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义平  贺浪冲 《科学通报》2007,52(4):410-415
用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 以硅胶为载体制备ECV304细胞膜固定相, 建立了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 并对固定相的表面特性和色谱特征进行考察. 应用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筛选药用植物红毛七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色谱置换实验比较活性成分的竞争性作用, 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进行初步药理学验证. 结果显示, ECV304细胞膜色谱模型在体外模拟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在色谱条件下塔斯品碱有类似模型分子的保留行为, 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VEGFR2, 并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 表明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可以作为研究寻找特定活性分子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脐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肽Y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琴 《科学通报》1995,40(5):456-456
内皮细胞的研究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心血管、肿瘤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具有复杂的合成和代谢功能,在心血管功能调控中起重要作用.Lincoln等实验室首先发现在大鼠、兔的一些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存在多种生物活性多肽,并能在缺氧的情况下释放入血.脐血管是特殊的无神经支配的肌性血管.内皮细胞在脐血管运动调控方面的作用是不少学者很感兴趣的问题.作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电镜技术首次证明人脐  相似文献   

3.
谭玉珍  赵曜  王海杰  周良辅  毛颖  刘锐  舒加  王镛斐 《科学通报》2007,52(23):2746-2751
人大脑海绵状血管瘤(CM)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深入研究CM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血管形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将为寻找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从手术切除的CM组织分离内皮细胞, 在体外培养扩增.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R-1和VEGFR-2的表达. 通过MTT法、细胞刮除法和跨膜迁移法以及体外三维Ⅰ型胶原蛋白凝胶模型检测VEGF对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 在非双极电凝切除的25例CM中成功地分离了内皮细胞. 分离的CM内皮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特征, VEGFR-1和VEGFR-2表达比正常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强. 用VEGF处理后, CM内皮细胞的增殖数目、迁移数目、最大迁移距离以及在三维胶原蛋白凝胶中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增大, 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 CM内皮细胞的VEGFR-1和VEGFR-2表达上调, 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从而促进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VEGF/VEGFR信号途径在CM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生长因子和向培养液中加入响尾蛇毒两种方法诱导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中 用orthernblot方法检测被片处理细胞的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正常2的细胞和用去除生长因子诱导亡垢细胞中未检测到bcl-2基因的表达,而在10μg/ml的蛇毒诱导细胞凋亡6h后bcl-2基因表达增加,并且其mRNA剪接为两条首次发现bcl-2基因在蛇毒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表达增加和剪接  相似文献   

