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鑫燕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557-560
线粒全DNA作为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畜育种、生物进化、发病机理、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综述了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遗传特征,并阐明了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线粒体DNA多态性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兴波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0(1):78-83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动物分类、进化、亲缘关系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用8种限制酶分析了5种牛科动物,羚牛、黄牛、水牛、绵羊和山羊的线粒体DNA的多态性。依据数学模型计算这5种动物间的遗传距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UPG和NJ两种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羚牛与牛和羊的分化时间分别为4.02Ma和3.72Ma,因此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动物线粒体DNA多态研究及其在鱼类群体遗传结构上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动物线粒体的主要特征,动物线粒体DNA(mtDNA)的结构,哆态和进化及线粒体DNA多态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动物mtNDA的多态在鱼类群体遗传结构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实验用猫自19世纪末用于科学研究,现已广泛用于医药研发等各个领域,并作为人类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动物模型越来越受重视。猫的质量(尤其是遗传质量)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以及科学性有重要的影响。定期开展遗传质量检测,可有效避免实验用猫的种质退化、遗传漂移,减少实验结果误差等。随着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的出现,为了解猫的遗传结构提供了更为简便可靠的方法。本文主要就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在研究猫的遗传结构和多态性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控制区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新疆温泉县6处自然栖息地的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采集新疆北鲵尾端肌肉组织样本60份,通过PCR扩增获得853bp的mtDNA序列,含D-loop序列747bp、tRNA-Pro序列72bp及部分tRNA-Thr和tRNA-Pro之间基因间隔区(ISR)序列34bp,其中D-loop序列中A、T、G和C 4种核苷酸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1.92%,35.04%,15.02%和18.02%,A+T所占百分比为66.96%.经MEGA软件比对发现,所得60个样品的扩增序列(853bp)完全一致,共享一个单倍型,所有扩增序列仅在控制区的第449位碱基(均为A)与GenBank(AJ419960)中新疆北鲵线粒体该位点碱基(为G)不一致.结果表明,国内现存6处自然栖息地内的新疆北鲵遗传多样性极低,在近缘同属种及脊椎动物中都极为罕见,显示该种近期经历过严重的瓶颈效应,可能由一个单倍型扩散至目前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可为该物种保护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藏马线粒体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拉萨和泽当两个地区23匹西藏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片段进行序列分析, 检测出16个单倍型, 包括32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转换位点31个, 缺失位点1个), 占所分析位点总数的9.27%. 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3±0.04和2.51%±0.16%, 表明西藏马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基于23匹西藏马序列以及现代欧亚马群的mtDNA序列, 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结果表明, 西藏马在母系遗传关系上与近东、 中亚以及欧洲家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与东亚的蒙古马以及韩国马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蒙世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2):143-146
用12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EcoRⅠ,EcoRⅤ,XhoⅠ,PstⅠ,MspⅠ,XbaⅠ,PvuⅡ,HindⅢ,HaeⅢ,SacⅠ,HpaⅡ)对秦岭大熊猫线粒体DNA进行了酶切。测定和分析了每种酶所产生片段的数量和大小,并与四川大熊猫的限制性片段进行了比较,发现在相同的6种酶的16个酶切位点中有一个不同,表明这两地群体间存在着线粒体DNA的多态性。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大熊猫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内蒙古元上都遗址砧子山墓地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可能来源,对该墓地古人的DNA进行了抽提、扩增和测序,获得了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高可变一区序列.结合现代东亚、北亚、中亚和欧洲人的线粒体DNA数据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埋藏在砧子山墓地的元代居民为汉族人,主要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本研究为揭示元代的复杂社会结构和人群历史动态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乌金猪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乌金猪3个地方类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情况.以乌金猪的3个地方类群凉山猪、大河猪和柯乐猪为对象,研究了线粒体DNA D环高变区(mtDNA D-loop HVI)的序列多态性.研究表明,在全长290 bp的核苷酸序列中共检测到46个突变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5个,单一多态位点为37个,其中以A/G突变为主.凉山猪的3个类群(昭觉、美姑、西昌)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凉山猪与大河猪聚为一类,最后凉山猪与柯乐猪聚类.3个地区的乌金猪有2个母系起源,大河猪与凉山猪为一个母系起源,柯乐猪为另一个母系起源.就总体而言,乌金猪的各地方类群凉山猪与大河猪遗传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柯乐猪,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和测序技术,分析了30只蒙古国西北部狼线粒体DNA(mt DNA)D-loop区519 bp核酸序列,基于mt DNA D-loop区序列对蒙古国狼和NCBI公布的其它狼种群进行系统树构建。结果显示:蒙古国狼存在7种单倍型,检测到29处变异位点,占所分析位点总数的4.9%,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6~0.024平均遗传距离是0.004±0.001。