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潘珉  高路 《中国工程科学》2010,12(6):117-122
收集了1960年至2008年滇池水质及社会、经济指标,应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人口、昆明市GDP的增长与滇池TN, TP, CODMn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滇池流域人口、昆明市GDP密切正相关,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是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草海水体所造成的压力高于外海,且草海水质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由于滇池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00年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外海水质的影响有所减轻,外海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2.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众多评价环境资源价值的方法中较为流行的游憩价值评价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休闲娱乐场所、公园、景区、森林湿地等地的价值评估.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来评估红嘴鸥对昆明滇池草海大堤的游憩价值的影响,为滇池流域旅游价值的评估,提供动物栖息地的价值评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昆明滇池草海大堤的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到红嘴鸥季节和非红嘴鸥季节人均旅游价值,两者的差值即为红嘴鸥对昆明滇池草海大堤游憩价值的影响.评估结果得出2010年2~3月红嘴鸥季节昆明滇池草海大堤人均旅游价值为199.11元/人;2010年4~5月非红嘴鸥季节昆明滇池草海大堤人均旅游价值为102.78元/人;红嘴鸥对滇池草海大堤的游憩价值影响为96.33元/人.用条件价值法估算该案例,印证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3.
滇池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8年完成的滇池流域森林资源最新调查数据,按照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方法,对滇池流域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滇池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6.04×108元.a-1,居第1位的是涵养水源的价值,居第2位的是森林保育土壤的价值,二者合计占生态服务总价值的62.40%,从价值角度说明森林对滇池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滇池流域现有森林以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为主,二者占流域林分面积的61.1%,元江栲、滇青冈等具有较高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带性森林面积仅占流域林分总面积的10.8%.经培育、改造后,滇池流域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境承载力为理论依据,在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下以滇池流域内人口和经济最大化为目标的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模型,并分别对是否考虑从牛栏江调水这两种情景下的高、中、低3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发现调水对滇池流域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而同一情景下中、低两种规划方案对滇池流域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差异很小。为此,从灵敏度范围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优选出中方案作为滇池流域综合管理最佳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年5~9月滇池9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在ACCESS数据库中编制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代码,得到滇池浮游植物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栅格图形加权平均和数学运算模型等空间分析手段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就滇池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而言,在个体的数量上蓝藻门占绝对的优势,但就种类组成来说,绿藻门占了47%左右,硅藻门占31%,蓝藻门占18%。滇池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5月份最高、9月份其次,7月份最低。滇池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生物多样性阈值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滇池铜绿微囊藻多个最适温度的报道,进行了滇池铜绿微囊藻生长温度实验,并结合其在滇池的年变化和天气资料的研究,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的多个最适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滇池铜绿微囊藻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分别为14 ℃218 ℃、31 ℃; 4~9月为滇池铜绿微囊藻活动期,平均气温分别为17.0 ℃、19.0 ℃、21.0 ℃、21.1 ℃、20.3 ℃、19.6℃,平均水温分别为16.8 ℃、18.2 ℃、18.7 ℃、18.8 ℃、18.2 ℃、17.1 ℃,日增长率分别为24.4%、36.4%、20.0%、0.54%、0.50%、7.5%;在实验测得的18.0 ℃和报道的30~35 ℃、25~30 ℃、26℃、25 ℃、24 ℃几种最适温度中,18.0 ℃与自然下快速增长期的水温18.8 ℃一致;在4~9月,5月的增长率为36.4%,与实验测得的最适温度18 ℃下的增长率44.5%相近.分析可知,18 ℃接近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7.
