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峰  刘小淼 《科技信息》2007,(27):197-197
为正确适用"法院调解"这一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笔者试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其通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正确理解法院调解的含义;二、严格遵循法院调解诸原则,主要是遵循自愿原则、事实原则、合法原则;三、正确适用法院调解程序,主要是先调查研究有无调解解决的可能,能否用调解的方法,当事人是否愿意,不可强迫调解;坚持开庭审理;贯彻公开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法院调解制度价值分析--兼谈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调解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弊端亦逐渐暴露.由于法院调解制度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仍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我们应该对其作进一步的审视、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在解决民事纠纷、维护民事权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民事诉讼法122条虽然规定了法院附设诉前调解,但该规定过于抽象,仅规定对于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民事案件,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而具体怎么调解,运用什么程序均未提及。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各地法院靠自行摸索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在梳理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探求实践难题的解决之道,并揭示隐藏于其背后的深层理论则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4.
法院调解也称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自愿就民事权益的争议,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本文反思了中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5.
诉讼调解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下,已经成为一种司法政策导向,调解结案更多地成为民事司法的目的而不是纠纷解决的方式。诉讼调解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双重软化凸显了检察机关进行诉讼调解检察监督的必要性。诉讼调解检察监督并不违背合法、自愿调解原则,并不干涉法院的独立审判。规范诉讼调解检察监督的提起范围和提起方式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认真审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卞莉莉 《科技信息》2008,(35):327-328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最具特色法律制度。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新的形势对法院调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法院调解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应研究分析法院调解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法院调解制度,使法院调解制度与当事人自行和解、人民调解制度达到相互协调配合和补充,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家事审判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司法程序,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家事审判制度相当成熟并各有其特点,而我国的家事审判尚未制度化,要建构我国的家事审判制度,须制定单独的家事审判程序法,设置家庭法院,确立履行确保制度 开发基层调解组织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33条进一步完善了开庭前准备程序,对庭前调解作了单独的规定。庭前调解制度在缓和当事人矛盾、减轻法院负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文章将对此着重研究,并提出对新的配套司法解释起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将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纳入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赋予了当事人双方基于调解协议在规定时限内可向法院提起司法确认,以使其具有强制执行力。然而只能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向法院提出申请这一规定的弊端明显:存在逻辑悖论、纠纷解决效率下降以及难以体现司法确认程序的优越性。为此,构建由一方当事人单独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程序是使我国司法确认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路径,而这一路径有赖于建立相应的异议制度、细化不予确认的范围以及构建司法确认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0.
法院调解是一项特色的司法制度。实践中,法院调解面临的三重困境对法院调解法治化提出要求。然而,作为实现正义的两种不同方式,法院调解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冲突。要突破困境,调和冲突,就必须寻求法院调解与法治的契合点,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重构,方能实现法院调解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其在解决纠纷、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相对于法院审判制度也具有相对优越性。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院调解制度不管在立法上还是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因此,有必要从法院调解原则、法院调解程序、法院调解的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艳琼 《科技信息》2007,(22):283-284
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自愿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本文从分析改革法院调解制度的呼声由来入手,认为现行法院调解制度所呈现的种种弊端,根源于外在制度环境对法院调解的扭曲而并非法院调解制度本身的价值和功能缺陷,在此基础上,肯定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本身的存在价值,并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3.
李瑾  李蕊 《科技信息》2007,(31):312-312
法院调解应该体现公平与正义。法院调解中的正义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个方面,只有按照法院调解的公平正义标准重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才能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劳动法院的设立标志着劳动司法程序与普通民事司法程序的分离。并且针对不同种类的争议,企业内与劳动法院分别设立了相应的调节程序与处理程序(包括调解、诉讼和仲裁程序),这些都保证了德国劳动争议处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本文主要是对德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1,(10):92-93
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调解最常用于民事诉讼,并且是民事审判的一大原则,而在公法诉讼中却被限制使用。但是,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结案的案件,这类案件以原告撤诉的方式出现,并且早已形成了一种法官和当事人心照不宣的,被社会所默许的行政诉讼"准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姚道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92-1194,1198
在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定纷止争",处理民事纠纷方面作用显著。法院调解制度作为"东方经验"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但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法官中立性不足"、"当事人意思自治受限制"、"调解协议约束力差"等诸方面的不足,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各种弊端的来源概括而言就是"调审合一"模式。要使法院调解制度在纠纷解决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必须对现行法院调解模式进行改革。我国应当废除当前的"调审合一模式",建立一种"调审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民事调解制度在解决民事纠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逐渐显现,本文从民事调解的含义及特征,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含义与如何让解决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民事立案审查工作是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湖北H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民事不予受理、管辖异议上诉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基层法院因民事不予受理、管辖异议案件引起的立案变更率较高。民事立案审查问题,不仅影响当事人诉权实现,更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提升。从民事立案审查角度,应强化立案质量意识,重视立案队伍建设,严格立案审查标准,完善立案工作制度,加强立案调研指导,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张琦 《科技信息》2012,(19):480-481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的处分权应得到法院的尊重。但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项事后救济程序,其启动不是作为诉讼程序的重新开始,而是作为原审的延续,应当受到当事人在原审中的诉讼行为的约束。因而,审理民事再审案件时,审理的范围应受当事人在原审中提出的诉讼请求的限制。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时,受处分原则和平等原则的影响,人民法院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提出的请求。但在涉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调解、当事人在原审中已经依法要求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形时,应当允许民事再审较原审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20.
调解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人类最古老的解决纠纷的方式,自愿原则作为法院调解的基本原则和前提,其保障问题是法院调解能否健康运行的根本问题,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法院调解中自愿原则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