为人爽直,安贫乐道。他的作品淳美平淡,物我相融,他和他的作品给后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不仅富于情趣,而且富于理趣。  相似文献   

10.
周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31-33,38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载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自然的一生。在他的许文中,无处不表露出他任真自然的本性。这一本性正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所在。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任真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本文从陶渊明的为人、为文、为友等多个角度,考察了陶渊明任真自然的人格忽力,旨在揭橥陶渊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安时处顺、任真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真率自然、任真唯美的诗品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儒"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13.
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都各取所需,各有侧重,因此造成了陶渊明形象的多样性。近代汉魏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类同南宋,重点关注他心念世事而表现出的慷慨、沉痛。进入民国,陶渊明的遗老形象凸显,汉魏派诗人借其以自慰。汉魏诗派对陶诗艺术成就的评价并不统一,出现了扬陶和抑陶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由其诗学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发掘陶渊明对晚清汉魏诗派诗人的影响,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待,对美好人格的向往以及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萧统是陶渊明作品的第一个知音,他在《陶渊明文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虽然不断有人分析陶渊明以酒入诗的现象,但至今还无人解剖陶渊明的寄酒之迹,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文本的意义上还原其寄酒之迹。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了120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认识,历来评议不一。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就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朱先生以陶渊明田园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诗句为据,认为:“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反驳:“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精神思想与诗格诗法上体现为对陶渊明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升华与拓展。精神思想上,张岱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主体人格精神承续了陶渊明;与此同时,其生活理想与文艺思想又是对陶渊明思想的升华。诗歌创作上,张岱的田园山水诗、饮茶诗等是对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诗等的效仿,体现了张岱对陶渊明生活志趣的认同、接受与践行;同时,他所创作的纪行诗、山林诗以及咏方物诗又是对陶诗题材与表现范围的开拓,体现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美学。借此可以窥见晚明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下的文人心理与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他鲜明而独特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格极有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指出:“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与文学便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唐代,伴随着对陶渊明为人的欣赏,陶渊明的志趣、价值取向不再封闭在田园里,而是向社会渗透。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后世文人,在欣赏陶诗平淡诗风的同时,也非常称道陶渊明对山水、田园、躬耕生活的描写。不过,应该看到,陶渊明诗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对平常景物的咏吟,来隐约表达他对晋宋之际政治历史的种种意见,亦有不少诗,直接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事变,透露出诗人对晋宋禅代曲折复杂的心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对历代所谓陶渊明因贫和为“大济于苍生”而仕论的辨伪。反思认为:前者的论据自相矛盾,而陶渊明从出仕到最后一次归隐,尚有可观的田庄别业,他真贫是在归隐十年之后。后者片面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及其馀,因而两者立论皆失之偏颇。综括陶渊明出仕的几因素,都不离重振家园这一前提。  相似文献   

20.
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决非是他心甘情愿的。陶渊明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只是混乱黑暗的时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率性任真的性格、因穷守节的心志,猛志干进的受挫,迫使他不得已选择了归隐山林这条人生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