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五四前后鲁迅和胡适的交往及学术主张的比较分析 ,说明在一定时期内 ,两人曾为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建立而并肩战斗过 ,是战友 ,而不是敌对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一提起鲁迅与胡适这类人的关系,除了说斗争之外,更无二话。其实,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并不那样简单,单是五四时期鲁迅为胡适删诗一事,就足以说明实际情况的复杂了。一九二○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在再版之前,他特意请了一些人为他删诗,鲁迅先生也为他删了一遍。当时,胡适尚置身于统一战线之中,他试图打开诗炉生新火,探索新涛创作的途径,是有其一定进步性的。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将胡适的新诗创作活动也纳入了文学革命的总范畴,因而予以支持。当然,不能因此说这期间鲁迅与胡适就没有矛盾和斗争了。比如,同年年  相似文献   

3.
考茨基和伯恩施坦都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他们的多年活动曾对推动德国社会民主运动起过明显的作用,而当代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也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两位理论家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理论观点并非始终一致。虽则两人同为恩格斯生前指定的遗嘱执行者,但在1895年恩格斯去世后,他们的观点开始产生分歧。1896年10月到1898年6月,伯恩施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借口时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世界知识》的亲密战友谈到早期的《世界知识》,就不能不说到邹韬奋。许多人都知道邹韬奋。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邹韬奋由一个热血青年而“靠近了党”、在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的过程中,他的身后始终站着胡愈之。对邹韬奋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共产党人就是胡愈之。胡愈之创办《世界知识》时邹韬奋给了他巨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F.M.Voltaire,1694—1778)说过,要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天才都聚拢来,牛顿一定是在他们之上的。拉格朗日(J.Lagrange,1736—1813)也曾把《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认为牛顿生逢其时,不但是历史上最大的天才,也是最幸运的一位天才。他说:“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牛顿)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这些评价虽然有些感情用事,但也确实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思想家,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版的有关他的生平的著作中,根据胡适所作的“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认为中医陆仲安早年治愈过他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和心脏病”,因而断言胡适相信中医药。仔细检阅胡适的日记、书信和文章,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尽管1920—1921年胡适生的那场病,开始时有医生怀疑可能是心脏病或肾炎,但很快就否定了。胡适虽然死于心肌梗塞,但他第一次冠心病发作是1938年底。实际上,中医陆仲安为他治疗的只不过是胡适所说的“小病”,是自限性的,而且胡适一再申明他根本不曾生过糖尿病和慢性肾炎。上述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等疾病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或有意夸张造谣,这件事在中医界至今仍有影响。胡适自称是“信仰西医的人”,并且支持他的友人批评中医,这些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就曾听说过佛祖释迦牟尼因感怀人世间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恼,历经六年的苦行修炼,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想七七四十九天而觉悟成道的故事;也曾读过巴金所著《鸟的天堂》一文,向往文中描述的树长青,根相连,鸟千只,游人陶醉的美景。菩提树和《鸟的天堂》里的那株巨树就是两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胡适是20世纪初期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在早期都宣扬个人主义,呼唤人的解放。同样名为个人主义,其思想内涵有相似之处,有与西方个人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内容,也有按照中国实际改造过的内容。因此,在五四时期两人是同道。但是两人的思想在不同精神资源的影响下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月球和太阳看起来一般大,满天繁星好象也都镶嵌在同一个天球上。然而,它们的距离各各相差何止几百倍,甚至千万倍!你也许曾在晴朗的夜晚,看到过仙女星座中的那个模糊斑点状天体。这个著名的河外星系的距离要用公里来表示的话,“2”的后面得跟上19个“0”!而六十年代发现的类星体,尽管远近之争还没有最后水落石出,但它是非常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问世近七十年了。开风气之先,一空依傍,试作新诗,並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这本来是胡适的光荣;可是,由于胡适后来思想上的倒退与政治上的反动,在一些人眼里,《尝试集》简直变成胡适的耻辱的又一标志了。《尝试集》出版于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比郭沫若《女神》的出版(1921年8月,上海泰东书局印行)早一年零五个月。这是  相似文献   

