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泉海 《科技信息》2010,(19):287-287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本文把知行合一论问题放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结合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来探讨知行问题,同时揭示出知行合一论对于朱熹理学的修正。  相似文献   

2.
“致良知”的思想是王阳明思想中具有贯穿整体意义的学说,它是在批评程朱的过程中提出的。在这里良知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有了多层次的规定,是是非的标准,德性的本原和意义世界的根据。良知是吾性具足的,致良知的功夫只是去良知所受之蔽。致良知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观念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发用流行是一个有先后远近的向外推行的过程,其中有着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是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的道德情感上溯孟子,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他的道德情感内含特有的结构关系,是“良知”的重要成分,对人的自然情感与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王阳明的道德情感思想,对提升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在批判吸收既往的人性思想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套以气为基础、以良知为核、以至善为目标的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性思想。王阳明的人性思想试图消除宋儒二元人性论的紧张对垒、提出了富有辩证思想的道即性即器的人性论。该理论为明代人性论的转向、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及沟通生死等层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晚期影响甚大,与陈献章一起改变了明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趋势。王阳明“创命”说的开拓精神、“贵心”说的主观能动精神及“自然明觉发见处”的务实精神等思想.对后世学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现代中国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历史文献的考订与思维逻辑的发展来看,王阳明哲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正德四年到正德十五年,王阳明以《大学》格物说为中心,教揭知行本体,强调知行合一的工夫;二、从正德十五年到嘉靖四年,王阳明以协调《大学》格物说与《孟子》良知说为中心,教揭良知本体,强调致知的工夫;三、嘉靖五年以后,王阳明总结一生,合本体工夫言致良知,专以致良知训导学者。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在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阳明本人就是把“知行合一”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典范。阳明的乡约模式及其在明代中后期的推行,恰好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说的社会实践价值,这一化底蕴对于形成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民族性格,曾经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精神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在自己求学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圣人观,其中冲破才力限制,将德性作为圣人的唯一标准,以良知为圣,进而对人人皆可为圣作出了承诺。王阳明的圣人观以确立自我主体性,自信自尊,破除传统的教条和偶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宗旨。  相似文献   

9.
在王阳明工夫论的演变过程中,隐含着一条很少受到关注但却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重心由真切转向简易,再由简易转向真切。在以诚意指点学者,并且自身长期做诚意工夫,而工夫日益真切的基础上,阳明于1520年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明确揭示出能指引和推动工夫的本体,工夫的简易性由此显豁无遗。这反映出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真切转向简易。不过,诚意及其反映的工夫的真切性,在他以致良知为主的工夫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诚意是学者切实做简易工夫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对诚意的强调可以纠正学者出于工夫简易而不信良知或轻忽怠惰的倾向。在充分感受到良知内在动力和准则的基础上,阳明于去世前几年特别强调真切,并提出一体之仁和真诚恻怛等观点以解释良知,这表明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简易转向真切。从理论上来说,简易与真切是互相蕴含的关系,他不同时期的工夫论,只是强调了这两者中的一者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万物一体"思想在儒家哲学中源远流长,是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致良知"的学说是境界与本体的关系.阳明指陈时弊,积极应对,就是要在以良知为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仁者浑然与万物一体"的至上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包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认为个人的利益与幸福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标准,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幸福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尺度;资产阶级也承认人的社会本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虽然我们不能认为资产阶级的自私性是天生的,然而却可以认为其自私性是社会的,即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造就了资产阶级的自私的社会本性。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传统社稷之德的思想进行梳理,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应用这一思想,在其同现代道德要求的异质冲突中,找寻其同构的契合点,促进具有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当代公民道德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浅谈儒家师德观与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理念。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师德教育观入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明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支柱,并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思想道德建设在培养“四有”新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我国江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均超过了黄河流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南转移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考查这一历史现象,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离不开个体心理的需要,同样离不开教育者积极并正确地引导。引导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勇于实践和规范操作;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激励并不断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18.
正义是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因为正义的基本含义就是"应尽"(道德义务)和"应得"(现实幸福)的统一.然而实现德福统一的两种传统的正义思路,即赏善罚恶的神的正义和环环相报的习俗正义,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失效.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以伦理正义与法理正义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现代理性正义,作为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德治”传统内涵。当代的官德建设就是对古代“为政以德”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以德治国”,重在治官。官德建设,既要加强对为官者的道德教育,又要开展为官者的道德自律,坚持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约束为官者的行为,提高为官者的道德素质,重塑新时期官德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