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明孝 《科学通报》1984,29(9):564-56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以下简称IB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一层特化的细胞膜作为病毒的囊膜(enveldope)。囊膜与病毒的抗原性,病毒粒子的稳定性以及病毒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都有密切的关系。病毒生物化学的研究结果早已表明,囊膜中含有病毒特异的糖蛋白,可能病毒所有的糖蛋白都存  相似文献   

2.
副黏病毒HN与F糖蛋白的结合作用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佳  张国中  赵继勋  汪明 《科学通报》2005,50(20):2231-2234
副黏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有两种, 即与宿主受体结合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以及介导膜融合的融合糖蛋白(F). HN与受体的结合可激活F, 使其发生构象变化, 从而介导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膜融合, 但HN与F蛋白相互结合的区域还不清楚. 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禽副流感病毒-2(APIV-2)HN蛋白球状头部区域(globular head region, HNH)以及F蛋白两段七肽重复区域(heptad repeat, HR)HR1与HR2三个纯化蛋白. 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及质谱与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 HNH不仅可与HR2结合, 还可与HR1结合, 并且结合后的蛋白构象与各组成多肽的构象不同. 结果表明, HNH可能是HN蛋白与F蛋白的结合作用域.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HN激活F并引致膜融合的分子机制, 可为阻止病毒膜融合寻找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human 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h TIM)受体分子能够促进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很多囊膜病毒的入侵.h TIM介导的病毒入侵过程高度依赖于位于受体分子胞外区远膜端的免疫球蛋白V区(immunoglobulin variable(Ig V)-like)结构域与病毒囊膜中磷脂酰丝氨酸(phosphotidylserine,PS)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人类TIM家族共有3个成员:h TIM-1,h TIM-3和h TIM-4.虽然相应的小鼠TIM分子的结构已经解析,但h TIM分子的Ig V结构特征及其识别PS的分子基础仍然未知.同时,有研究表明,引起西非大规模埃博拉疫情爆发的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可能较其先前流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能力.但目前尚未有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利用h TIM分子入侵细胞及其与1976-扎依尔-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能力比较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证明了整合有1976-和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假病毒均可以利用h TIM-1和h TIM-4入侵细胞,并且表现出相近的入侵效率.进一步证明了h TIM分子不与埃博拉病毒GP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结合病毒囊膜中的PS分子而促进病毒感染.随后解析了3种h TIM分子Ig V结构域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h TIM-4与磷酸丝氨酸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令人意外的是,3种h TIM分子的PS结合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局部结构特征且在目前已解析结构的小鼠同源分子中均未被观察到.这些结构特征很可能提示h TIM分子具有不同于小鼠同源分子、且彼此间亦各不相同的PS识别模式.上述结构和功能数据丰富了我们对h TIM结合PS的分子基础的认识,从而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和相关囊膜病毒利用h TIM受体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粘虫痘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痘病毒是近十多年来才发现的一群昆虫病毒,1963年首先由霍平(Hurpin)和伐戈(Vago)报道。目前已从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约39种昆虫中发现痘病毒,但是在粘虫中还未见报道.1981年7月我们首次从严重危害小麦的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的自然病死虫中分离到一株痘病毒,兹将初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5.
金宁一  郭志儒  罗坤  石毅  殷震 《科学通报》1999,44(17):1826-1831
对经亚克隆后的鸡痘病毒(fowlpoxvirus,FPV)282E4株7.3kb BamHⅠ片段 ,用ABI377DNA测序仪荧光标记法进行了序列测定 ,并应用DNAsis软件同GenBank中已知的FPV序列和痘苗病毒 (vacciniavirus,VV)Copenhagen株的全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发现与鸡痘病毒MunichHP 438株11.2kbBamHⅠ片段的序列同源 .此外 ,对所测序列的开放读码框架 (openreadingframes,ORFs)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上述VV株中所有ORF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并对各ORF编码蛋白的信号肽、跨膜区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经亚克隆后的鸡痘病毒 (fowlpoxvirus,FPV) 2 82E4株 7.3kbBamHⅠ片段 ,用ABI377DNA测序仪荧光标记法进行了序列测定 ,并应用DNAsis软件同GenBank中已知的FPV序列和痘苗病毒 (vacciniavirus,VV)Copenhagen株的全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发现与鸡痘病毒MunichHP 438株 1 1 .2kbBamHⅠ片段的序列同源 .此外 ,对所测序列的开放读码框架 (openreadingframes,ORFs)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上述VV株中所有ORF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并对各ORF编码蛋白的信号肽、跨膜区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保路 《科学通报》1982,27(13):813-813
我们曾用四种脂肪酸自旋标记研究了中国地鼠肺正常细胞V_(79)和癌变细胞V_(19)-B_1膜不同深度的流动性。发现在靠近极性端的膜表层,癌变细胞膜流动性比正常细胞膜大,而在膜深层,情况正好相反。但温度对正常细胞和癌变细胞膜流动性有何影响?两种细胞膜的相行为如何?我们用两种典型的脂肪酸自旋标记Ⅰ(1,14)和Ⅳ(12,3)研究了这两种细胞膜表层和深层的序参数和旋转相关时间与温度的相关性。由T_c的Arrhenius做图找出了这两种细胞膜在表层和深层的相变点,计算了在不同相的活化能。为进一步弄清癌变细胞膜结构和动态性质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有人注意到光敏剂能致一些含囊膜的病毒产生光失活作用,试图应用这一原理灭活血制品中的病毒污染物.如血卟啉  相似文献   

