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水杨醛、二溴乙烷、丙二胺和二溴二甘醇为原料合成了新双氮杂冠醚配体,1,5—双(1,12—二氮杂—3,4:9,10—二苯并—5,8—二氧杂环十五烷—N—)—3—氧杂戊烷(L1),及其Cu(Ⅱ)、Co(Ⅱ)、Ni(Ⅱ)和Hg(Ⅱ)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IR、1HNMR,MS和电导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用氯乙酰氯与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反应制备4-(a-氯乙酰氧)-2,2,6,6-四甲基-哌啶-1-氧的合成方法研究。实验表明,反应物的空间结构对应产率有很大影响,加入催化剂DMAP后能显著提高产率,产物为一新自由基,其结构经ESR,UV,IR,MS和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对称的八齿(N6O2型)双核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EGTB)及两种含锰(Ⅱ)双核配合物:(Mn2EGTB(OAc)2)(BPh2).3H2O(I),(Mn2EGTB(OAc)Cl)Cl2.2CH3OH.H2O(Ⅱ),对(I),(Ⅱ)进行了^1HNMR,UV-Vis,摩尔电导,中远红外,EST和循环伏安研究,初步推测配合物(I)和(Ⅱ)分别具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了3种具有不同配体结构的钴(四氖杂环十四)络合物:CO(Ⅲ)Cyclam(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CO(Ⅲ)-DIM(2,3-二申基。1,4,8,11-四氮杂环。(1,3)-二烯)和Co(Ⅲ)-TIM(2.3,9,10-四甲基-1,4,8,11-四氮杂环。[1,3.8,10]-四烯).研究平面配体(N4)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氮杂环不饱和程度的变化对3种络合物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以及3种络合物在中性溶液中对还原的电催化活性。研究表明,随络合物中组杂环不饱和程度的增加.其配位场强度增强,络合物的自还原电位均向正的方向移动。大小顺序为:Co(Ⅲ)-Cyclam<Co(Ⅲ)-DIM<Co(Ⅲ)-TIM,而对还原的电催化活性则以Co(Ⅲ)-Cyclam最强,CO(Ⅲ)-DIM次之,Co(Ⅲ)-TIM无明显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半径经验分子轨道法MINDO/3对利尿剂三嗪衍生物进行了研究,对药物的利尿活性指数和分子反应指标作了相关分析,并对药物分子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分子环内1─位碳原子C1和4─位氮原子N4的二级亲核前线电子密度f1n(N)、f4n(N)越大,其利尿活性也越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2-二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二硅烷与丁基锂作用生成[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盐),后者随即与六羰基钨反应形成1,1-[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钨负离子盐],(Me2SiSiMe2)·[Cp′(CO)3W-]2·2Li+(I).(I)分别与六种卤化物反应,生成在钨原子上引入取代基的产物:(Me2SiSiMe2).[Cp′W(CO)3R]2,(R:Me,C2H5,2;PhCH2,3;CH2COOC2H5,4;CH3CO,5;P3hSn,6).(I)用醋酸处理后,随即分别与CCl4,NBS及I2作用,生成相应的钨卤化物,(Me2SiSiMe2)[Cp′W(CO)3X]2,(X:C1,8;Br,9;I,10),(I)与Fe3+/H3O+作用发生氧化偶联,生成双核W-W键产物(Me2SiSiMe2)[Cp′W(CO)3]2,11.(Cp′=C5H4)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了3种具有不同配体结构的钴(四氮杂环十四)络合物:Co(Ⅲ)-Cyclam(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Co(Ⅲ)-DIM(2,3-二甲基-1,4-,8,11-四氮杂环-(1,3)-二烯)和Co(Ⅲ)-TIM(2,3,9,10-四甲基-1,4,8,11-二氮杂环-[1,3,8,10]-四烯)。研究平面配体(N4)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氮杂环不饱和程度的变化对3种络合物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  相似文献   

8.
[Zn(Im)2]n晶体属四方晶系,空间群I41cd,晶胞参数a=2357.2(3)pm,b=2357.2(3)pm,c=1246.7(2)pm,V=6.927(2)×109pm3,Z=32.配合物晶体不对称结构单元中有2个独立Zn(Ⅱ)原子,它们处于非常相似的配位环境.每个Zn(Ⅱ)原子与4个脱氢的咪唑氮原子配位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每个脱氢的咪唑配体起到μ2桥的作用,连接1对相邻的Zn(Ⅱ)原子,其中,Zn…Zn间距为591.8(1)~602.9(1)pm.固态时,Zn(Ⅱ)原子与μ2-咪唑桥交替相连成为三维网状结构,并形成沿c轴延伸的洞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有硫氰酸盐存在下用MIBK(甲基异丁基酮)萃取Pd(Ⅱ),在0.5-4.0mol/L HCl介质中,有1000倍SCNˉ存在下,Pd(Ⅱ)被定量萃取,有机相:水相可达1:5,萃取容量达1.2g/L。通过对各级配合物分布的计算,表明此对Pd(Ⅱ)以Pd(SCN)4^2-形式存在,初步认为是Pd(SCN)4^2-与质子化的MIBK形成Yang(Oxonlum salt)盐而被萃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以四氢呋喃为溶剂,三三苯基膦氯化钴(Ⅰ)与过量异硫氰酸苯酯的反应,得到两种钴(Ⅱ)配合物.经元素分析.IR光谱、热重分析、1HNMR及快原子轰击质谱证实两种产物分别为[Co(C4H8O)(CNPh)(л-SCNPh)PPh3]C12和[Co(C4H8O)(CNPh)(л-SCNPh)(PPh3)2]  相似文献   

11.