5.
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衰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建军  高云飞  王宏芳  陈佺  吴才宏  丰美福 《科学通报》2001,46(19):1636-1640,T003
TNF-α是极为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免疫反应中起着多种生理和病理作用。TNF-α能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继而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引发一系列的炎性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研究发现TNF-α炎性刺激除了能引起内皮细胞死亡外,还能诱导内皮细胞的衰老。TNF-α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反应显示阳性,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内皮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早期上升,衰老时则降低,表征早期细胞线粒体功能亢进,而后期功能衰退;活性氧水平早期有上升和下降的振荡,诱导衰老后有所降低。结果表明线粒体的功能变化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管抑素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红  乌垠  李玉新  麻彤晖  黄百渠 《科学通报》2000,45(21):2252-2259
血管抑素(angiostatin)最初是从荷瘤小鼠血清及尿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量为38ku。它与纤溶酶原的一段内部片段一致,包括纤溶酶原连续5个Kringle结构中的前4个。体外试验表明,这种蛋白质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在体内,它能抑制包括小鼠Lewis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TNF-α 是 极为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调节细胞免疫反应中起着多种生理和病理作用. TNF-α 能激活血管内皮细胞, 继而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引发一系列的炎性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TNF-α 炎性刺激除了能引起内皮细胞死亡外, 还能诱导内皮细胞的衰老. TNF-α 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反应显示阳性, 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 内皮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早期上升, 衰老时则降低, 表征早期细胞线粒体功能亢进, 而后期功能衰退; 活性氧水平早期有上升和下降的振荡, 诱导衰老后有所降低. 结果表明线粒体的功能变化与TNF-α 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8.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脂肪抽提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hADSCs, 通过诱导分化观察hAD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 诱导后的hADSCs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一些特性, 能够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CD34和vWF, 具有很强的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和前列环素代谢活力, 并且在Matrigel凝胶中能够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 结果表明, hADSCs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 在组织器官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治疗中可能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PF4的C-末端13肽和TSP1的429~459片段31肽通过Gly-Pro-Gly肽桥设计为融合蛋白TSF.采用pGEX-2T载体在 E.coliJM109中获得了 TSF蛋白的高效表达.采用 MTT方法、损伤细胞迁移实验。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和小鼠移植肿瘤抑制实验,测定了TSF及其相关物GST-TSF,PF4(58-70),TSP1(429~459)等对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TSF特异抑制小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非常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的新生血管生成;上述抑制活性TSF>>GST-TSF>PF4(58~70)>TSP1(429~459).TSF显著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1.0μmol/kg·d的TSF对Lewis肺癌的抑瘤率达到68.75%.结果说明TSF的重组设计是成功的,TSF为一个人工重组的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
肝癌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丰富而又扭曲的血管是肝癌的重要特征。结扎血管或栓塞血管可有效地治疗部分肝癌;另一方面肝癌组织的血管丰富程度可预测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生存,因此肝癌血管生成反映了肝癌侵袭与转移能力。上述现象说明肿瘤血管生成在肝癌生长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红细胞源降压因子对大鼠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一种新的人红细胞源降压因子(erythrocyte-derived depressing factor,EDDF)对大鼠血管的保护作用,应用离体血管环生物灌流法,双光子激发荧光扫描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正常Wistar大鼠,钙超载大习和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诱导的高血压大鼠的血管收缩功能以及EDDF的影响,结果显示,钙超载大鼠及L-NNA高血压大鼠离体主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EDDF(10^-3g/mL)灌流1h可以明显降低正常大鼠及钙超载大鼠血管的收缩反应,并通过减轻核损伤,改善线粒体肿胀以及其他细胞器异常,从而减轻钙超载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损伤,而EDDF对L-NNA高血压大鼠血管的收缩反应无明显影响,这提示EDDF通过影响胞内钙离子转运,减轻VSMC损伤,从而保护血管,进一步证实了EDDF是通过NO/EDRF-cGMP通路舒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  相似文献   

12.
亚硝酸盐介导的降压效应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动物,观察外源性亚硝酸盐对动脉血压和血液气体的影响,以探讨亚硝酸盐对血管平滑肌舒缩和血液循环的效能.结果发现实验动物注射微量亚硝酸盐后,动脉血压迅速下降,1-3min后血压降到最低点(动脉血压降到最低点时间的长短与注入亚硝酸盐量呈负相关),血压下降幅度与所注入的亚硝酸盐量呈正相关。随着亚硝酸盐注入量的增加,实验兔血中高铁血红蛋白量略有上升,而氧分压、氧合血红蛋白和氧饱和度显著增加,二氧化碳分压、脱氧血红蛋白量显著下降。左心室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分析和心电图观察表明,亚硝酸盐对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晓峰  谷岩  冯志民  班立勤  丰美福 《科学通报》2000,45(24):2625-2631
研究了蛋白质酷氨酸磷酸化在hTNF-α诱导猪主动脉内皮细胞(PAEC)黏附分子E-选择素(E-selectin)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以及在增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o)和自然杀伤细胞(PBNK)黏附中的作用,以选择性的蛋白质酷氨酸激酶(PTKs)抑制剂genistein预处理PAEC,剂量依赖性也抑制了hTNF-α增强的PAEC对PBMo和PBNK的黏附。这种抑制作用发生在  相似文献   

14.
围植入期大鼠子宫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鼠胚胎植入过程中第1个明显的标志是植入部位血管通透性增高,且有明显的血管生成,但目前尚不清楚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生成的发生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胚胎发生和成功动物血管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血管通透性因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共聚集激光扫描等技术研究了动情周期、去卵巢和围植入期大鼠子宫中VEGF的表达和血管的变化,以探讨它的可能调控机制及对植入的作用。结果表明,VEGF mRNA受卵巢甾体激素的调节;VEGF mRNA在植入前期主要定位于子宫腔上皮,植入启动时间向基质转移,植入后VEGF mRNA阳性信号广泛分布在蜕膜区域,VEGF蛋白的表达与其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利用植物凝集素BS-1识别内皮细胞,用抗vWF的抗体识别血管,发现植入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血管更加丰富。结果提示VEGF在卵巢甾体激素的调控下,参与大鼠植入过程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有利于胚胎的成功植入。  相似文献   

