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促进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基于对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路径的考察,初步揭示了知识在流动中转化的四种机制,并从主体、客体、环境三方面对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知识流动能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从系统协同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稳定度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的特点。研究显示各系统中不同机构之间知识流动的相对强度和稳定度具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有效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制定高质量决策部署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的结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在逐渐提升,但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现波动,在2014年出现下降的状态。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完善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投入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已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甘肃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情况,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4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21年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指数、科技创新投入指数、科技创新产出指数和科技创新成效指数均呈现增长态势,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年均增速8.82%,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20年度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信息化时代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信息化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高等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对改革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全面推进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省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对甘肃省在科技创新成果、创新能力、创新人才、专利保护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包括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要素。文章依据最新资料,分别对湖北武汉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14年甘肃省14个市州RD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甘肃省RD人员的创新能力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甘肃省RD人员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科技投入产出,其次为创新环境,科研技术行业工资也对RD人员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比甘肃省14个市州,兰州市的RD人员创新能力遥遥领先其他市州。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为了取得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师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育新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2002年7月31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在京召开高等学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甘肃省RD资源投入与工业企业创新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2010-201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RD资源与对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其中,RD人力资源与工业企业创新关联度最强。最后,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有关提高甘肃省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4-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研发投入、累积知识存量、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显著;人力资本、知识流动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金融规模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滞后期,而对外开放在当期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万德 《甘肃科技》2010,26(22):89-91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科技厅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分析,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新成果,以纵向加深超前强劲,横向扩展开拓创新,提高综合技术能力的继续教育思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甘肃省科技创新主体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创新环境要素的深入分析,指出甘肃省科技创新主体要素的创新能力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创新产出少、科技活动人员不足、科技经费投入增长缓慢、创新环境不佳等问题;提出甘肃省应完善科技创新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科研机构、大学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发展战略。洛阳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号召下,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就必须依托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我们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在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徐延花 《科技信息》2010,(10):I0116-I0116,I0118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曹晖 《科技信息》2007,(36):177-177,200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中心,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本文从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的教学情境、开展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欣  王璐  王立艳 《科技咨询导报》2010,(25):231-231,233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三重功能,是培养科技创新与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我国的大学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往往培养的是"优秀的技术人才",却没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次创新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验动手和创新能力有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和开发,以期在日后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研究开发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能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水平,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构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传播互动模型。设计问卷并进行访谈调查,以兴城市阿里巴巴实力产业群园区为例,运用UCINET软件对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知识流动创新网络密度相对较低,存在核心-边缘结构;龙头创意企业作为意见领袖处于网络核心位置,新成立的创意企业处于边缘位置;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机构处于次级核心位置;人际关系、声誉较好的创意企业位于结构洞位置扮演中间人角色;知识从核心处经由中间人传播到其他创意企业,并以小团体形式流动。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加强重大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着力提高省属科研院所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高地的建设,积极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