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谢贻芳 《科学通报》1978,23(7):393-393
一、递质研究的进展简况和外周递质的确定 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包含上百亿的神经原,近代形态学的研究表明,这些神经原之间普遍为神经胶质细胞和组织液等所隔开,只有在一些特殊部位,它们才通过一个宽度约150(?)的间隙而发生机能上的联系,这样的部位,称为突触隙(synapticlceft),是突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组织学上最常见到的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原的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原的细  相似文献   

2.
早在1890年,西班牙解剖学家柯哈尔(Cajal)就提出,神经系统是以神经原为单位的一个很大而不连续的网状组织。1897年,英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者谢灵顿(Sherrington)提出了“突触”的概念,他将两个神经原之间的接触部分叫突触。谢灵顿还认为,突触具有重要的生理机能。1940年以后,由于电子显微  相似文献   

3.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间发生机能联系的地方.近十余年发现一种交互突触(reciprocalsynapse),即在一个突触内,突触裂两侧的突触膜上各有活性点,彼此互为突触前、后的成分, 两侧的突触传递方向相反,其机能一侧为兴奋性的,另一侧为抑制性的.这种突触多见于树-树突触内,在体-轴突触和树-轴突触内也见过.  相似文献   

4.
1994年底,一则美国前总统里根患精神病的新闻不仅传遍美国,而且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也成为要闻大炒特炒,一时间沸沸扬扬。 里根患的是什么精神病呢?他患的是阿尔茨海默氏病,临床上又称早老性痴呆。这是一种神经纤维受损变性而引发的精神病症,主要表现为痴呆。病人的大脑中一些神经原纤维(即阿尔茨海默氏神经原纤维)变性、增粗,呈现不规则弯曲、扭曲成螺旋形式缠绕结成球节状。另外还有神经  相似文献   

5.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0,35(24):1902-1902
梭状肉毒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肉毒杆菌毒素(BoTX),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毒物,在脊椎动物BoTX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引起与呼吸有关的肌群麻痹,导致动物死亡。已有资料表明,多数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乌龟、鸟类和哺乳动物对BoTX都有很高的感受性。来源于植物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另一类突触前阻遏剂,它  相似文献   

6.
大鼠膈肌来源的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一些结合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14):1322-1322
从毒蛇毒纯化的一类选择地阻遏乙酸胆碱(ACh)从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毒素,即β型蛇神经毒素,被认为是分析研究神经递质释放机制的十分有用的工具.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便是其中被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其分子量约21000ku,由共价相连的2条不同的肽链构成.β-BuTX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对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过程有高度的选择性阻遏作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阻遏胆碱能突触传递外,尚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能等神经元.据文献报道,已有作者鉴定了这种毒素在大鼠和鸡的脑中的结合蛋  相似文献   

7.
黄婉康 《科学通报》1988,33(17):1333-1333
在月岩和地体斜方辉石中都曾观察到G。P。区(Guinier—Preston zone)。G。P。区是斜方辉石的一个亚稳相,它的CaSiO_3含量近于25%,属于辉石的一个新的空间群Pbc 2_1。G。P。区的分布、成分及其结构都可能是斜方辉石热历史的重要示踪者之一。在JEM—100CXⅡ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两个地体古铜辉石的超微结构。高分辨象中不同衬度部  相似文献   

8.
川楝素增大NG108-15细胞的Ca~(2+)电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3,38(9):836-836
由传统中国医学中用于驱蛔虫的楝科植物根皮提取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种神经肌肉突触前阻断剂。川楝素不影响冲动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而以选择性地抑制ACh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阻遏神经肌肉传递。尽管同另一突触前阻遏剂肉毒杆菌毒素(BoTX)的作用有不少共同点,川楝素却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徐洪武 《科学通报》1990,35(4):280-280
近来,人们对斜方辉石拓扑结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产于自然界中的几乎所有的斜方辉石的空间群均为P2_1ca,而不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认为的Pbca~*,并且这种P2_1ca斜方辉石是由Pbca斜方辉石降温相变而成.罗谷风等还从拓扑结构理论和实验观察上证明了因相变而形成的P2_1ca斜方辉石的晶畴结构,即它是由一系列相邻间呈倒反关系的(100)晶畴所组成。  相似文献   

10.
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以及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两者的结合点(突触)释放化学物质而实现的。具体地说,就是神经细胞的电冲动传导在突触部位转化为化学传递,依赖神经冲动所释放的贮存于神经末梢内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起反应,而后引起效应细胞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李新人 《科学通报》1981,26(10):627-627
已知5-HT有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损毁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中缝核后,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而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却有镇痛的效果,并认为这是由脑啡肽的释放所引起。如所周知,神经细胞机能活动的变化,相应地在突触的形态结构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我们在过去观察针刺镇痛时丘脑束旁核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同样条件下中脑中缝背核及其周围灰质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探求其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于烽生 《科学通报》1982,27(21):1338-1338
我们以往的实验表明,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原系统在唇针镇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解损毁5-羟色胺能神经原胞体集中的中脑中缝核,唇针镇痛效应降低;电刺激中缝背核,则唇针镇痛效应增高山。 电解损毁核团目前还是经常采用的研究脑功能的一种方法,但此法不仅损毁了所要研究的核团内的细胞体,也不可避免地损毁了局部的其它组织(包括路过的纤维以及传入神经末  相似文献   