Zn(ImH)2(Cl)2(1a),Cu(ImH)4(Cl)2(1b)分别与吡咯烷、吗啉、4甲基哌嗪的1位二硫代氨基甲酸钾反应,得到四个相应的配合物.产物经IR、1HNMR及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表明1a、1b中的配体咪唑和氯原子全部被配位能力更强的(1氮杂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根所取代.还对配合物双(4甲基哌嗪二硫代氨基甲酸)合铜(Ⅱ)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讨论有关MIS的4个问题:(1)什么是MIS;(2)MIS易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什么样的MIS受到用户欢迎;(4)怎样成功地开发MIS,这些问题对开发MIS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聚环硫氯丙烷与咪唑进行高分子反应,合成了以聚硫醚为主链、侧链带有咪唑基团的螯合树脂(简称PSIM)。该树脂对Au(Ⅲ)、Pd(Ⅱ)、Pt(Ⅳ)、Ag(Ⅰ)等贵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mmol金属离子每克树脂)分别达6.01、5.53、3.43和4.73,对Hg(Ⅱ)的吸附次之,对Cu(Ⅱ)、Zn(Ⅱ)、Cd(Ⅱ)很弱,而对Pb(Ⅱ)不吸附,并考察了介质酸浓度对PSIM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Co2(CO)8与前配体PRS2)2(R=C6H4Cph,C6H4OEt)反应,合成得到含前配体劈开的S与SPR分子片的新颖六核钴羰合簇Co6(μ3-S)2(CO)14(μ4-η^2-SPC6H4Oph)(I)和Co6(μ3-S)2(CO)14(μ4-η^2-SPC6H4OEt)(Ⅱ),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HNMR〈^31PNMR和MS表征,该类簇合物有一个与四个金属原子相联的罕见的联硫磷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有硫氰酸盐存在下用MIBK(甲基异丁基酮)萃取Pd(Ⅱ);在0.5~4.0mol/LHCl介质中,有1000倍SCN ̄-存在下,Pd(Ⅱ)被定量萃取,有机相:水相可达1:5.萃取容量达1.2g/L,通过对各级配合物分布的计算,表明此时Pd(Ⅱ)以Pd(SCN)_4形式存在,初步认为是Pd(scN)_4与质子化的M18K形成盐而被萃取。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以三(3-氨基丙基)胺(trpn)在Cd(ClO4)2·6H2O存在下,与4-甲基-2,6-二甲酰基苯酚钠(sdmp)发生[2+3]的希夫碱缩合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镉(Ⅱ)多氮穴合物[Cd2L]ClO4.晶体结构测定、光谱分析和电导滴定均表明:两个镉(Ⅱ)原子的配位数均为7(N4O3),处于变形十面体的中心,且两个镉原子通过3个酚氧原子为桥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合成了4-(喹啉8'-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测定了该配体和4-(吡啶-2'-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它们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与Cu(Ⅱ)-bipy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还合成了4-(喹啉-8'-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M酮配体,测定了该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讨论并比较了这类带有功能性侧基的二氧四胺大环新型配体在水溶液中与Cu(Ⅱ)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和相应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B12(VB12)衍生物,二睛六甲基-N-(3-咪唑基-1)丙基酰胺钴啉酯3b-3f,在N2存在下,与乙酸作用,用含高氯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溶处理,环合得到了五个相应的钴啉环b、c、d、e和f侧链氮原子与钴原子配位的单睛六甲基-N-(3-咪唑基-1)丙基酰胺钴啉酯高氯酸盐4b-4f。产物结构经UV/VIS、^1H-HMR和^13C-NMR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硬软酸碱(HSAB)原则,反馈π键(M→L)、空间效应等方面讨论了SCN^-与M^n+配位时,氮原子配位,还是硫原子配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铁(Ⅲ)锌(Ⅱ)双卟啉的合成及卟啉环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3种苯环上分别带推电子和拉电子取代基的以1,4-二氧丁基相连的p/p型铁(Ⅲ)锌(Ⅱ)双卟啉,以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双卟啉卟啉环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分子内能量转移过程的存在、νFe-Cl谱带向高频位移和锌(Ⅱ)卟啉的荧光淬灭现象都是卟啉环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锌(Ⅱ)卟啉苯环上取代基性质对荧光淬灭的影响可知,对p/p型双卟啉,自旋—轨道偶合效应是卟啉环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