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高汝熹1995年在日本考察访问时,发现这样一组令人感兴趣的数据:日本有五大产业部门明显集中在东京都,一是金融保险业,其事业所数量占全国的13.6%,从业人员占24.6%,股票交易占85.9%,银行存款占30.9%,银行贷款占  相似文献   

2.
刘传  高信波 《科技信息》2012,(1):347-348
本文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入手,深入分析大中型城市与区县级中小城市所面临的不同现实条件,结合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所得的各类资料,在两类城市之间进行对比,进而研究区县级中小城市所特有的商业现状及居民消费特征。在对比中,视角包含城市用地、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居民消费习惯.并有相应侧重。  相似文献   

3.
高军波  贺居涛 《河南科学》2014,(9):1849-1852
基于区位商模型,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对河南省2012年度区域产业聚集度进行了系统量化评价.实证研究表明:河南省产业发展总体状况较好,第一和第二产业具有相对发展优势和输出优势,而第三产业聚集水平不足.就产业聚集结构而言,第一产业聚集水平最高,农业聚集优势明显;第二产业整体聚集水平较高,有色金属矿选采等集群优势最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聚集水平整体较低.最后提出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大学城的建设是紧紧抓住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大学城如何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仍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通过大学城管理建设委员会筹建、坚持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教育资源的切实性共享、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以及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能促进贵州大学城更美更好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进入,缩小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增加。为了研究产业聚集、收入差距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环境的,现今又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采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产业聚集、收入差距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聚集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则增加环境污染;产业聚集和收入差距的交互作用为正,说明收入差距的增加削弱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因此,应该在注重产业聚集区布局合理性、加大环保教育与宣传力度的同时合理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目前,高技术产业聚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聚集的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经济学特性和社会文化基础,研究和认识这些是推动高技术产业聚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探讨重庆主城区产业聚集与扩散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设想和对策措施,具有其现实意义;分析了重庆主城区产业聚集与扩散的态势是:主城区工业布局区域化;商贸格局呈组团分布;功能显著的五大中心业已形成;基础建设与房产业随交通线向城郊扩散.提出了使主城区产业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沿长江、嘉陵江分布,形成组团式多中心格局的构想.并对实现这一构想的对策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专业镇:从专业化分工到产业聚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大农村靠什么发展,它的重要推动力是发展经济。但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一样,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市场等方面,城市比乡镇条件均要优越。城市产业发展的点比较多,面比较广,可以在各种产业充分发育的基础上,达到产业的聚集,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广州的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乡镇由于条件所限,必须利用有效资源,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专注于少数行业.进而成为我们所说的专业镇。乡镇不具备综合发展的条件,不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乡镇的经济实力是很难上去的。在广东发达的乡镇大多分布于珠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规模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科技信息》2009,(20):I0320-I0321
当前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发展滞后,实现城市化目标的主要约束是缺乏核心产业作支撑。突出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聚容易实现,人口集聚的产业依托力量不足。而我国东部部分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日趋突显。产业集聚成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力量,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文中系统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文章从定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内涵,分析产业集聚的作用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静 《科技信息》2009,(11):74-74
根据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从垃圾分类状况、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收集和处置三个方面的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方面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集聚为城市发展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城市功能的基本作用是聚集物质和人力资本、消费市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根据产城融合发展"作用圈"模型,城市要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和技术支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扶持政策、降低产业集聚边际成本.产业集聚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人口集中、资源集中,能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能直接扩大城市规模和带来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也是内陆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新余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内陆中小城市来说,应以构建内衍型和特色产业型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业旅游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旅游形式,对于在全国工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城市来说,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抓住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进行相应的开发,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就以新乡市为例,对其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乡市开展工业旅游时要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加强设施配套建设,组合特色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宣传促销等措施.希望能为新乡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同时能够给该类市县工业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大众休闲、大众旅游规模化市场形成,从而促进了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路径与动力进行规范分析和经验总结,发现旅游产业集聚除受到产业集聚成本-效益机制约束之外,还明显受到核心旅游品牌溢出效应的影响,形成品牌形象吸引-集聚机制与品牌价值延伸-溢价机制。在此动力机制作用下,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经历了基于核心旅游资源的资源组合集聚(景区组团式集聚)到基于度假住宿接待的要素配合集聚(要素配套式集聚),再到基于产业链延伸的产业融合集聚(产业集群式集聚)等三个阶段,推动旅游产业集聚业态从"资源景区组团区"到"度假游憩综合体"再到"旅游产业园区"发展,从而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对产业集聚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三产业集聚可以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集聚不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最后就如何发挥产业集聚对河南省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熵对我国西部12个省份20个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总体水平较低;12个省份之间产业集聚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基本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由历史因素重点投入的行业,不过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为此提出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系统调研了河南省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基础,分析了其发展特色和建设贡献,指出了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出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产业集群的核心观点,并提出了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和河南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引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可以为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庆市2011—2016年分行业27类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提升效应,除此之外,产业规模、产业效益、科技创新均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但目前重庆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还主要是靠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效益的提升,科技创新的作用还较弱,这是因为重庆市产业集聚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只有量的取胜,缺乏质的集聚.  相似文献   

20.
高平市产业转型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平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储量的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通过对高平市既有产业在晋城市、山西省、全国地域层面进行专业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对比分析,得出高平市的区域优势产业。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结合高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高平市产业转型应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现高平市产业转型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