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根据生态因子的主导性、代表性、可计量性 、可比性和易获取性原则,选取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单位面积SO2排放量、污水排污达标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建成区比例、湿地比例、林地比例、水土流失率9个生态敏感性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因子权重,建立生态敏感性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各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值.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范围内鄂东北、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生态敏感度较高;武汉地区敏感度一般;沿江平原地区生态敏感度较弱;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程度整体较高.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汉城市圈的地域特点出发,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必要性,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解析导致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制度原因,进而致力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的研究,以推进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提出了从环保联席会议制度、环境监测协调机制及环保联合执法3个方面建立环境合作协...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圈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尽快建立城市圈协调机制并加强圈内城市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建立和发展,人地冲突加剧,而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协调度则是对这一冲突的量化.本研究利用LANDSAT TM影像解译的土地类型数据和统计年鉴GDP数据,运用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CDEE)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武汉城市圈各县市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生态协调度.结果显...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区域。珠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目前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行地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两大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圈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特点,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将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依次划分为5个阶段,揭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发展至均衡网络型空间结构是其必然趋势,并指出经济发展、交通诱导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是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圈内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找出影响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而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最高,咸宁次之,黄冈第三,其他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制约武汉城市圈旅游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源自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旅游分工不明确等.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措施建议:规划引领、统筹编制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坚持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各市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统筹推进区域合作、强化整体品牌形象;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等.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3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城市圈旅游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转型期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济、社会、空间发展转型期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的现实问题,予以解释,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初步的判断.以锡山区为例,从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城市化扩展动力和调整动力、农业经济的作用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城镇和村庄合理规模等维度进行分析.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包括全力推进"三集中"建设、逐步改造"城中村"、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加强异地城市化人口安置、加强农业的提升与转型、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阐明主要指标法评价城市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根据城市化内涵及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4个方面共选取了14项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3年统计数据和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16个市、州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是: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大致分为5个层次,武汉城市化水平最高;鄂州、黄石城市化水平较高;宜昌、襄樊、潜江、荆门、仙桃城市化水平中等;孝感、荆州、天门、成宁、十堰、黄冈城市化水平较低;随州、恩施城市化水平最低.这充分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层次性,因此可供各级决策部门从区域整体来把握自己的优劣势,从而供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从广 《工程与建设》2009,23(3):321-323
文章在探讨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无为县福渡镇为例.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产业发展道路以及产业发展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乡空间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构筑一个科学合理的镇江中心城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在对镇江中心城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和对"一城两翼"中心城空间结构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可从空间、交通、生态、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将镇江中心城的空间结构优化为"一城两翼多中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滕卫双 《许昌师专学报》2012,(3):155-156,F0003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确立的最新的教育发展蓝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显著。因此,研究探讨我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积极推动城乡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对我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苏南水网地区乡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护乡土景观风貌,提升乡镇景观资源永续利用价值,发挥各乡镇景观资源相对优势,实现区域环境下各乡镇景观错位竞争与协调发展。【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通过层次分析(AHP)评价方法,构建了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水网地区乡镇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中5个乡镇(胥口镇、光福镇、东山镇、金庭镇、临湖镇)进行了景观资源综合评价,针对各乡镇景观资源的特点和差异,提出了相关保护与利用建议措施。【结果】研究范围内,金庭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生态景观资源优势明显,东山镇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明显,胥口镇社会经济资源处于相对优势。【结论】乡镇景观资源评价有助于全面识别乡镇景观资源特点及其质量,以促进特色乡镇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R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combin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is paper designed a numerical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mountain eco-environment on the base of grid scale. Using this model, we evaluated the mountai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case study area-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and achieved a good result, which accorded well with the real condition.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is suitable for multi-layer spatial factor computation, effectively lowing man's subjective influenc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reating the whole river basin as a system, the model shows full respect to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 and energy, synthetically embodies the determining impact of such natural condition as water-heat and landform, as well as human interference in natural eco-system; the evaluation result not only clearly presents mountain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input factors, but also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thought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mountain ec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land bank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rational land use and land configuration optimizing. Rational urban land reserve and supply plan are keys for an urban land banking. GIS has been used to model urban growth, growth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at the urban land banking potential can be evaluated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ology. 10 indicators were chosen in the integrated index system. As a case of Metropolitan area in Chongqing, urban land banking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ology. With GIS, two steps can help to finish potential analysis of land banking. One is goal driven process, such as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definition; the other step is data-driven process, such as the process of Manipulating.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current land banking pl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