9.
蚕豆叶细胞膜膜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育东 《科学通报》1986,31(23):1826-1826
目前,人们对动物细胞膜,特别是对人红细胞膜的研究相当深入。现在已经证明,在人红细胞膜的内侧覆盖着一层浓密的网状结构——膜骨架(membrane skeleton)。它主要是由收缩蛋白(spectrin)、连接蛋白(ankyrin)和肌动蛋白(actin)等组成的。类似的膜骨架蛋白在其它动物细胞膜的存在也已经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沃维汉 《科学通报》1987,32(20):1579-1579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流行广泛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几乎都发生在低硒地区。我们于1983、1984及1986年对大骨节病生化考察中发现,大骨节病患儿红细胞膜异常。同时,我们以正常人红细胞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加硒(Na_2SeO_3)对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硒能够影响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对老化的红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维持膜骨架蛋白主要组份——收缩蛋白(spectrin)与膜的结合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另一个侧面深入研究了硒对spectrin与红细胞膜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ls)最初在神经组织中发现,以后又在脊椎动物非神经组织的细胞膜上被检测到。文献[1]报道Gls能影响Ca~(2+)的跨膜流动,并且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3(单唾液酸乳糖神经酰胺)对人红细胞膜Ca~(2+)-ATP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虽  相似文献   

12.
杨福愉 《科学通报》1995,40(3):287-287
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内Ca~(2+)浓度为10~(-6)mol/L,而血液中的Ca~(2+)浓度则约10~(-3)mol/L,因此在红细胞膜两侧存在着约1000倍的跨膜Ca~(2+)梯度.我们曾报道过跨膜Ca~(2+)梯度对通过膜脂调节质膜腺苷酸环化酶、肌质网膜Ca~(2+)-ATP酶构象和活力的重要性.红细胞骨架(Cell skeleton)是维持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基础.它由两个结构单元组成——细胞膜和膜骨架(Membraneskeleton).  相似文献   

13.
蒋连伟 《科学通报》1982,27(23):1464-1464
过去几年中应用荧光漂白恢复(FPR)方法对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流动性进行了若干研究。该方法在细胞膜研究中已引起重视。膜上大分子迁移的信息特别有助于了解细胞膜在生长和分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而对于诸如细胞恶变过程或“细胞重建”过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鲲鹏  李茵茵  李晶  魏伟  方美玉  刘建伟 《科学通报》2005,50(14):1542-1544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是依靠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 其基因组长约10.8 kb, 只有1个可读框, 编码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前膜蛋白(prM)和包膜蛋白(E))和7个非结构蛋白. 在内质网内膜组装DEN非成熟颗粒, 径长约60 nm, 囊膜由60个prM-E异二聚体形成的三聚体构成[1]. 在经过高尔基体的输运过程中, prM蛋白被剪切酶(furin)酶切为M蛋白, 包膜蛋白及其排列发生构象变化, 由90个E蛋白二聚体呈木排状平行于病毒表面紧密排列, 形成颗粒径长约50 nm的成熟颗粒[2]. ...........  相似文献   

