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明确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流体改造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通过对方解石充填物进行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观察和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析,结合方解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定年开展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流体改造期次及序列、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及流体改造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段均经历多期流体改造,形成了具有不同阴极发光特征的多期方解石充填物,两者区别在于鹰山组地层未经历大气水改造;油包裹体荧光显示呈现蓝绿色-蓝白色,指示原油成熟度较高,且一间房组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84℃~98℃,平均均一温度92.49℃和113℃~130℃,平均均一温度119.91℃、鹰山组上段均一温度分布范围91.2℃~104℃,平均均一温度96.1℃和112.7℃~128.1℃,平均均一温度119.97℃,表明存在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印支期两期油气充注,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烃类包裹体宿主矿物方解石微区原位U-Pb测试表明,其主要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466.8±8Ma ~ 470.6±4.5Ma),揭示油气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混源流体改造形成的具备红色-橙红色阴极发光特征方解石之后。  相似文献   

2.
利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和LabRam-01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采用先进的包裹体测试技术及分析方法,对任丘油田雾迷山组地层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荧光、均一温度、冰点、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以确定雾迷山组储层油气充注时间及成藏期次,并利用数据对油气充注时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该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单相烃类包裹体、两相烃类包裹体、含饱和烃盐水包裹体及两相盐水包裹体4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70~90 ℃和110~120 ℃,盐度数据也集中在2个区域;沙二段及明化镇组沉积中期是主要成藏期;油气充注时的压力总体高于正常地层压力,但是并未造成异常高压.  相似文献   

3.
库车坳陷东部下—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中发育丰富的液烃包裹体.对与液烃包裹体共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特征和显微测温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该地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油气持续充注,并存在2期主要的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早成岩阶段晚期,主要为低成熟油气充注,充注时间为12~10 Ma(大致相当于中新世吉迪克期);第二期发生在中成岩阶段早期,充注时间为9~7 Ma(大致相当于中新世康村期),主要为低成熟油气充注,并伴有少量的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不同层位包裹体的丰度有明显差别,下侏罗统阿合组(J1a)和阳霞组(J1y)包裹体丰度(GOI)明显比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和恰克马克组(J2q)高,这可能与砂岩的粒度有关.下侏罗统砂岩粒度较大,发育比较优质的储层,有利于包裹体发育;中侏罗统砂岩粒度较细,储层物性较差,不利于包裹体发育.  相似文献   

4.
对平南油田断裂带内包裹体及储层流体包裹体利用显微镜进行了岩相学研究,利用Linkam THMS600冷热台及JY LabRaman-010进行了测温分析,认为:平南断层是一条力学性质复杂的断层,经历过正、负反转过程;平南地区奥陶系和寒武系储层的油气成藏时间主要在明化镇期,且寒武系充注时间相对集中;靠近平南断层的地方油气充注时间要早于远离断层的地方,并且油气充注时期与断层的活动时期相吻合,说明了断层在油气聚集成藏中起到了运移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流体包裹体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测温及储层定量荧光测试,对夏盐凸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及油气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盐凸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主要在石英颗粒微裂隙和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带状分布,烃类包裹体荧光呈黄绿色—蓝色,说明研究区存在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盐度呈明显的双众数特征,表明研究区在地史时期至少经历过两期流体活动;由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与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碎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分别为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早中期,结合储层定量荧光测试结果可知,第一期充注以中质油为主,第二期充注以轻质油为主.  相似文献   

6.
车莫古隆起对古油藏及油气调整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次生油藏受古油藏位置及规模控制,为揭示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对古油藏、油气调整及次生油藏的控制作用。从井、震、油气水资料入手,利用流体包裹体GOI 值,确定古油藏油水界面,在古构造恢复基础上,按背斜油藏类型确定古油藏范围;根据古构造范围内砂体展布和厚度,参考已探明油藏参数,确定古油藏规模。准噶尔盆地由南向北掀斜后形成单斜背景,古油藏遭受破坏,综合考虑构造、断裂、不整合、砂体等因素,从古油藏出发确定油气运聚方向、路径和次生油藏发育区,提出腹部中浅层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勘探对象,由以前“沿梁”勘探走向斜坡带,改变了以寻找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勘探思路,指导了莫17 等井发现。  相似文献   