单倍型多样性为0.952±0.096,核苷酸多性为0.011 60±0.006 46。聚类分析表明,蒙古国狼分布在2个支系中,与中国新疆、内蒙古种群亲缘关系较近,与中国青海、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蒙古国西北部狼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进化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其他狼种群的影响较大。中国青海、西藏、喜马拉雅山附近的狼种群应同属于一个群体,该研究为蒙古国乃其与我国毗邻区域狼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mtDNA COI基因序列对贵州、湖北和四川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种群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研究共测得盐肤木9个种群50个个体的mtDNA COI基因长度为1.37kb的序列,在测得的序列中有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占所测核苷酸序列的0.22%),T、C、A、G 4种核苷酸的组成分别为34.1%、21.8%、22.5%、21.6%,其中A+T含量(56.6%)高于G+C含量(43.4%).共检测到3个单倍型(HapA、HapB和HapC),HapA出现在所有种群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倍型,占所测序列的90%,该单倍型可能是祖先单倍型;HapB由安县的1个个体和竹山的3个个体共享,而HapC只存在于榕江的1个个体.分析表明盐肤木种群具低水平单倍型多样性(0.000 2)和核苷酸多样性(0.187 0),基于该基因序列的盐肤木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均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稻蝗种内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分布的小稻蝗 Oxya hyla intricata(Stal)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 C带核型研究 ,并对部分种群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分析 ,从而探讨该物种不同种群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作为一个物种 ,小稻蝗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例如从染色体核型和 C带带型指标来看 ,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一致 ,染色体分组形式也基本相同 ;从 Cyt b基因序列来看 ,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核苷酸变异范围较小 ,其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变异 ,显示了该物种种群之间密切的关系及其同源性。但种群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从染色体 C带核型来看 ,分布于四川和云南的种群染色体 C带带型表现为少端带类型 ,即大部分染色体均缺乏端带 ,而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福建、浙江、江西的种群则有大量的端带存在 ;从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部分片段构建的 NJ系统树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种群相对来讲聚为一支 ,而四川种群分布为另一支。由此看来 ,我国小稻蝗应分为两个染色体族 (Chromosomal group) ,即端带类和少端带类 ,其中端带类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而少端带类则只分布于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线粒体 DNA Cytb基因的分析也部分地证明了上述染色体带型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技术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北京市密云水库、日本北海道和日本青森县4个群体共151尾西太公鱼(Hypomesusnipponensis)的mtDNAD-loop区段进行扩增,得到长度约为1.8kbp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DNA片段使用13种核酸内切限制酶进行酶切,其中8种核酸内切限制酶(AluI、DraI、HaeⅢ、Hindm、HinfI、MboI、TaqI和XspI)有酶切位点,5种核酸内切限制酶(AluI、HinfI、MboI、TaqI和XspI)个体间存在变异.不同酶切结果组合后,共得到28种单倍型,于桥水库、密云水库、北海道和青森西太公鱼均以单倍型6为主,分别为36.36%、38.30%、43.33%和26.67%;于桥水库、密云水库、北海道及青森西太公鱼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危)分别为0.8171、0.8141、0.7793和0.882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Or)分别为0.007918、0.007326、0.007255和0.009710.于桥水库西太公鱼与密云水库西太公鱼之间的Rogers遗传距离最小,为0.1499;于桥水库西太公鱼与日本青森西太公鱼之间的Rogers遗传距离最大,为0.2215;日本北海道西太公鱼与密云水库西太公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511,大于于桥水库西太公鱼与密云西太公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但小于日本境内北海道西太公鱼与青森西太公鱼之间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重PCR和4色荧光(5-FAM,JOE,NED和ROX)自动化检测技术调查辽宁地区汉族人群CSF1PO,THO1,D16S539,2S1338,D19S433和TPOX等6个STR基因座多态性分布并计算该6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Pi)、个体识别率(DP)、无偏倚期望杂合度(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非父排除率(PE).结果显示,6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6个STR基因座累积个体识别率(CDP)为0.99999948,累积非父排除率(CPE)为0.98927.6个STR基因座适合作为中国人群的遗传标记,用于人类学、遗传疾病基因连锁分析、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麦洼牦牛和犏牛乳蛋白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54头麦洼牦牛和19头犏牛乳蛋白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牦牛和犏牛的α乳清蛋白均呈BB型.β乳球蛋白在犏牛中为AB型,在牦牛中A型β乳球蛋白(βLg)在凝胶上染色通常极弱.另外,在7头处于干乳期犏牛的乳腺分泌物中,有5头其A型βLg的电泳迁移率显著快于其它犏牛的A型βLg,而其B型βLg则慢于牦牛和其它犏牛的B型βLg.牦牛和犏牛的β酪蛋白以A1A1型为主,αs1酪蛋白以BB型为主.试验还观察到犏牛的A型αs1酪蛋白电泳迁移率快于牦牛的A型αs1酪蛋白 相似文献
18.
西藏牦牛和黄牛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淋巴细胞短期体外培养法,并结合染色体G、C、Ag-NORs 显带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牦牛、黄牛的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可分为山地牦牛和草地牦牛两个生态类群,但均应属于横断高山型牦牛;西藏黄牛在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基因位点、以及体型外貌上与普通牛一致,为普通牛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