11.
“五四人” ,特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转型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历史舞台上 ,五四人曾表现出来的阻力与助力并存的矛盾特质 ,使五四精神彪炳千秋的同时 ,留下了串串遗憾  相似文献   

12.
一1 91 5年 ,即在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的前两年 ,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就因为国内没有一所“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感到惭愧。他在康乃尔大学与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亚丹问 :“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 ;又问 :“京师大学何如 ?”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 :“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 ,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 ,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 ,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 ,莫大于是……”他的这番话对胡适的刺激很大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  相似文献   

13.
一、井田制度的存在,当无问题胡适“井田辨”的批判文化买办胡适会在其所著“井田辨”中毫无根据地做了一个假设的大前提,—再否认井田制度的存在。他说:“井田的均产制乃是战国时代的乌托邦。战国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孟子也只能说‘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这是乌托邦。”他为了从材料上推翻井田制,并且把凡是可以论证井田制度的文献材料,都一一加以否定说:“周礼是伪书固不可信。王制是汉朝博士造的,自然曾受了孟子以后的井田论的  相似文献   

14.
耶路撒冷是座不平凡的城市,曾经历过犹太人、波斯人、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英国的统治;世界上著名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势力也曾在这里角逐较量。尽管耶城5000年的历史中充满血与泪,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在此撒下的文明的种子又使这座城市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说它是犹太教的圣城,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个城市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大卫王曾把耶路撒冷作为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座犹太人的圣殿。说它是基督  相似文献   

15.
就象一个始终旋转的螺陀,我这一辈于都没有停止过学习。 我曾换过许多工作,也曾进入过许多领域,应付过许多挑战。不过,这一切都远没有从换笔到换脑的挑战大,我也由一个握笔书生摇身一变成为现代信息人。 相比从事文学创作的同行,我“换笔”的时间不算短,从1994年购进386电脑起,已是第七个年头;而对于泡网多年的“大虾”,我“换脑”的时间则不算长,从1999年元旦将电脑升级换代为“奔Ⅱ”上网起,也不过两年网龄。然而,即使是象我这样级别的“菜鸟”。也感受到了“学习——飞跃”的滋味。 先说说换笔。虽然写作多年,但一向字迹潦草如若“天书”,所誊写的文稿让编辑头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的首要任务应理当是育德。孔子有言:“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而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明确指出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不仅见于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也用作教材。但篇中有两个句子,注说却纷纭莫衷一是。对“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一句,我曾撰《<陈涉世家>的“人奴产子”》文(见《中国语文通讯》198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转载)已作辨解。另一个句子是:  相似文献   

18.
《胡适之传》自序胡明做《胡适之传》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为胡适“画像”。胡适晚年说过一句后来证明是相当有自知之明的话:“我的相很难画”。为胡适“画像”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适生前已经有人为他画过“像”,即为他写过“传”,如1941年12月胡不归(胡传楷...  相似文献   

19.
一1919年4月30日,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应胡适等人的邀请,结束在日本的讲学后,乘船抵达上海,来中国讲学。同行的还有他的夫人阿丽丝(Alice C·Dewey)和他的小女儿罗茜(Lucy Dewey)。初时,他打算在中国只呆几个月,后因胡适、蔡元培等人的要求,也因为中国的五四运功引起了他们的极大的兴趣,以致两次延  相似文献   

20.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一书曾被称为使"章学诚其人其学从隐晦走向昌明"、"大大拓展了章学诚思想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实则在文献解读特别是新史学方向的引导上,存在颇多问题。《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二书迄今仍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而"六经皆史"诸说也迄无比较公认的确解。究其始作俑者,胡适对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有意误解不能免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