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沙龙的爱憎在不同群体之间判然分明,生前如此,身后亦是如此。以色列人称他为战争英雄,而他的敌人则管他叫战犯。  相似文献   

2.
正"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是沙龙这位以色列著名战将的一贯风格。他在"赎罪日战争"后步入了政治生涯。阿里埃勒·沙龙走了,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擅长采用"闪电战"战术、最钟爱装甲部队突击的将军在与死神搏斗了八年之后,走了。然而正是这位一直主张对阿拉伯强硬的以色列的军事和政治领袖,在晚年的执政生涯中当机立断,促使以色列撤出了占领38年的加沙地带,让中东的和平进程前进了一大步。沙龙1928年2月26日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的父母沙廖尔和维拉原籍俄罗斯,1922年迁居巴勒斯坦。沙龙14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  相似文献   

3.
“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是沙龙这位以色列著名战将的一贯风格。他在“赎罪日战争”后步入了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4.
自1995年拉宾遇刺以来的十年间,还不曾有哪个人物的生死去留会对以色列、对以巴和谈,甚至对整个中东的未来之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沙龙的“退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轨迹。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倒了这位中东强人,一切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沙龙“退场”,留下了太多的问号。事物的发展依据的是自身的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假如”、“如果”之类的设定。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发生了的事不可能重新来过。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想:如果这事没发生,又会是怎样?今天,以色列总理沙龙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他可能会躺着离开病床,或者永远躺在那里。不管怎样,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都将进入一个“后沙龙时代”。此时此刻,我们也不禁问起了“如果”:如果沙龙健康如昔,此后数年依然活跃在以色列政坛,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以色列没有了沙龙,又将是什么样子?——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5.
鹰鸽共舞     
沙龙,以色列总理,一向以强硬的鹰派著称。2000年,他闯入阿克萨清真寺,一度断送了中东和平进程。佩雷斯,以色列前总理,前工党主席,一向以温和的鸽派著称。1994年,他和阿拉法特的握手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最近,这两位看起来水火不容的鹰和鸽却握起了手,以色列政坛出现了“鹰鸽共舞”的局面。11月30日,以色列前工党主席佩雷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出工党,并将在2006年大选中支持沙龙的新党“前进党”。就像1973年,利库德集团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工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一样,而此次的“鹰鸽配”,无疑是给以色列政坛投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原来工…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拉宾的被刺,一年前阿拉法特的病逝,加上沙龙在三次中风后(2005年6月18日、12月18日,2006年1月4日)政治生命的终结,正式宣告了中东政治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三位传奇人物中又尤以沙龙最具个性,也更具争议性,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面目,也正是因此,沙龙得以更为世人关注。以色列民众:想说爱你不容易沙龙参加了巴以之间的所有战争,被冠以“推土机”、“常胜将军”、“战神”、犹太“战鹰”、“以色列恺撒”、“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等许多绰号,而他胆大和不服约束的性格也在军中招来不少批评,并使他几起几落。当他用铁拳对待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中旬,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在国内外舆论的严厉谴责下被迫辞职,贝京政府陷入一场新的政治危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贝京—沙龙去年6月发动侵黎战争和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罪行所引起的政治后果。以色列人怎样看待侵黎战争和在贝鲁特的大屠杀?以色列记者雅各布·蒂默曼在《最长的战争》一书中,用自己的笔揭露了贝京一伙的侵略阴谋,记述了这场战争不仅给黎巴嫩、巴勒斯坦人民,同时也给以色列人民造成的灾难。他的描述,为我们了解侵黎真相及以色列的社会现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现将此书主要内容摘译如下,题目和文内小题都是译者加的。译者  相似文献   

8.
在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嗜杀成性和素以残暴著称的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Ariel Sharon)再次成为国际“新闻人物”。外刊盛传,他还可能接替贝京出任总理。沙龙是何许人?现据外刊资料,试替沙龙勾划一个脸  相似文献   

9.
名人言论     
《科技潮》1999,(6)
"和平事业前程未卜,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此言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之口。马约尔是在1998年12月6日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遇害3周年纪念会上说这番话的。以色列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阿维·舒克特在会上发言。他指出,怀城农庄协议表明以色列、阿拉伯两个民族在和平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步。他说:"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协议毕竟为这条漫长而又困难重重的  相似文献   

10.
伊兰·拉蒙,以色列第一位宇航员,在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后,就已经成为了国家英雄。当时,以色列总理沙龙通过电波向这位仍在太空的宇航员传达了自己的问候,而他的回答令所有以色列人感动。通过电视直播,拉蒙在太空中对以色列人这样说:“从太空中看,地球非常美丽。太空特别宁静。从这里看去,世界充满和平。”“我们的国家正如地图上显示的那样,小而神奇。我希望不久它能成为一个和谐融洽的国家。”曾经是以色列军队上校、参加过多次战争的拉蒙这样说。而后拉蒙还给自己的父亲,79岁的埃列塞尔写了这样一封电子邮件:…  相似文献   

