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1872年3月12日)午后,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和儿子曾纪泽在两江总督官署花园里散步时,头晕的老毛病再次发作。晚上八点左右,曾国藩端坐而逝。与之交恶多年的左宗棠在挽联中还是中肯地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而李鸿章则对恩师无尽怀念:“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争论不休的评价《清史稿·曾国藩传》写道:“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氏“簪缨文史”,数代仕宦。但他仕途坎坷,直到38岁才中进士,后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1839年因受排挤辞官,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直至病逝。  相似文献   

3.
光绪癸卯(1903),《绣像小说》创刊。《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提出了“藉思开化夫下愚”的宗旨,表示要借鉴欧美日本小说创作的经验,“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中国多危险而立鉴”,以收“醒齐民之耳目”的功效。1905年出版的《绣像小说》,演奏了一曲唤醒民众、改革弊俗的极富时代性的乐章。二十世纪初晚清小说所抨击的弊习陋俗,到二十世纪末的今天,有的依然存在,甚至有重新抬头、日渐蔓延之势。从这个意义讲,晚清呼吁变革社会习俗的小说,尽管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较幼稚和粗糙,但其最先觉悟,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应给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庶庵齐庵偃湖,秋水观是稼轩词中重要的地名,也是辛词研究中有争议的地名。三考着重考证稼轩词中涉及稼轩及好友交往唱和的庶庵、齐庵偃湖、秋水观、翠微楼、悠然阁等书斋、居室;积翠岩、清风峡、峡石、前岗等游赏之地。尤其《稼轩词编年笺注》收稼轩与郑舜举唱和词《水调歌头·和郑舜举蔗庵韵》四首。未采用《广信书院本》符合太守身份书斋名庶庵,而误用不适合郑舜举职务,思想的书斋名蔗庵。而"蔗庵"至今流行于稼轩词版本,当今值得考研,并更改,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史学虽不及经学之盛,然而也有其独特的地位。杜维运先生认为:“夫记注、撰述、考据、衡评,史学之四端也。四端具而史学之大业成。……记注、撰述之业,起源甚早,而莫备于宋代,清自不及。然以考据、衡评而言,则清代实凌驾宋代而上之”。 中国史学的最大特色为富有经世之思想,自春秋时代史学初出现时即然,迄于清代初期,其浓厚的色彩不减。清初康熙年间正式开馆纂修《明史》,其间参与纂修之朱彝尊、汤斌、潘耒、毛奇龄、汪琬、姜宸英、万斯同等人,确实均具富有经世思想与科学精神之一代史才。 张舜徽先生说:“彝尊言修史体例,本乎时宜,不相沿袭,最为能见其大……。余则以为彝尊以所以大过人,在其学问功力深厚。……填词家至取与玉田、白石并称,而论诗者谓足与渔洋媲美。于是绩学之名,遂为诗词所掩。”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词坛上,广西临桂出现了两个有名的词家,一个是王鹏运,一个就是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字夔生,号蕙风,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王、况与郑文焯、朱孝臧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而王、况又被称为“临桂派”,叶恭绰说他们“堀起天南,各树旗鼓”。二人同时在京做官,一起切磋词艺,王鹏运以词作和选篇《四印斋所刻词》著称于世,况周颐以《蕙风词话》名扬遐迩,可以说为八桂儿女赢得了声誉。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数十种清词话中的“双  相似文献   

7.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元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自然”来概括。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氏评元代杂剧、南戏之自然特色,是避开剧本的思想内容而专指其曲词、宾白而言的。元代戏曲的“自然”何诠?王氏“亦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氏举例以证:“添酒力,晚风凉,助杀气,秋云暮,尚兀自脚趔趄,醉眼模糊。他化的我一方之地都食素,单则俺杀生的无缘度。”(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正宫端正好》)他评之为:“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9.
“琅当”是个叠韵联绵词。它最早见于: 《汉书·西域传上》:“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以下七十余人。”又《王莽传下》: “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注曰:“琅当,长锁也。” 所谓长锁,即今之铁锁链。若以此释验于传文中,则殊为不辞。清·王筠曾指出:“说长锁固不误,然铁锁琅当相连,似不可如此说之。琅当,叠韵,盖形容拘系牵曳之状。”然王氏释为形容词,亦与文意相龃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云:“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释为动词拘锁,最切。但此释并未引起后来注家的注意,而只沿袭铁锁链之说。  相似文献   