15.
赵保路 《科学通报》1984,29(1):48-48
我们曾用脂肪酸自旋标记化合物I(10,3)研究过抗癌药物硫杂脯氨酸(THIPRO),阿糖胞苷(CYTO)、放线菌素D(ACTI)和5-氟-2′-脱氧尿嘧啶(5-F-U)对中国地鼠肺正常细胞V_(79)和癌变细胞V_(79)-B_1膜脂流动性的影响,发现这几种药物都使细胞膜脂有序度变大,流动性变小,其中以硫杂脯氨酸对细胞膜表层作用最明显。为了弄清这几种抗癌药物对膜的作用机理,我们采用一种卵磷脂人工膜体系,用抗坏血酸(V_c)还原自旋标记动力学探讨了这几种抗癌药物对膜的通透性的影响,并且观察了加入白蛋白对上述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小毅  范高峰  黄有国  杨福愉 《科学通报》1996,41(12):1131-113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真核细胞内Ca~(2+)浓度为10~(-7)~10~(-6)mol/L,细胞外侧为10~(-3)mol/L,即细胞膜的两侧存在1000~10000倍的跨膜Ca~(2+)梯差。当细胞外信息跨膜传递时细胞外Ca~(2+)内流,胞浆中的Ca~(2+)浓度升高,细胞膜两侧的跨膜Ca~(2+)梯差降低约10倍,即膜内外两侧的跨膜Ca~(2+)梯差为100倍;而信息传递完成后胞浆中的Ca~(2+)会通过质膜上的Ca~(2+)-ATP酶或Na~+-Ca~(2+)交换运出细胞外以维持膜两侧合适的跨膜Ca~(2+)梯差。因此,细胞膜两侧的跨膜Ca~(2+)梯差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但这种跨膜Ca~(2+)梯差对膜结合蛋白,尤其是对参与构成信息跨膜转导体系的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固定在硅胶表面细胞膜的酶活性及其色谱特性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提出一种新的细胞膜制剂———硅胶载体细胞膜 (carriercellmembrane,CCM) ,即以硅胶为载体 ,用吸附法将活性细胞膜固定在其表面 .用电子显微镜和表面能谱技术 ,对硅胶CCM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 .以K+,Na+ 三磷酸腺苷 (K+,Na+ ATP)酶作为活性指标 ,比较了硅胶CCM与悬液细胞膜和沉淀状细胞膜的酶活性随温度、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稳定性 .结果表明 ,硅胶CCM与其他两种赋存状态的细胞膜一样 ,具有可比较的酶活性特征 .建立了以硅胶CCM为固定相的色谱系统 ,并用于研究钙拮抗剂与兔红细胞膜和心肌细胞膜特异性相互作用 ,以及二氢吡啶类异构体药物与兔小脑细胞膜立体相互作用 .表明用硅胶CCM色谱法所得色谱参数可以反映药物与膜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和立体选择性 .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的“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恣意横行,祸害人类。人一旦感染上病毒(HIV)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遭到致命的破坏,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没有免疫力,最终造成众多艾滋病患者因并发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而死亡。人们会问,艾滋病病毒(以下简称为病毒)为啥能轻而易举地摧毁人体内的免疫大军呢?淋巴细胞中了病毒的诡计人体淋巴细胞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细胞膜,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和糖蛋白构成了一些凹凸不平的叫做“受体”的特殊结构,专门负责接收和识别外来的抗原、激素、毒素等生物大分子一类的化学物质信息。受体是长在细胞上的“眼睛”…  相似文献   

19.
徐友涵 《科学通报》1985,30(17):1348-1348
红细胞膜Ca~(2 )-Mg~(2 )-ATPase具有Ca~(2 )跨膜主动运转的功能,以维持胞内低Ca~(2 )浓度。目前已知该酶受钙调蛋白(CaM)的调节。CaM是广泛分布的一种钙结合蛋白,是非肌细胞主要的Ca~(2 )受体,它在调节各种依赖Ca~(2 )的细胞功能和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 CaM活化的环核苷酸磷酸二脂酶、红细胞膜Ca~(2 )-Mg~(2 )-ATPase活性可被多种CaM拮  相似文献   

20.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00 nm,主要由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并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膜囊泡,可携带核酸、蛋白质等分子,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功能。本文系统阐述了外泌体的发现历程、主要功能,及其在肿瘤生长、转移、免疫逃逸、诊断、治疗和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心脏再生等多种心血管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总而言之,外泌体这个小小囊泡中蕴藏着大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