11.
这就是沙龙     
从士兵到特种部队之父《世界知识》:在以色列同阿拉伯人的历次战争中,沙龙从一个普通士兵最终升至军区司令。沙龙为什么能步步高升?他对以色列安全的主要贡献在哪里?殷罡:乱世出英雄,经年不断的乱世出大英雄。从1947年到1982年,只要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打仗,沙龙都参加了。从14岁的游击队员到21岁的连长、25岁的特种部队营长、28岁的伞兵旅长、39岁的装甲师长、42岁的军区司令,沙龙的确是凭着战功步步高升。但由于特立独行、桀骜不驯,他45岁就被勒令提前退役,始终没有当上以色列军人追求的终极职位——总参谋长。后来他当了国防部长,但那是个…  相似文献   

12.
就在我们截稿的这一天,以色列议会大选有了结果。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预料的那样,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议会中120席的36席。沙龙将继续执政。沙龙执政期间,以色列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一次次爆炸如同一场场噩梦,“头一天晚上睡觉时不知第二天将发生什么事”。这是许多人的感受。可以说,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没有给以色列人带来安全。可让人疑惑的是,仍有许多以色列人支持沙龙执政。难道这就是以色列?———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3.
现年72岁的沙龙,年轻时就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他参与以色列几乎所有的战争,常有“惊人之举”。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他带领几个士兵未经同意冒着枪林弹雨抓获阿拉伯士兵作人质。第二次阿以战争,他带领士兵打到了苏伊士运河米特拉山口,超过了停火线。1981年,沙龙当上了国防部长,他下令制定“阿波罗行动”,策划了赶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黎巴嫩  相似文献   

14.
9月28日沙龙“参观”圣殿山,引发了巴以之间的大规模冲突。然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赴沙姆沙伊赫参加首脑会议前接受美国《时代》杂志独家采访时却说:“我不认为沙龙参观圣殿山是个好主意,但这并不是引发冲突的真正原因……沙龙去参观那些地方没有违反任何和平协议,这是以色列人的权利。”后来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发表主席声明,认为巴勒斯坦方面应立即收缴非法武器,重新逮捕冲突期间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一位西方记者曾说过,“如果说有谁的个人命运在如此长的时间里(40多年)对中东局势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是阿拉法特”。自去年12月巴以新一轮暴力冲突升级后,以色列沙龙政府将阿拉法特“定点”围困在了其在拉马拉的寓所(兼办公楼)里。阿拉法特的处境空前尴尬,有评论称,“这是阿拉法特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结果都是输”!  相似文献   

16.
<正>1994年9月,一位美国记者曾向当时的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写了一封信,毫不忌讳地预言拉宾将被人刺杀。此信通过一位以色列诗人交到了拉宾手里,但被这位老将军不屑一顾地扔进了废纸篓。一年多后,1995年11月4日,拉宾果然在一次和平集会上倒在了犹太极端分子的枪口下。这位美国记者叫迈克尔·德罗斯宁。他自称破译了希伯莱文《圣经》旧约中所隐藏的密码信息,并据预测到了拉宾的遇害。  相似文献   

17.
自以色列立国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期间,阿以之间也进行了数次重要的、多种形式的接触。最早的一次是1947—1951年间,在外约旦与以色列之间进行的。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计划决议后,以色列紧锣密鼓地进行建国行动。此时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清醒地认识到以色列立国势在必行,于是他主动同以色列进行  相似文献   

18.
愈描愈黑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尤其是贝鲁特发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后,以色列议会内外持续争吵,辩论日趋激烈,要贝京下台者有之,要沙龙滚蛋者也有之。统治阶级内部争吵的焦点倒不是以色列应不应该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反对贝京的人普遍提出的一个责难是,贝京发动了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  相似文献   

19.
7月2日,以色列外长利维威胁新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如内氏在去美国访问前,不将沙龙“请入”内阁,他将辞去外长职务。迫于压力,7月7日晚,内塔尼亚胡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增设一个“基础设施部”,任命沙龙为部长,从而暂时平息了一场内阁危机。沙龙与内氏:素有龃龉现年68岁的沙龙生于巴勒斯坦,早年曾参加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以色列国防军建立后,历任班长、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1月4日,一个举世震惊的消息从特拉维夫传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的和平集会上遇刺身亡。这是一起犹太极端分子制造的悲剧,凶手伊加尔·阿米尔当场被擒。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以色列在耶路撒冷赫茨尔山公墓为拉宾举行盛大国葬。有100多万以色列人参加葬礼;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8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沉痛地为这位中东和平进程的功臣送葬;他昔日的对手——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首脑也满怀敬意第一次来到耶路撒冷向他告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