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木是乔木树种不能代替的造林树种。为更好地发挥灌木林在山西省森林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在阐述灌木林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发展灌木林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仁炎 《广东科技》2013,(20):158-158,10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林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十八大指出,搞好生态建设,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领头军,成为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有生力量。但由于我国林业监管起步晚,发展缓慢,制度陈旧单一,过去较为保守的传统造林技术和营林手段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现代营林工作的需要。现就现代林业营林工作中应采取的方法、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几点建议等方面对现代营林工作进行分析。搞好营林工作对于提高我国营林工作效率、促进林业生态平衡和推动林业经济的稳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高造林成活率是提升造林绿化标准质量的重要手段。造林成活率偏低,造林质量不高,始终是制约造林绿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问题。它不但给国家、造林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试论几点建议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彭定萍 《广东科技》2014,(2):126-126,1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资源的采掘力度不断加大,在林业方面,出现了滥砍滥伐,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局面。因此,国家加大了林业建设,着力于推动森林资源的新建与重造。目前,在林业建设上,逐渐由发展国有林场扩展到场外造林工作中。这些新措施的实施对于加强我国林业以及生态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国有林场场外造林为核心展开全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的发展,并且分析如何通过发展国有林场场外造林来推动区域林业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灌木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剩余宜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致使乔木林的营造受到一定的制约。而灌木由于其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等特性,在造林和生长中相对乔木需水量较少,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定边县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以“灌木为主,乔木为辅、乔灌草结合”的造林模式,既能解决因立地条件差、造林难的问题,又能加快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本文通过对定边县已成林的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势,生命周期进行调查、分析,充分证明灌木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今后营造灌木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植被恢复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退耕还林区不同试验点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六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林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林业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林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我国城市林业发展趋势及六安市城市林业发展现状,针对六安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城市林业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8.
封山育林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林、未成林造林地及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的一种恢复和建设植被最快、最省钱、最省工的办法。由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最好,森林生态功能最大,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林业工作实践和本地生态林业建设实际,总结并阐述了生态建设中樟子松、云杉大苗冻坨移植造林技术,对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重点,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展开,林业的地位更加重要,必须进一步总结经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明确思想、重点突破、不断开拓生态林业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林业工作实践和本地生态林业建设实际,给出了生态建设中沙地林果开发综合造林模式,对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生态补偿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尚属空白,林业经济学界应重新界定森林生态补偿的涵义。政府因生态建设的需要,对非公有制森林行使公法上的征用和管制措施;政府对因此而给森林所有者造成的损失所采取的经济补偿措施,即为森林生态补偿。应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相关理论对森林生态补偿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制订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以实现我国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贺福荣 《科技信息》2012,(34):437-437,431
全面构建林业技术服务体系,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在生态文明深入人心、生态建设跨越式推进、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的今天,林业科技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支撑作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搞好科技兴林,才会有生态建设的飞跃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我县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健全林业技术服务体系是今后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构建林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基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提升服务,最终实现科技兴林的目标。现就如何构建完整的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谈谈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林业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年是造林绿化工作发展的黄金时期,却仍然改变不了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现状。进一步拓宽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造林绿化发展道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态差距,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大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下的现代林业现代林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现代林业的发展模式已由传统林业向社会林业转变,更  相似文献   

15.
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造林绿化质量的关键。我国林木种苗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的林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指出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系统地分析了产业化发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霍烨  马明放 《甘肃科技》2016,(20):140-142
平凉市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统筹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战略,荒山治理、村屯道路绿化与果产业扩量提质并举,生态造林和果园建设每年均以20万亩的速度扩张。2010年完成的新一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查清了各类林地面积、森林蓄积以及分布状况。本文根据本次调查的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一些经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造林绿化质量的关键。我国林木种苗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的林业种苗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指出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系统地分析了产业化发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森工多种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双宏 《科技资讯》2008,(33):84-84
目前,林业进入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发展时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和森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林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林业信息化是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建  相似文献   

20.
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造林绿化质量的关键。我国林木种苗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的林业种苗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指出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系统地分析了产业化发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