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甘肃省早期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的陆续到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被提上重要议程。通过在对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及工程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积德 《科技信息》2013,(10):482-483
青海省乐都县中岭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何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有效增加退耕户收入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积德 《科技信息》2013,(26):464-464
青海省乐都县中岭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如何有效增加退耕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是国家关注的问题,政策兑现结束后的经济收入是退耕农户关心的问题。通过对镇巴县退耕还林的调研,总结了该县在工程实施中做出的成绩和在巩固建设成果上好的做法,经过分析,找出了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及后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巩固成果是退耕还林成败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介绍了晋城市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论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5项措施,即强化管护、依法管理、加强指导与服务、科学管理和抓好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宁强县退耕还林及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的重大作用,并介绍了几种适合宁强县退耕还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山市基本情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以及农户后续生计调查情况的深入调查,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文山市后续产业存在资金投入困难、后续产业发展不完善、林产品加工基础薄弱、林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对广大退耕农民的有效服务、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结合其自然条件和退耕还林的特点,提出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发展对策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8.
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明显降低。为有效巩固原州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项目区产业结构,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需结合该区实际,加大对退耕区低产林分改造及经果林种植,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林果种植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能勇  张铭 《科技信息》2010,(15):401-401
靖边县现有山杏树面积25.86万亩,占退耕地面积的83%,为了增加退耕户农民的经济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典型试点示范,全面推广了山杏嫁接改优技术,全县计划五年完成5万亩,净值产值40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对吴起县粮食产量影响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科学、合理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已成为社会普遍的问题.吴起县作为退耕还林第一县,从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描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计量经济学DID方法来分析退耕前后对吴起县各个乡镇粮食产量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并试着从统计角度来解释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十多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实施后,要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途径之一便是发展后续产业。通过选取甘肃中部的会宁县和通渭县,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模式之一的劳务输出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天字号工程”,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而是与环境整治,农村发展和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退耕还林相关数据的准确确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野外现场定位,数据采集是最重要的。额敏县林业局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利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退耕小班定位信息的采集、处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工作人员使用手持GPS沿退耕地周边每拐点上都进行定点,测量的精度高,可靠,而传统的测量很难达到这样的精度要求。GPS定位仪在现场获取定位数据,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为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而常规的手工测算,很难在时间上、准确度上满足退耕还林工程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论述了黑龙江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广大退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证明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重要性、实效性。对黑龙江省培育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草是牵涉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政策性极强的工程,是联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认真总结、探索、研究和推广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验,分析和解决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榆阳区十三个乡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退耕还林草实施中的作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延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国家做出退耕还林决策后,延安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本文回顾了延安林业生态建设进程,深入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这对今后如何治理生态环境和巩固退耕成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退耕还林成果 1.1 工程规模 自2000年以来,陇西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1.1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96万亩,还草0.1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工程24.45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乡镇,200个行政村,1200个社,受益农户32000户、16.2万人。  相似文献   

17.
延安市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安市1989—2012年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动态度、强度等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景观优势度和景观均匀度等景观格局指标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前的1989—1999年,延安市各主要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均不大;退耕后的1999—2012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加快,面积减少最多的为耕地,增加最多的为林地,耕地和林地变化强度远大于其他类型土地;退耕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差异较大,退耕后明显大于退耕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耕地向林地的流转.延安市景观格局变化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为节点,土地利用优势度先降后升,均匀度先升后降,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以林地为主体的生态用地对土地利用的支配程度;但随着林地增加,耕地和牧草地减少,土地利用均匀性降低,土地利用丰富度减小,在以后的土地利用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太原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完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存在管护经营不善、缺乏强劲后续产业等问题,提出加强退耕还林的管护及发展后续产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退耕规模与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之一。为了描述退耕规模与区域粮食安全问题协调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并修订其相关参数,系统地探讨了退耕规模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的问题。结果显示:近15年来研究区域人口数量总体呈稳中上升趋势;耕地数量具有先下降再上升的特点,但人均耕地面积数量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但易受到耕地面积数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比未退耕假设,退耕还林工程较明显地影响了研究区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因此,在深入推动退耕还林(草)工程过程中,应从区域的耕地压力指数距阈值大小来进行调控,这对于平衡退耕还林(草)工程规模与耕地压力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燕 《甘肃科技》2013,29(14):155-156,119
通过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科技支撑的服务体系、适用的先进技术、技术培训的对象、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综合阐述,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科技支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