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出发,运用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1996-2005年期间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环境与社会经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琨 《科技信息》2007,(12):21-23
在目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的背景下,以山东省为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社会经济综合指数,环境数据则用环境综合指数计算得出,在分析山东省环境地域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社会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综合得分。通过对两组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将17个地市划分成四类,分别为经济和环境均较好、经济较好而环境较差、经济较差而环境较好、经济和环境均较差,并对这四类地区的综合状况给出了合理解释,从而揭示了社会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最后,提出了山东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城市道路系统的安全、经济和环保功效,采用协调性理论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协调性分析非常必要。运用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和系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机、环境要素进行了研究,基于现有的系统协调理论。对人、机、环境三大要素进行了协调性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人一机一环境协调模型。  相似文献   

4.
钢铁生产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境协调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环境评价工具.根据我国钢铁生产的资源、能源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环境排放的有关标准,提出了综合相对环境指数的概念,建立了钢铁生产的环境协调性累积比较模型,并对我国钢铁生产的2种典型流程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对直接还原-电炉DRI/EF和高炉-转炉BF/BOF 2种流程,铁和钢生产过程的环境综合比例指数分别为60.22%和52.4%, DRI/EF流程的综合环境性能远远优于BF/BOF流程的综合环境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化三个子系统,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物理模型和GIS技术研究了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贡献度及其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结论如下:(1)山东省整体城市化类型属空间导向型;(2)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化有显著空间差异,济南、青岛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青岛市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一枝独秀,威海市的空间城市化水平最高;(3)现阶段山东省整体城市化协调度仍处于拮抗阶段.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的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共75个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的基础经济、综合经济、财政金融、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5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基于2013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广西县域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县域经济实力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经济实力东南部强于西北部,经济实力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湘桂线沿线地区;经济实力不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众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的桂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宋杰鲲  李婷婷  赵美多 《河南科学》2012,30(9):1348-1352
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有助于山东省把握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的规律,寻求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为山东省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了包含三个目标、11个准则和22个具体指标的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和离差函数,构建了子系统发展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发展度以及系统总体协调度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运用其对山东省1995—2010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了促进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使用传统DEA和非径向DEA的方法,分别对1992—2009年山东省FEEEP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山东省FEEEP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非径向DEA方法相比传统DEA方法能够更好地区分山东省FEEEP系统的协调性;②近些年较高的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量是导致系统DEA无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三个准则层共计28个子指标来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指标的权重,简要分析了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因子是基本经济竞争力因子、创新因子、生活水平竞争力因子和经济增长潜力因子;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差距显著。本文根据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序将重庆市经济空间分为稠密区域、准稠密区域、结构弱化区域和农村区域,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对策:采取“域-轴-核”开发模式;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构造人才聚集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构造产业竞争优势;转移剩余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渝东北和渝东南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社会环境等5个方面的2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山东省城市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态势.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定量评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文化竞争力、城市开放程度竞争力、城市产业结构与效益、环境竞争力等6个方面共37个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进行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及方法,对各城市竞争力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分类,最后提出了提升山东省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2011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分和协调度,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出现局部"低洼",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存在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土地城镇化在东北和中西部偏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相互之间差距大,空间上存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最后基于18个市所属的协调度类型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角度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2年17地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指出: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竞争力发展明显不平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教育水平这三个方面上的差距尤为明显.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突出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理解城市化多层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人口、生活和科技文化四个方面选取了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求出各具体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山东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借助SPSS11.0软件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求出聚类分析树状图,并据此将山东省各地市分为四个层次;对于已有的层次,通过各指标贡献和综合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城市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