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有许多孕期习俗,包括“缝尿片”、“催生礼”、“松关”和“吃黄连”;孕期习俗中存在一些特有的禁忌,包括受孕的禁忌、孕妇交往行为禁忌、饮食禁忌及胎教禁忌。从人类学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可知,徽州地区的孕期习俗深受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寄托着徽州人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功能寓意,凸显了风俗中“红枣”、“鸡蛋”等典型文化符号的象征作用。徽卅I地区的孕期习俗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禁忌是人类共有的神秘的精神防卫现象和信仰习俗。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种田、狩猎,从口常的婚丧喜庆,到重大的社交礼仪,禁忌无所不在。禁忌的奇异风俗千姿百态,颜色的禁忌是其中一种。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禁忌的颜色,而这种颜色通常都表示不祥之事。日本人忌绿色。欧美许多国家都以黑色为丧礼的颜色。蒙古人也忌黑色,他们认为黑色是象征着敌人、丧事和一切反面事物的颜色,蒙古人的服饰,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习俗的差异问题,而习俗中的禁忌则是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运用民俗学的理论拟从禁忌习俗的产生、中西禁忌习俗的个性特征和中西主要社交禁忌习俗三个方面剖析中西方社交禁忌习俗,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食肉、饮酒、吸烟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宗教饮食禁忌,阐明了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原因。提出了对待宗教禁忌应坚持的原则,提醒人们要尊重信仰,尊重民族习俗,搞好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5.
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主要有饮食禁忌、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性别禁忌等四个方面,它通过口头传授及行为示范的方式得以传承,传承的原因主要是恐惧、愚昧和迷信心理的驱使、从众心理的支配和影响、依赖心理的需要和实际益处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这些禁忌习俗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强制性和约束性正在逐渐减弱,自愿性和选择性则在增强,其带有的迷信色彩也在逐渐减少,这与蚌埠的地理因素、城市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成为一名笔译,不仅要精通德国文化,还要精通本国文化。否则将给翻译带来巨大的困难。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因文化习俗差异产生的禁忌,真正实现跨文化翻译,成为语言文化的使者。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的具体语境,慎重考虑文化习俗、惯例、禁忌,根据语用功能选择最佳的句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点菜”、“喝酒”、“自助餐”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常客”,通过对其“仿真”提炼出的“点菜模型”、“喝酒模型”、“自助餐模型”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移植”来解决企业供应链中高库存高脱销并存问题的新方法,更是一种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的新思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陇中民俗事象主要有:一是生产民俗"放鹞子",即用鹞子驱赶麻雀,以制止麻雀对秋粮的危害,这是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二是禁忌民俗"掏了燕,死一院",阻止小孩掏燕子窝的真正目的是基于崇尚燕子与人亲近的习性以及感恩于燕子捕捉害虫为人类造福的美德而着意保护燕子,是一种包含求善忌恶道德内核的生态禁忌民俗;三是生活民俗"挖水窖",这是陇中人探索出的通过挖水窖储蓄雨季的天然降水以备旱季人畜饮用的方法,是当地民众在与自然斗争实践中创造的"抗风险适应"知识;四是巫医习俗"诧冲气",这是传统巫医习俗在现代医疗保障欠缺环境下的延续。这些民俗事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陇中人淳朴、善良、勤劳、节俭和坚韧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食物种类繁盛多样,一种食物被某些地方奉为佳肴的同时也许在另一些地方却是“禁忌”,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与这种食物的好吃与否有关,更多的要回归到各地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防风故国”的上杨村,是江南稻作文化区。长期以来,流传着古老的“打茶会”习俗,有以女儿茶为代表的八种“茶会”形式,乃典型的乡土茶道。其总体精神是“淳和质朴”,是阴柔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