7.
大港探区流体包裹体组分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激光拉曼探针测定了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计算出流体的pH、Eh值,并从不同角度对大港探区的油气运聚规律和储层评价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区表现出具明显的两期(早、晚)油气运聚特征。还对油气资源进行了评价,展现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在油气运聚规律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明确包裹体发育时捕获流体的来源和捕获的期次是正确进行烃包裹体分析的关键,黄桥句容地区经历了复杂长期的构造运动,发育有多个沉积埋藏—抬升剥蚀的旋回,对其储层烃包裹体展开详细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并丰富南方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理论.油源对比显示黄桥和句容地区油气来源相对单一,以自生自储为主要特征,同时烃源岩生烃数值模拟表明,其具有动态多期的生烃过程,边生烃边充注边发育包裹体,因此储层主要发育同源多期包裹体.根据烃包裹体的产状和性质,研究认为黄桥和句容地区油气充注至少有两个发育阶段,黄桥地区主要为侏罗纪中期和古近纪早期,句容地区则主要为白垩纪的早期和晚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分析、红外光谱扫描、定量颗粒荧光分析、全荧光扫描的方法,探讨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具有两期流体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主要为淡黄色、浅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其成熟度相对较低,为吉迪克期到康村期(23~12 Ma)的原油充注事件,推测存在的古油藏即源自此期充注;第2期包裹体主要为蓝白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其成熟度相对较高,为库车期到现今(5~0 Ma)的天然气充注事件。总体上,迪北气藏具有"吉迪克期到康村期的原油充注、库车期的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的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油气充注历史。  相似文献   

10.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相似文献   

11.
系统评价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烃源岩,采用盆地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塔中地区的生、排烃数量。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的油气运移聚集主要发生于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几次构造运动期间,聚集的油气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塔中地区的构造演化对塔中地区的油气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烃源岩生排油时间较早,因此对现今已发现的油藏贡献不大,而晚排出的天然气有利于聚集;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排油延续时间较长,对塔中的油气聚集有实质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台九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附近高砂地比区是油气成藏的有利范围;局部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砂岩厚度控制油气纵向聚集层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输导运移,在姚二三段盖层的遮挡下,向葡萄花油层两侧砂体大于20%的地层发生侧向分流运移,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内的断层遮挡、断鼻、断层-岩性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3.
东辛油气田为我国最大的复杂断块油气田,该区总体上由东营穹窿背斜、辛镇长轴背斜及过渡带三部分组成,受南北两翼近东西向延伸的二级断层的控制,呈现为东西向堑式背斜带。该区的断裂发育,断块多,断块大小、形状各异。构造的形成与下伏始新统孔店组上部和沙河街组下部的盐、膏岩和欠压实泥岩组成的塑性层上拱有直接关系。多期断裂活动导致油气在纵向上运移活跃,油气分布层位多,含油气井段长,油气藏沿断层呈叠瓦式展布,且由深到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不同断块区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构造翼部断块区较核部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4.
膏盐岩常常是油气藏的盖层,研究伊宁凹陷是否存在膏盐岩及膏盐岩与烃源岩的关系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精细测量、实验室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薄片原岩恢复,在中二叠统中部发现含膏地层。其中潘津布拉克剖面含膏地层厚53m,膏盐岩层厚20m,最大单层厚度13m,其他剖面均有分布。区内含膏地层厚度为36~53m,分布稳定。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膏盐岩层之下,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烃潜力大。盐下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野外剖面油苗丰富,是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高渗透性砂岩层易于成为油气运移的运载层及有利储集层;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在温宿凸起北部边界出现的变质岩分布带,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屏障,寻找油气时应该避开,有断层沟通的潜山及砂体才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6.
应用含油体系和成藏动力学理论 ,对油气初次运移中驱动油气从烃源岩进入岩性圈闭的动力条件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解释 ,研究了初次运移过程中砂岩透镜体对于油气进入圈闭的阻力作用。引入等效排烃压力的概念 ,提出了评价岩性圈闭成藏阻力条件的方法 ,并对东营凹陷的两个砂岩透镜体实例进行了评价。实例分析表明 ,等效排烃压力的确是评价砂岩透镜体成藏阻力的有效参数 ,可将它与流体封存箱相结合作为岩性圈闭成藏定量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气藏主要的供烃方式。由此将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划分为"断层输导型"和"源储相邻型"2大类5亚类。晚期断层输导区和优质源储直接接触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组合关系,是须二段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永安镇油田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安镇油田位于单断式箕状凹陷(东营凹陷)的陡坡断阶带,受3条大断层控制,从南向北出现了低、中、高3个台阶带。这一主体构造形式奠定了该油田基本构造格局,并控制了永安镇油田的油气差异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从南向北依次出现低饱和油藏、饱和油藏、油气藏、气藏这样一个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20.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构造、沉积、源岩、盖层、断层、运移路径和圈闭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的研究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认为构造反转带是油气成藏有利构造区 ;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盖源空间质量匹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 ;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层位 ;油气运移路径的汇聚区位于南屯组烃灶内或其附近 ,有利于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运聚成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源岩、盖层和断裂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是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