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社会科学中的规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为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的可能性作一辩护,通过分析反驳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的理由,得出结论:按当代科学哲学的新规律观,社会科学中存在的规律本质上与自然科学规律没有不同,并且与社会科学中的规则无法严格区分,因此我建议将规律与规则看作处在同一连续统中,规则处在规律保护带的边缘,社会科学的目标是逐渐地尽可能地改善和精确化那些不同范围内的规则,使之成为在该范围内更具解释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基本定律的独立性之争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公理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理的独立性问题.考察公理化最为发达的物理学中关于独立性问题的争论,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公理独立性问题不同于逻辑学和数学,有自身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飞  邵月娥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70-77,117,127
英国皇家学会是迄今为止历史最为悠久而又从未间断的科学组织,通过对其会员总数、专业分布以及会员成份三百多年发展历程的实证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对于认识科学组织如何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自身结构,具有积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数学真理的发展及其对自然观演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与自然科学各自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以来诞生的各种数学新理论,正在逐步地改变着数学真理的传统观念。数学真理与自然法则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和深化了。数学新的真理性质对自然观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I argue that, contrary to thestandard view, the Newtonian universe containsno contingency. I do this by arguing (i) thatno contingenc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Newtonianuniverse by the initial conditions of physicalsystems in the universe, and (ii) that theclaim that the Newtonian universe as a wholehas contingent properties leads to incoherence.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Newtonian physics iseither inconsistent or incomplete, since thelaws of Newtonian physics are too weak todetermine all the properties of the Newtonianuniverse uniquely.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范畴限制在社会领域,否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的思想是马尔库塞自然辩证观的错误所在,而强调劳动的中介性、人的主体性、实践性等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批判马尔库塞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缺陷时不能否认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精神实质,也是古代生命哲学最深远的理论背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通过阴阳应象、生命应时应方与五行类比的理论方法与逻辑,最终落实到以一整套自然治疗措施来调整个体生命的失衡,这一切都与现代环境伦理的精神深刻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科技发展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国外很早就有所研究。我国近20多年来,对此作了大量工作,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笔者觉得在这些研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澄清,有些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很值得商榷。现把它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即指数规律与周期规律是否性质不同的两个规律;速度研究能否限于经验概括性研究;速度变化规律是因果规律还是非因果规律;什么样的人才与成果能列入科技统计指标之中;横向排序指标是应该重结果指标还是应该重效率指标。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人的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两个方面。科技文化是人的自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身外的自然,不断开掘着人的自身的自然。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反省近代科学世界观,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自然的整体性,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含混的自然概念--梅洛-庞蒂对笛卡尔自然观的批判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笛卡尔的自然实际上出自于知性的构造,它是一种祛魅的、纯粹的、自在的自然,但这种思想中还包含有许多含混之处,有许多非思辨的成分.这意味着两种自然,即"自然之光"意义上的自然和"自然倾向"意义上的自然的共存,知性自然建立在感性自然基础之上.在康德那里,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消除了这种含混性.梅洛-庞蒂本人要求把知性自然还原为感性的、前客观的、野性的自然,让我们在自然面前始终保持惊异,这种立场超越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1.
主体(实践)哲学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它并不是哲学的全部。缺少自然本体论的哲学不是完整的哲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现时代不会失去其思想光辉,它并没有受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冷落。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事物的辩证法。无限的世界是由有限事物组成的,而辩证法是"一般有限事物特有的、真实的本性"。自然辩证法在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社会中有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转向人工自然的辨证本性,这是当今自然辩证法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当今自然现反思的主要对象,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新认识、新解读,同时也是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以天然自然的状态存在着,遵循自己固有的演化规律。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中所蕴含的人工信息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其中间接效应尤其具有不可预测、难以控制、不可逆、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信息及其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效应都飞速增加。人类社会对人工信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承受力是不对称的,大量增加的负面效应(例如非典病毒)如果超过临界值,可以将人类社会摧毁。因此它预示眷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与自然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自然等同于自然界,这是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这种意识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批判现代性和保护自然环境,应该把自然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可是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由于未能区分自然和自然界,错误地将“人是自然一部分”等命题作为生态伦理何以存在的哲学根据。人只能归属于自然,而不能归属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人就沦落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物并不能够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人是道德存在物。  相似文献   

15.
在拥有海量专利文献的数据库中有效地利用分类号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而各个分类号不同的细分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地区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文章以当今各专利分类体系为视角,探讨医用内窥镜的概念及分类。  相似文献   

16.
尊严的概念在生命伦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对生命伦理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还存在着分歧。学者迈凯琳等认为尊严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应该从生命伦理学中驱除出去,而学者卡斯等则认为尊严是分析安乐死、临终关怀等生命伦理问题时不可缺少的概念。为了说明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尊严的历史维度中,从涉及到尊严的文献、规章中去找寻尊严的规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生命伦理中得以充分地证明其存在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工业技术观批判的生态技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观的神化、西化和简单化,是工业技术观的主要偏颇,也是种种技术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批判工业技术观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技术观,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生态技术观具有绿色化、低熵化、整体化和理性化等特点,也具有自省性、修正性和自救性等功能,体现立体远距离伦理,适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彼此平衡的诉求.生态技术观取代工业技术观,有赖于"社会技术"及内涵生态意蕴和弱熵功能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李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26-30,35
通常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得人类开始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拳文要追究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做铺垫和准备的那些思潮或观念。本文想要证明的是,并不仅仅是因为先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然后人类开始征服自然:相反。恰恰是因为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9.
反身性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所标榜的原则之一,但反身性的自我拒斥特性却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陷于反身性困境。原因何在?其源盖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身性之痛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科学化之痒——它仍然是沿用了传统科学观的一些先验预设(如实在、基础、恒在等)。而一些SSK学者在反思反身性难题、打破这些先验预设时(如马尔凯的新文体形式),却反向性地陷入了反身性的单向解构路径,从而走向虚无主义。要想彻底破解科学知识社会学反身性困境,为当下知识的合法性提供认识论基础,乃至使整个社会科学走出反身性怪圈,关键在于对反身性概念进行元反思,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建设性意蕴。  相似文献   

20.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