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柳永<迷神引>词的内容,以及柳永仕历,考定<迷神引>是柳永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后,由汴京赴任睦州团练推官时,途经润州所作.柳永生前到过润州,作词咏赞润州"画屏"般的景物,死后又旅殡并葬于润州,可说与润州缘分非浅.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许浑的籍里,学术界多认定是润州丹阳。考察许浑的诗作,自称是朱方、京口及丁卯桥人。朱方、京口皆古地名,相当于唐润州丹徒县,其所居之地有丁卯桥。即许浑是唐润州丹徒人。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9,(4):68-70
此祷雨碑位于嘉祥县青山寺碑廊内,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内容兼有祷雨祭文和祈雨诗,在同类碑中比较少见。该碑对于研究元代基层官员的祈雨活动、证补地方史志等有较为重要的史料意义,并且兼具文学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镇江市是长江下游重要的通海港口,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游览城市和苏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1991年人口为48.5万,预计本世纪末人口将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扩大,城市用地将日趋紧张.镇江市南靠宁镇丘陵,北临长江,城市建设用地受地形的影响十分明显.今后镇扬大桥的建设,将促进我市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城区将向西、向北逐渐延伸,故开发利用征润州势在必行.市人大常委会将“征润州江滩开发利用研究”列入“镇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咨询组”六大课题之一.“征润州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是“征润州江滩开发利用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  相似文献   

5.
高楼独上思依依,极浦遥山涵翠微。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此篇见载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明正德刊本刘长卿《刘随州集》卷九,题《登润州万岁楼》,注云:“按此诗皇甫冉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铜活字本唐五  相似文献   

6.
按照年代先后,考述苏轼12次至润州的时间、经过及相关作品等,辨析某些说法之是非。  相似文献   

7.
经不起推敲的"高祖显灵"河南省商丘地区的芒砀山上,有一块"斩蛇碑"。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在这里斩过一条大蛇。由于此碑的奇特景象,被称为"华夏一绝",并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8.
阿富汗     
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街头。②喀布尔的独立紀念碑。碑旁摆着抗击英国侵略者时曾用过的大炮。③阿富汗盛产水果。这是喀布尔路边的水果店。④佛教圣地巴米安。我国唐朝的玄奘法师曾經到此訪問。  相似文献   

9.
今仍耸立在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南约十余里的苍山马耳峰麓、太和村西、唐代南诏初期首府太和城故址旁的《南诏碑》,一称《南诏德化碑》,此碑为云南屈指可数的大碑,也是南诏史上很富有资料的一古碑,为南诏第五代主阁罗凤所立,据考立碑年代当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项,这碑也在其中。碑文惜多漫漶,今正面碑文仅只存220字,好在明、清时的方志及金石学家把以往的碑文著录  相似文献   

10.
镇江英才录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1):F0004-F0004
许浑(?-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镇江)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卵桥村舍闲居,自将一生中所写的500多首诗编成诗集,名曰《丁卯集》。  相似文献   

11.
对镇江市区(润州州治)历年来清理调查过的唐代墓葬所出的砖石墓志文字进行申述补充,从历史、教育、礼俗、文辞等方面考察,让大家窥知唐代社会观念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2.
蔡希周兄弟事迹与《丹阳集》成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丹阳集>是盛唐时期润州(治地今江苏镇江)籍诗人的诗歌总集.蔡希周是<丹阳集>诗人之一.论者对<丹阳集>成书时间推断有误,对蔡希周事迹也了解不够.据"蔡希周墓志"考证其事迹,进而考证<丹阳集>成书当在天宝元年(742年)、二年间,尤可能在天宝元年.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以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观的建置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到了唐代,道教取得了近似于国教的地位,道教宫观的发展规模也随之扩大,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由于唐代道观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唐代士子在道观中习业备考。  相似文献   

14.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详尽地分析《瘗鹤铭唐人金山本》和唐代《润州图经》,深入地考证王羲之与朱方(京口)的关系、“雷门鼓事”的时代以及东晋书风的特征,可以得出《瘗鹤铭》作者就是东晋的王羲之。  相似文献   

16.
隐逸文化发展到盛唐即臻于成熟。积极的入世倾向是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鲜明特征。临近唐都长安的终南山正是周、汉以来的隐逸圣地。它景色秀美,位置优越,而且分布了大量的佛寺与道观。盛唐的文人士子们便把隐居终南当作进入京城、踏上仕途的最佳途径。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这一时期昂扬的盛唐气象和唐代皇帝对隐士的特别优渥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国年间,在镇江大市口两次出土北宋时期碑刻,其内容主要记述修筑润州大市砖砌街路的事迹,它们提供了我国古代城市铺设砖街的早期实证,并反映古代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传统特色。而近些年来的城市考古,又揭示了唐宋时期大市周边的繁华面貌。  相似文献   

18.
文仙观,是湘中地区一处著名的道教宫观。发源于西晋初年,发展于隋唐时期,盛兴于宋、明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有文仙遗迹、宫观建筑、道士住宅、道士墓群、传世文物、佚散文物、石碑刻等七大类,这些文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如此辉煌而为后人所称颂,与唐太宗不遗余力的实行老子"清净无为"、"以民为本"、"修身治国"的治国方略关联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