13.
薛纪越  潘宇观 《科学通报》2005,50(12):1267-1271
对承德斜长岩杂岩体中, 黑山苏长伟晶岩的紫苏辉石巨晶以及钛磁铁矿矿区的纤闪石化紫苏辉石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表生作用中, 在紫苏辉石的(100)裂理面上会生成诸如滑石、蒙皂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 它们是云辉闪石多体间反应的产物.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矿物由小至大的演变. 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层状硅酸盐矿物最早生成于紫苏辉石晶体中出溶页片的界面上, 成一种菱形状的块体, 其边界与紫苏辉石的{210}单形平行. 此种菱形状块体可串连成脉状, 进而连成片. 其生成是受多体反应产物在原多体中成核机制控制的. 蚀变作用形成的纤闪石化紫苏辉石的超微结构特征则表明, 它是由于云辉闪石多体反应的体反应机制而形成.  相似文献   

14.
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原的胞体集中在脑干中缝核群,它的纤维投射到许多脑区和脊髓,荧光组织化学的工作证实它们有明确的通径,神经药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也证明有5-HT突触和受体,可认为已自成一个系统。脑內5-HT能神经系统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与镇痛作用有密切关系,当脑内5-HT正常含量减少时,能削弱吗啡的镇痛效应,针刺镇痛与5-HT能神经系统的作用关系已有许多报道,但是,不少重要问题仍然不清  相似文献   

15.
张步升 《科学通报》1985,30(3):210-210
斜方辉石的晶体结构,首先由Warren和Modell于1930年首先完成,他们发现它的结构和透辉石的结构相似,也具有典型的SiO硅氧链。Bystrm确定了顽火辉石的结构;Ito利用离子分光仪测定了古铜辉石。Lindemann发表了一个斜方辉石的原子坐标数据;天然的斜方辉石晶胞参数由Rumberg和Devre完成。Kuno第一次测量了火山岩中的斜方  相似文献   

16.
中缝大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支配的超微结构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新文 《科学通报》1985,30(21):1664-1664
Fuxe首先报道,含大量5-羟色胺(5-HT)细胞的中缝大核(NRM)接受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末梢的支配。最近,我们用逆行荧光标记法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结合技术证明,NRM中的NA能末梢主要来源于延脑A1、A3、NA细胞群和桥脑蓝斑(A6)腹部的NA细胞。但Fuxe和我们的光学显微镜的工作还不能确定NA末梢是否真正和这个核中的神经元成分形成突触连结。本实验用5-羟基多巴胺(5-OH-DA)标记单胺能末梢,对这些末梢进行了必要的超微结构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模型: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春  章晓辉 《自然杂志》2009,31(3):136-141
人类大脑是由上千亿神经元相互连接而组成一个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是认知、学习和意识等高级功能的重要基础。神经元之间通过特化的连接结构--“突触”而相互通讯。外界输入触发的神经元活动可特异性地持续改变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变化称之为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大量实验证据表明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分子细胞学机制,了解突触可塑性的机制对阐明中枢神经系统性相关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药物成瘾等)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地小结了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研究中的基本发现和新近进展。  相似文献   

18.
双沟地幔岩中初始熔体的REE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德进 《科学通报》1993,38(1):96-96
云南新平县双沟蛇绿岩中发育有地幔岩初始熔融现象。初始熔体只分布在变质橄榄岩中,镜下通常呈液滴状、弯曲状或不规则状,最小粒径约0.1-0.4mm。冷却结晶成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尖晶石、斜长石及玻璃的集合体,斜长石及部分玻璃蚀变或脱玻化形成钙铝榴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葡萄石、蛇纹石。在变质橄揽岩中另有一些白色-绿色的细脉,宽0.5-17cm,长几米,主要由单斜辉石和钙铝榴石组成,为异剥钙榴岩脉,平  相似文献   

19.
肖丹青 《科学通报》1994,39(1):95-95
溴氰菊酯对昆虫脑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蛋白质磷酸化对于神经系统许多生理功能有调节作用,推测溴氰菊酯通过影响昆虫脑突触体的蛋白质磷酸化而影响昆虫正常的神经功能.本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家蝇脑突触体,在制备过程中加以改进.电镜照片及酶活分析证明提取物是完好的较纯的家蝇脑突触体.  相似文献   

20.
一种东亚钳蝎酸性神经毒素的晶体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雷 《科学通报》1993,38(6):561-561
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存在于我国的主要是东亚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以下简称BmK).其毒腺分泌毒液,经尾部毒针伤害人畜.现在知道,蝎毒液中的有效毒性成分是一组由30-8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和蛋白质,具有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来自它们与可兴奋膜结合并提高其去极化能力,从而引起从突触前神经末梢来的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这种作用发生在钠通道水平.显然,阐明蝎毒蛋白的三维结构对研究离子通道作用机理和膜中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本质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蝎毒神经毒素形成一族同源蛋白质,并随其一级结构的不同而出现毒性和作用专一性的显著差异,因此它又是研究结构-功能关系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