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采用不同温度烧结的Bi系2212相样品的R—T曲线测量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增高,R—T曲线发生由超导相向半导体相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无法以CuO2面的结构畸变来解释.认为是因为烧结温度的不同导致了样品中载流子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样品超导电性的变化.烧结温度升高,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减小,导致了样品由超导相向半导体相的转变,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图所显示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LaxBi1-xFe0.5Co0.5O3(BLFCO-x,x=0.00,0.05,0.15,0.30)陶瓷样品,研究了La掺杂对BiFe0.5Co0.5O3陶瓷结构、漏电流、磁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显示,BLFCO-x样品基本形成了BFCO的相,但随着La的掺杂,晶格常数发生改变,结构向四方相转变.少量La离子的掺入降低了BFCO的漏电流.在常温下,随着La离子浓度的增大,BLFCO-x样品的磁性逐渐下降.样品的变温介电结果表明,当La离子浓度较小时,存在两个介电峰,但La离子浓度较大时,呈现单一介电峰.  相似文献   

3.
对一系列La1-xAgxMnO3(x=0.05,0.015,0.25,0.35,0.45)多晶样品的临界成相温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临界成相温度与掺杂浓度x有着密切的相关系,并分析了样品的成相过程,指出+1价Ag离子掺杂LaMnO3,当x到一定数值时(对于本系样品,x≈0.15),样品中有Ag单质析出,样品成复相。  相似文献   

4.
B2基准晶类似相的结构及摩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具有B2及其超结构的一类特殊准晶类似相.以Al-Cu-Mn和Al-Cu合金系为例介绍其相种类,并且证实它们均为等电子浓度相类似相,并分析了这些相的晶体结构,揭示了其与准晶的联系.发现了与Al-Cu类似相有关的B2化学孪晶模式,即180°/[111]操作,该模式可导致生成具有五边形局部原子排列和B2结构的五次孪晶.报道了Al-Cu-Fe合金系中成分不同的B2相的摩擦性能,发现价电子浓度e/a对摩擦因数有明显影响,e/a值接近1.86的样品(即Al-Cu-Fe准晶的e/a)具有接近准晶的摩擦因数,而e/a偏离越大,摩擦因数就越大.这说明具有准晶价电子浓度的B2结构才可能是准晶类似相.  相似文献   

5.
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粉末和β-Zn_4Sb_3粉末混合,通过热压法制备出复合材料样品,并对其结构和热电性质进行检测. 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样品的主要成分仍然是β-Zn_4Sb_3相,晶粒尺寸随石墨烯浓度的增加略有减小.这说明石墨烯浓度在5.0%以内时对样品的物相形成没有明显影响.另外,复合石墨烯后样品的Seebeck系数变化不大,但电导率降低、热导率略有增大,从而使热电优值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石墨烯的掺入在样品中引入了电子补偿效应,使原来受主能级上的空穴减少,进而降低了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同时也改变了β-Zn_4Sb_3中Zn原子无序结构.  相似文献   

6.
由于伊利石和蒙脱石结构四面体中Al3+代Si4+的数量不一样,所以层电荷数不同,酸处理过程结构的破坏程度也不同.本文以浙江安吉膨润土和吉林安图伊利石为原料,用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对两种原料进行酸处理对比实验研究.我们对原料和酸处理样品的物相、结构、热学属性、谱学特性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蒙脱石样品在酸处理浓度2 mol/L时其结构被破坏,随着酸处理浓度的升高,片层表面由光滑平整变成边缘卷曲至层间坍塌;而伊利石样品在酸处理浓度6 mol/L时其结构和形貌基本完好;蒙脱石的耐酸蚀性能不如伊利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伊利石和蒙脱石的应用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气相蒸发法制备的Fe1-xNix合金超细微粒,平均粒径约为20nm。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x射线衍射分析仪以及穆斯堡尔谱仪分析了样品的磁性、相组成随x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80K和295K温度下,x=0.10样品为铁磁性的b.c.c结构马氏体相与顺磁性的f.c.c结构奥氏体相共存;当x=0.25~0.30,样品中只单独存在f.c.c结构的顺磁相;x≥0.50时,样品为f.c.c.结构的顺磁相和铁磁相共存。顺磁相被认为是反铁磁相温度超过Neel点形成的。磁性随x的变化趋势与块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钨磷酸碱金属盐气相光催化氧化甲醛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钨磷酸为原料,制备了锂、钠、钾、铯的钨磷酸碱金属盐,用TEM及XRD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及形貌测定,以甲醛的气相光催化降解反应为模拟反应,比较了钨磷酸碱金属盐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焙烧后,晶相结构优于焙烧前,故而催化活性提高;同等条件下制备的样品,钨磷酸钾晶相结构趋于完美,且其粒径分布很均匀,光催化活性也好。  相似文献   

9.
纳米SiTi3材料的制备及相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Si-Ti合金时,发现样品经历了一个固溶→非晶→晶化的过程;X射线衍表明,晶化后的样品为首次发现的新相;利用计算机进行理论模拟,确认这个新相是具有立方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SiTi3,给出了其结构示意图,对SiTi3的相演变过程及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名义成分为La1-xAgxMnO3(0≤x≤0.50)的大块多晶样品,并且首次研究了它们的巨磁电阻效应,分析表明:当x≤0.25时,样品基本上由单一的钙钛矿结构相组成;当x〉0.25时样品明显由两相组成,钙矿结构相和富Ag合金相,它们组成了一个非均匀的颗粒系统,在x=0.30时,具有高达25.5%的巨磁电阻效应,非均匀颗粒系统呈现的磁电阻效应与电子在两相颗粒界面的自旋相关散射有  相似文献   

