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王婷 《科技信息》2009,(25):183-183
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关于诗歌翻译的理论,许渊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独具见解地提出了译诗的“三美原则”。彭斯的爱情诗“A Red Red Rose”广为流传,有诸多译本,本文将对四个译本对比分析,探讨其中“三美”的再现与得失。  相似文献   

2.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许多学者都曾经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翻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译本: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另一个是霍克斯的译本。本文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比较这两种译本当中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现象。  相似文献   

3.
认同·模仿·契合·超越──《爱情三部曲》《罗亭》合读金宏宇巴金研究中有许多猜不透的艺术之谜,《爱情三部曲》就是其中之一。早年,巴金曾把这部作品视为他自己最珍爱的作品,但在后来巴金的大量创作回忆录中却对它只字不提。作家的慎独讳莫如深,研究者的冷谈也令人...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巴金研究,进入了一个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意向更加多元的新阶段。21世纪对巴金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个持续不衰的话题;有关巴金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集中于他的《家》、《寒夜》、《憩园》等作品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家》、《寒夜》等小说引发的对巴金家族小说的关注是研究的新热点;对巴金散文创作尤其是《随想录》的关注依旧是巴金散文研究的重点;新世纪的巴金研究对创作主体的思想、人格结构、内涵及其意识、道德观、文艺观的方面投入不少关注;还有不少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巴金作品,所取得的成果颇有深意。但巴金研究在新世纪也存在着薄弱点。  相似文献   

5.
巴金文化人格内涵的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的魅力在于其人格的伟大,重新审视他的必要性在于他现代文化人格内涵的丰富和深刻,他人格的伟大成就了他创作的辉煌。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人类终极关怀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基本质素。巴金的个性气质,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的濡染,成就了巴金人格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6.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1):66-66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英译本中最具有影响译本的是由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所翻译。《水浒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08将的绰号,本文主要以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所翻译的三译本中关于人物绰号的翻译实例作对比。分析哪种翻译策略更利于《水浒传》中绰号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最能体现巴金制度文化反思追求的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巴金家族文化反思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大家庭与普通小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的不同反思上;相比而言,巴金更注重对封建大家庭的剖析,巴金小说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式书写主要反应在专制的家长、受害的子孙、难处的婆媳、为奴的女性等四类人物形象上。巴金控诉封建大家庭,但却流露了对普通小家庭的眷恋。巴金小说在主题与题材上一直选择父子两代新旧势力冲突的家庭描写,但又与鲁迅、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等人对家的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0.
《骆驼祥子》的英译确立了老舍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其后的三英译本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海外读者对老舍作品的关注。四译本翻译风格各异,表明译者风格是原文作者写作风格与译者翻译特点结合的产物。四译本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译作是King译本。  相似文献   

11.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12.
首位入选全球“重述神话”项目的中国作家苏童,根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创作了《碧奴》。在重述的过程中,苏童将叙事的重点从传统的“哭倒长城”结局巧妙地置换到“在路上”的过程,并为我们重现了满载一幕幕“苦难与生存”的路途。在这路途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是善、爱及苏童们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译介的同时,应当注意译本的质量。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等三方面看来,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入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几个中译本中的语言使用、翻译选材以及文化传输等三方面来考证,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字结构理论,即詹鄞鑫、苏培成的“新六书”理论;张玉金的“六种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王宁的“十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作为党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积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研究,尤其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有着较为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张太雷对近代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对当时社会特点的一些初步探索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其态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张太雷的相关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炼。回顾并分析张太雷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对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张旭东、俞兆平的《阿Q正传》研究,逄增玉的《故乡》研究,宋剑华、李哲的《伤逝》研究,方维保的《祝福》研究,皆堪称力作;《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任广田、吕珏、张鑫的文章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吴康、张旭东的阐释极为精彩;于爱成的《故事新编》研究,李怡、辜也平的《朝花夕拾》研究,邓国伟、李震、熊焰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魏韶华的《鲁迅与广义民俗学》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对女性生命体验和女性个体独立意识的书写,一直贯穿于张洁30年来的小说创作。张洁的“女性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生存体验来寻求女性个体的独立、男性的完美和两性的和谐,走出了一条张洁式的痛苦而执着的女性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载方323个,这些方剂组方严谨、选药精当、疗效确切、经久不衰,故仲景之书历来被尊崇为"方书之祖",而"去性存用"为仲景立方的一个特色,体现在仲景的诸多方剂之中。本文试从多个方面来阐述仲景去性存用之法,包括其依据、应用范围、方剂举例及对后世的影响和现代应用等。并通过举例分析去性存用之法的临床应用,使我们能够易于掌握此法而应用于临床,从而弘扬仲景学术思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0.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