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规模经济与国际分工的新模式入手,分析了区域产业聚集对国际分工优势的强化作用以及我国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弊端,进而提出了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模块化分工网络有助于加快地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分工的深化,促进了江苏重点产业集群之一的常州孟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形成.孟河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合作型、大型企业主导型的生产网络构成.模块化分工网络可提升孟河产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模块化研发和制造能力.为此,政府应引导企业自主参与模块化分工网络建设,培育一批专业模块供应企业,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入孟河模块化分工网络,深化孟河生产网络的内部模块化分工.  相似文献   

3.
针对服务研究囿于工业研究理论框架的情况,对服务经济与不同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重新诠释服务经济与产业分工的关系,并对服务经济时代的工业强劲增长现象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决定科技进步的因素很多,本文结合有关专家的评价方法,选择区域经济总规模指数、区域经济增长指数、区域工业化程度指数、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区域技术指数、区域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区域城市化指数、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等8个因素对泛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进行分析。泛长三角区域技术进步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推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将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进步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在我国区域空间分工格局日益形成的背景下,在NEG理论模型中加入符合中国实际的假设,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向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拥挤效应"的作用下,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在给内地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减缓了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的增速,成为出现"民工荒"问题的直接原因.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措施是加强沿海和内地互动,既要发挥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又充分体现内地成本优势,以期实现沿海和内地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6.
谷雨 《广东科技》2007,(6):12-14
一、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概念和政策 1.集群升级与创新的界定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东和江浙地区为代表,集群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然而,我国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国际产业链的垂直分工的基础之上的,诸集群所经营的多为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静态比较优势行业,主要为纺织服装、五金、家电、家具等行业。  相似文献   

7.
省会经济圈战略下的六安区域定位与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是安徽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科学合理的梯次产业结构是省会经济圈实现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特色,六安市应成为省会经济圈的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规律,通过发展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促进集聚经济圈的形成与合理演化,对于拓展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而言,意义重大.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胡晨光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主要以中国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为例,从集聚经济圈的视角,探讨了集聚经济圈形成过程中产业集聚的动力、效应与演化等产业集聚规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的天津产业定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是经济高增长率和结构高变动率。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区域经济结构变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变动既体现在三次产业份额的相对变化上,也体现在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上。作为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的一极,环渤海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有的子区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开始迈向后工业化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在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产业定位的条件与机遇,提出天津产业定位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整合建立以专业化分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能强化地区经济增长核心能力。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制定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说明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变迁,系统地对国内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价,探讨了我国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以经济分工理论为基础,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依此理论而言,西藏已经具备参与经济分工的基本条件,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如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农牧产品产业集群、手工业文化产品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贸易服务产业集群。此外,西藏在参与经济分工建立产业集群时还应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体而言,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反映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素质。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理论基础与研究技术基础课程、研究方向课程、专题课程共四个层次组成。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产业的地区间分工呈现出纵向分工、横向集聚的特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依靠外来资源带动起来的珠江东岸嵌入型产业集群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网络,另一方面应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把国际间的纵向分工内生为区域内的纵向分工。依靠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珠江西岸内源型产业集群应着力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向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升级、优化产业组织、强化产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产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开展山东省和江苏省的产业综合实力比较,尤其是产业结构内部构成的比较分析,探讨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方面的提升路径选择,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的产业发展决策。  相似文献   

16.
从各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来看,存在着在国家、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说,同样存在产业在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梯度转移。由北京、天津与河北北部地区组成的“大北京”经济圈同样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并存在进行梯度转移的可能性。河北经贸大学戴宏伟教授等三位青年教师基于以上认识,以《“大北京”经济圈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而区域物流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提供物质保障、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塑造区域品牌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以区域物流提供的物质流动为支撑并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基于此,应大力发展增长极导向型、区位导向型和网络开发型模式,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工业化进程、对外贸易、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区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廖颖宁 《广东科技》2012,21(13):10+12-10,12
以专业镇为基础的集群经济的兴起,是广东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群众的创造,专业镇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纽带,在产业集群中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带动机械制造、商贸流通、包装等传统行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20.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其价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价值体系中重要的指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变迁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其自身的特色及传统文化和区位优势,把创意产业行为融入区域经济,所产生的附加值可以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