11.
铅锡合金沉积物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离子浓度比为5∶5的铅锡电沉积分形生长沉积物制备成金相样品,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它们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此情况下,铅锡电沉积生成物由两相组成,即铅锡共晶相和铅基固溶相,两相呈交替层状分布。  相似文献   

12.
以稀土氧化物为原料,采用简单的低温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YPO4Tb3+荧光粉.分别采用XRD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Tb3+的摩尔掺杂浓度,反应体系的温度及p H来对YPO4:Tb3+荧光材料的荧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均为纯四方晶相的YPO4.Tb3+的摩尔掺杂浓度为5%,p H=1的酸性体系下,160℃反应24 h合成的样品荧光效果最好,544nm处表现出Tb3+的特征绿光发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水热法(200°C)制备的不同浓度Mn掺杂ZnS纳米晶体发光特性。所合成样品为10~16 nm的立方相纤锌矿结构,随着Mn掺杂浓度的增加,PL光谱峰值产生了红移。在摩尔比为10 % Mn掺杂时PL发光最强。讨论了样品的发光机理,计算了晶体场强度,同时观察到摩尔比为10 % Mn掺杂样品发出白光,说明其在白光LED及全色荧光粉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900~1 300℃范围内煅烧3h,合成Eu~(3+)和Tb~(3+)离子掺杂的硼酸铝系列荧光粉。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合成样品进行物相结构和荧光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在合成温度范围内,可得到两种不同结构的稀土离子掺杂硼酸铝荧光粉Al18-xMxB4O33和Al4-xMxB2O9(M=Eu、Tb),物相结构和稀土离子的掺杂浓度对样品的发光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i掺杂的Ca3Co4O9热电材料。利用XRD和SEM等方法表征了样品的物相和微观组织,利用四线法测量了所有样品的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Bi掺杂的样品具有Ca3Co4O9单相,晶粒呈片状结构;随着Bi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平均晶粒大小和致密度增加,电导率增大;电导率增加与样品的致密度,择优生长,晶粒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Yb3+-Er3+共掺杂的Na YF4微纳/米晶体.氟离子与稀土离子的浓度比对微晶的相及形貌有明显的影响.低浓度比有利于形成立方相的Na YF4,样品呈球形及八面体形;高浓度比有利于形成六角相的Na YF4,样品呈六角碟状或棒状的外形.在980 nm的红外激光激发下,样品辐射红色及绿色上转换荧光,荧光的强度依赖于晶体的相结构及形貌.另外,对晶体的生长机理及上转换发光性质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寻找能应用于白光LED的红色荧光粉,以稀土氧化物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Pr3+掺杂Sr2LaTaO6系列红色荧光粉,再通过XRD、SEM及荧光光谱仪等仪器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特征、荧光特性、衰减寿命和荧光热猝灭等性能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物相纯正、结晶度好,Pr3+的掺杂没有改变基质的晶体结构;样品可以被蓝光有效激发,发出色坐标为(0663 0,0336 6)的红光;Pr3+的最佳掺杂浓度(摩尔分数)为01%,随着Pr3+掺杂浓度(摩尔分数)不断高于该浓度,其荧光强度和衰减寿命都会递减;样品在室温到400 K这一温度范围内热稳定性良好。表明Pr3+掺杂的Sr2LaTaO6红色荧光粉有望应用于白光LED。  相似文献   

18.
Cr掺杂浓度对ZnO基稀磁半导体生长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设备在本征抛光Si(100)衬底上沉积Cr掺杂ZnO薄膜,分析不同掺杂浓度对薄膜的生长结构的影响.分别用XRD、SEM和XRF来表征薄膜的晶相结构、表观形貌和掺杂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浓度为2.10%的Zn1-xCrxO薄膜,出现了更好C轴取向性,衍射峰半高宽较窄,样品表面平滑致密,晶粒较大为3.555 nm.  相似文献   

19.
利用XAFS方法对机械合金化Fe70Cu30样品中Fe,Cu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Fe和Cu原子分别向fcc的Cu相和bcc的Fe相的扩展,Fe和Cu同时存在于fcc和bcc结构相中,介Fe和Cu原子的局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级很大判别,球磨2h后,样品中73%的Cu原子在fcc相,27%的Cu原子在bcc相,21%的Fe原子在fcc相,79%的Fe原子在bcc相,球磨5h,fcc相的Cu原子减少到59%,fcc相的Fe原子则略有增加,为29%,球磨10h后,fcc相的Cu原子比例又增加到86%,fcc相的Fe原子也迅速增加到51%,说明大量的Cu原子扩散到bcc的Fe相后诱导其产生fcc结构相变,继续球磨到20h,样品中Cu原子和Fe原子在fcc和bcc相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这些结果说明,在球磨过程中Fe和Cu并未形成均一的固溶体,同时存在着fcc的Cu富集区,fcc的Fe富集区和bcc的Fe富集区。  相似文献   

20.
Sb掺杂ZnO纳米纤维材料在光电、气敏效应、P型导电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质。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不同Sb掺杂浓度的ZnO纳米纤维,研究了掺杂对纤维的形貌、结构以及发光性质的影响。发现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纤维的直径增加,晶粒尺寸变大。XRD和Raman的测量表明在掺杂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有杂相Zn,Sb2O12的存在。发光测试研究表明,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样品的发光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并且样品发光伴随较强的激光热效应,对于未掺杂样品,由于其直径最小激光的热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