滇池是我国高原重要的淡水湖泊,对滇池湿地环境的恢复健康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为滇池环境的综合治理及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滇池湿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从生态特征指标、综合功能指标、社会经济指标3大要素层选取15个相应的指标层,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方法确定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599 2,处于"亚健康"与"健康"之间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滇池流域近20年来的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和削减量进行了核算,分析了其变化的趋势和主要原因。在8个污水处理厂及两个截污泵站的共同运行下,滇池流域COD、总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从1993年的1 542 t,177 t和13 t,分别增加到2007年的40 581 t,5 193 t和637 t。总体而言,生活污染源是主要的污染源,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是滇池污染物产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滇池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困扰.应用Landsat7 ETM+影像对该流域水体进行最大似然分类、混合像元分解等方法进行比较,得到水体的藻类、悬浮泥沙、黄色物质的全湖相对丰度分布图,从中确定高浓度区域.从空间分布上分析,达到对滇池水体进行准确快速有效监测的目的,以期对滇池水体污染治理、恢复滇池流域生态脆弱区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滇池流域面山的景观格局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对滇池流域面山的景观格局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揭示了滇池流域面山生态系统类型的演替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这种演替规律和关系,是滇池流域进行生态规划和面源污染区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淀山湖污染负荷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淀山湖污染负荷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作为滇池富营养化产物的蓝藻,其瀑发导致了湖面水华,而蓝藻腐烂变质又会向水中释放出毒素同时散发出恶臭气体。如果能将其作为资源进行富集并加以利用,不仅会为治理滇池做出重要贡献,也能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多重效益。本论文提出了一套集蓝藻富集、打捞、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工艺流程,并实现了实验室规模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富集蓝藻的打捞率可达87.5%,蓝藻TS和VS产气潜力分别为673mL/g和717mL/g,可以同时满足蓝藻资源化利用技术简单化和经济成本最低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对滇池含藻水的絮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技术,进行四元St-OA-AM-DMDAAC聚合,合成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研究其对滇池含藻水的絮凝.结果表明:在m(St):m(AM):m(DMDAAC):m(OA)=4:8:1.5:0.6时,40℃反应3 h,单体转化率达92.4%,接枝率63.8%,黏均相对分子质量3.26×106,阳离子化度7.3%;在处理pH为6.0的滇池含藻水时,加入量为15 mg/L时,透光率及CODCr去除率分别达93.5%,71.3%;市售PAM-C为91.3%及69.2%;同时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用量在10-25 mg/L,pH在6-10范围内,对滇池含藻水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丁蕾  齐翠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3):5799-5811
为探究磷素对南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影响以及定量分析湖泊外源磷污染源结构。于2015—2021年逐月采集南漪湖东湖心、南漪湖西湖心、狮子口3个代表性点位水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法分别分析了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溶解氧、高锰酸盐和氨氮的含量水平,对南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性评价以探究磷素与其他指标对水质污染影响的差异。以2017年为基准年,采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南漪湖流域21个乡镇的外源磷负荷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3种水质评价方法获得的水质评价结果基本相同,2015—2021年南漪湖水质总体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各个指标对南漪湖水质均有一定的影响,但TP是影响南漪湖水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TP判断的水质等级与最终测量的点位水质等级相似;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其中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污染负荷最大为328.912 1 t/a,其次为建设用地和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占比分别为41.32%和15.32%。研究结果将为南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典型中小湖泊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和...  相似文献   

16.
洪泽湖区的Landsat TM6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和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泽湖是江苏省第一大淡水湖,对其周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重要意义.LST(地表温度)是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Landsat TM6数据来分析洪泽湖地区地表温度空间差异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将TM6数据的DN值转换成亮度温度.在确定了比辐射率、大气透过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之后,就可用单窗算法来计算像元尺度的LST.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图像后,接着进行地表温度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区陆地与水体温度空间差异明显,而且水体及陆地内部差异同样明显.湿地在水体温度中较低,上游河流注入区水体温度较高.陆地表面温度差异源于地表覆盖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工农业及城市化的发展对鄱阳湖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很大,笔者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RS与GIS分析鄱阳湖1995—2015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及其过程。结果表明:在选择同一季节的3期遥感数据源进行比较时,鄱阳湖区域湿地的总面积从1995年到2015年迅速减少了11.57%。与此同时,景观斑块数在1995—2004年间大幅减少了12 729,而2004—2015年又获得小幅增加。1995—2004年,林地、裸地和草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都有所降低,但平均斑块大小有所增加; 2004—2015年间,只有耕地的最大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降低,平均斑块大小也降低,这也意味着2004年后研究区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是城市扩张、农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即鄱阳湖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鄱阳湖区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研究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2种角度研究了鄱阳湖区内12个县(市)10年前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果表明:2005年鄱阳湖区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普遍偏低,且结构性较强; 2015年平稳上升,但在内部空间尺度上,鄱阳湖区的各个县(市)信息熵差异呈缩小趋势,表现为高熵值区减少,中熵值区和低熵值区增加; 近10年鄱阳湖区耕地和水域分布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未利用地成为分布最不均匀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在总面积减少的趋势下,分布均匀程度降低,草地的不均衡程度大幅度降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均匀程度上升,林地基本维持稳定; 近1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熵值增大,无序性增强,各地类面积差异减少,各地类洛伦兹曲线整体向绝对均匀线有靠拢趋势,这说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比较合理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料河水质监测调研与主要入滇河流污染治理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在昆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滇池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滇池水质已从70年代的Ⅲ类变为劣V类。入湖河流污染是造成滇池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所在课题小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对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分别对每条河流入湖口的水体取样进行了水质分析监测。文章以对昆明新城建设有关的马料河调研及水质分析监测数据为例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入滇河流污染治理的对策及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