10.
吴妍人的“破除迷信之作”《瞎骗奇闻》,在1960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阿英编)收入时,称其发表于1904年,而在1990年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则说明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绣像小说》第四十一号至第四十六号载。”  相似文献   

11.
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其前期发展以行政管理思想为主,且与民本思想关系至深,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性管理原则到制度性管理操作的漫长历史过程,为后世管理思想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民本行政管理思想的萌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行政的历史极为久远,但明确的行政理论概念,则较为晚出。《左传》中“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等说法,含有推行政令、管理政务的意思,可视为萌芽状态的行政概念。《孟子·梁惠王》说:“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里的行政,实际上就是治理国家的意思,与《左传》所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政  相似文献   

12.
晚清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有的认为“无结构;”有的认为结构精美;而创作者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序》中又谦逊地说“结构之必凌乱”。同样的小说,在结构的评价上分歧如此之大在小说批评史上还是罕见的。如果我们把晚清长篇小说与报刊媒体联系起来,把其放在报刊这个桌面上,学者们的分歧也许会小的多。残缺不全的晚清长篇小说在结构上采取“穿株式”、“游记体”、“组合式”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但很难说已到了匠心独运、妙不可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近人对魏源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并把他与龚自珍并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魏源的著述面很广,对他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有从他师承公羊学派,而专论其变易思想的;有从他超脱乾嘉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而探讨他对晚清学风影响的;有从他的名著《海国图志》论清王朝中先进人物如何开始放眼世界的;也有就其《元史新编》等著作论元史研究及其历史编纂学的见解的;还有从《圣武记》探讨魏源对清史研究的贡献的,等等。但是通过魏源对《明史》及明史编纂的有关论述来探讨魏源对晚清时期的明史学发展的关系,则较少被人注意。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道家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系统中,“道”是天地万物之祖宗,万物归根结底都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出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于统一生态系统。《道德经》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相似文献   

15.
魏裔介     
魏裔介(1616-1686)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省)人,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累官给事中、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清史列传》卷5、《清史稿》卷262有传。魏裔介品行超拔,宦绩懋著,为有清一代名臣之表。 然而,作为戏曲家的魏裔介,其行迹却鲜为人知。近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于明清曲家收罗最赅,惜不及魏氏;之前,傅惜华氏《清代传奇全目》也无一语及之。  相似文献   

16.
<正>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在论及戏剧创作与诗词创作的不同特点时,以其亲身的创作体会指出:“吾尝为诗与词者,率吾意之所到而言之,言之尽吾意而止矣。至于曲,则忽为之男女焉,忽为之苦乐焉,忽为之君主、仆妾、佥夫、端士矣………学戏者不置于场上,则不能为戏;而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词也”。可见,与抒情诗词不  相似文献   

17.
说《豳风》     
朱子《诗集传》云:“周公旦以冢宰摄政,乃述后稷公刘之化,作诗一篇(指《七月》)以诫成王,谓之《豳风》。而后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为周公所作之诗以附焉。”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独具匠心地阐述了“神思”极其丰富的内涵。神思首先关乎想象。晋宋间人宗炳《画山水序》曰:“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晚年宗炳因年老无法登临山川,便画成山水图“卧以游之”,他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领略山川风光,甚至比真景物还要幽渺深远。他说的“神思”显然含有想象的意思,因为他的“卧游”主要是要依靠想象的。与刘勰同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说过:“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刘勰《神思》篇说神思的功能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相似文献   

19.
《秋水庵花影集》是晚明著名.散曲家施绍莘的作品集。作为一部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的明刻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秋水庵花影集》之所以以现在的面貌流传下来,正是施绍莘精心安排的结果,是与他的留名心态有着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古人在《宋史地理志》中提及苏州人,曾这样评价说。虽然不过寥寥数语,却将苏州人做事谨慎、思想缜密、聪明伶俐的个性跃然纸上。也许正是有了苏州人这样的行事方法,才有了苏州海关加工贸易管理的另一种思考与实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