15.
在延缓性免疫排斥反应(DXR)过程中, NF-κB发挥着关键作用. 如何恰到好处地抑制其活性是本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用改造的E1A基因(E1A)包括功能区(1 ~ 80氨基酸)和核定位区(139 ~ 243氨基酸), 删除其中可能对人体有害的CR2区, 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 并转染猪血管内皮细胞(PAEC), 经G418筛选, 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 RT-PCR技术和细胞生长曲线分析, 证明E1AΔ基因能在PAEC中稳定表达, 且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 并能抵抗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 报告基因分析表明, E1A(能抑制由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 其抑制率为53%, 对NF-κB信号转导途径下游的一个重要炎症基因--E-选择素基因的表达抑制率达63%. 综上, E1AΔ基因的这些功能基本符合异种器官移植中克服DXR的要求, 为利用E1AΔ基因克服DXR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转录因子BACH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录因子BTB-CNC同源体1(BACH1)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表达,在氧化应激、细胞周期、血红素稳态、炎症和免疫等方面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关于BACH1在心血管疾病、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肿瘤等方面作用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BACH1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BACH1参与缺血性疾病后血管新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ACH1是维持干细胞干性和中内胚层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BACH1通过重编程肿瘤代谢以及改变上皮 间充质转化表型,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同时可能通过铁死亡抑制肿瘤生长,在肿瘤中有双重功能。BACH1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有调控自身表达的能力,并且对下游靶基因具有转录激活和转录抑制作用。细胞表型和状态的不同、体内环境以及共调节因子的招募均会对BACH1的转录产生影响。文章对BACH1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汪颖  焦雨铃 《自然杂志》2021,43(2):79-86
转录因子BTB-CNC同源体1(BACH1)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表达,在氧化应激、细胞周期、血红素稳态、炎症和免疫等方面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关于BACH1在心血管疾病、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肿瘤等方面作用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BACH1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BACH1参与缺血性疾病后血管新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ACH1是维持干细胞干性和中内胚层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BACH1通过重编程肿瘤代谢以及改变上皮 间充质转化表型,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同时可能通过铁死亡抑制肿瘤生长,在肿瘤中有双重功能。BACH1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有调控自身表达的能力,并且对下游靶基因具有转录激活和转录抑制作用。细胞表型和状态的不同、体内环境以及共调节因子的招募均会对BACH1的转录产生影响。文章对BACH1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功能的实现一直是血管组织工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目前临床上小口径血管替代物的致命弱点就是血栓形成及其所导致的血管功能丧失, 而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管替代物内皮功能的不健全. 本研究以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 以NaCl颗粒制孔/浸出法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多孔薄膜为支架材料,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确定NaCl含量为75%, 粒径大小为30~50 μm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多孔材料最适合间充质干细胞黏附生长. 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Flk-1, Ⅷ因子和CD34内皮细胞特有的标志, 具有内皮细胞特有的Weible-palade (W-P)小体, 摄取低密度脂蛋白, 并且分泌前列腺素, 说明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不仅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多孔薄膜材料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 并不失其向有功能的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这为血管组织工程解决内皮化问题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2007,52(15):1778-1778
白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活化后黏附并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发挥吞噬和杀伤等作用.以往认为,炎症发生时,白细胞先通过其细胞膜上的PSGL-1和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20.
马业伟 《科学通报》2003,48(1):48-51
在延缓性免疫排斥反应(DXR)过程中, NF-κB发挥着关键作用. 如何恰到好处地抑制其活性是本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用改造的E1A基因(E1AΔ)包括功能区(1 ~ 80氨基酸)和核定位区(139 ~ 243氨基酸), 删除其中可能对人体有害的CR2区, 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 并转染猪血管内皮细胞(PAEC), 经G418筛选, 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 RT-PCR技术和细胞生长曲线分析, 证明E1AΔ基因能在PAEC中稳定表达, 且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 并能抵抗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诱导的细胞凋亡. 报告基因分析表明, E1AΔ能抑制由TNF-α 诱导的NF-κB活性, 其抑制率为53%, 对NF-κB信号转导途径下游的一个重要炎症基因——E-选择素基因的表达抑制率达63%. 综上, E1AΔ基因的这些功能基本符合异种器官移植中克服DXR的要求, 为利用E1AΔ基因克服DXR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