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河南省十分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完善县级金融机构布局、进行组织机构创新、增加涉农贷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全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然而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农民融资需求大、融资目的多样、融资渠道单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构建家庭消费最优决策模型,理论证明农业保险与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非线性关系。基于2007~2017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动态模型和面板门槛效应实证分析灾害补偿、农业保险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存在正向非线性关系,人均保费门槛值459.9408两侧系数差异显著,农业保险发展初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作用更强;农业保险灾害补偿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负相关,保障不足、灾害补偿率低抑制了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展农户经济有利于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涉农贷款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农户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应强化现有正规金融的支农功能,规范推进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完善农村金融的财税支持和补贴政策以降低农户贷款负担,建立政策性保险和担保机构,以降低涉农信贷风险,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2006年至2015年近10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从影响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七个主要因素:有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总动力、第一生产总值、农村人口数、农村就业人口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当年成灾面积入手,得出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和第一生产总值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相对来说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分析"三农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民收入提升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表明三农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幅显著变大,三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多个政策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每减少农业税一个百分比,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每增加1万kW机械总动力,可以增加0.061元的人均纯收入;农林牧副渔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亿元,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0.24元。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金融支农问题调研中发现,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贷款满足率不高;小额信用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农业保险严重滞后。另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5%,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17年期间14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把实施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利用多期DID模型和DDD模型从农户收入的角度研究了省级层面的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政策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且对非农收入影响较小,这证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政策的实施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另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政策还存在异质性,其中受灾程度更高的地区政策实施效果更好,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要明显好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由于产权、机制和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湖北省松滋市乡镇企业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加快“二次创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增至13775家,占企业总数的81.8%,从业人员11.3万人;产植和利税同比分别增长15%、15.2%。农民从乡镇企业人均获得纯收入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7%。今年一季度,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来势看好,产销两旺。煤炭、水泥等产品由滞转畅,生活用纸、瓦楞原纸、输液器等多种产品供不应求。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三大调整”。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具有明显的从东向西、从北到南递减的趋势。为定量研究.选取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率等9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西部12个省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三种类型,结合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得出西部大开发是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功能,是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的制度安排。本文结合贵州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的性质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农业保险的信贷支持效应,并结合我国贵州省农业保险的实际,从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立法、创新银保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农业保险的财税补偿机制和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极度衰败、农村金融极度匮乏、农民深受高利贷盘剥的状况下,作为新式金融机关的浙江地方银行却将资金投入农村,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部分地流还农村,这一新举措无疑给资金枯竭、高利贷横行的浙江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浙江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该行在农贷工作中善于因地制宜、顺势而谋、大胆探索,体现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大群体,“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涉及“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以安徽省为例,优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借助该模型,分析了1999~2011年间农民人均净收入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农业贷款规模、农业占GDP比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得出了农民人均净收入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揭示了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组织,也是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平台。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突破融资瓶颈的模式主要有: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贷模式、金融机构+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参与组建农村合作金融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经济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收益的两个重要指标。以山西省临汾市隰县2001—2008年各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经济收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隰县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经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为隰县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的信贷资金支持,但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涉衣贷款风险较高等因素导致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银保深度合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降低信贷成本,合理规避农村信贷风险,满足当前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借款主体、保险公司和政府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本文阐述了农民收入的概念、农民增收的意义、农民增收的思路、讲究工作的方法等几个问题,并着重从直接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要素入手,提出了增加总收入、降低成本、战轻负担、减少农民人口这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对农业机械化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耕地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规模经营可能会增加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耕地细碎化会产生对小型机械的需求。指出,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加强农村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都有利于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框架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990-200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1990-2006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曲线上升形态。各个成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大小不一,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科技成果比重等对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1996年到2010年间的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口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六个变量,对影响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各因素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山西省保险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结合山西保险业现阶段情况,对山西保险的发展和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中1990~2010年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从经济发展、农村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政策体制、资源因素等五个方面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以城乡收入差距比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8个解释变量,分别是人均GDP、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财政支农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人均播种面积、城乡教育水平等。得出各个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小:农村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财政支农比重排第二位、城乡二元对比系数排第三位、人均播种面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