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中克隆了与减数分裂密切相关基因Scp3的全长cDNA,并对它的序列、系统进化、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克隆得到的Scp3cDNA全长为1 143bp,编码24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颡鱼Scp3蛋白与同为鲇形目(Siluriformes)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tus)Scp3蛋白同源性最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Scp3蛋白含有脊椎动物Scp3蛋白保守的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 coil domain)和2个保守基序(CM1和CM2);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的研究显示Scp3基因仅表达于黄颡鱼雌雄性腺:1)在精巢中仅表达于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2)在卵巢中仅在初级生长期和卵黄发生前期表达。本文首次从黄颡鱼中克隆得到Scp3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的研究,为后续研究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的分化及其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都是鲇形目鳞科鱼类,同科不同属,乌苏里拟鲿个体大、生长速度慢,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快,为了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点,2008年6月10日,我们在做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同时做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的杂交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了解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及杂交子代的生长特性,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做了苗种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不同含量的小球藻对黄颡鱼生长、肉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22.15±0.12)g的健康黄颡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0%(对照组)、0.20%、0.40%、0.60%、0.80%、1.60%、3.20%小球藻的试验饲料,分别标记为Diet 1~Diet 7。在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生长指标、肉质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肌肉保水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小球藻含量的增加,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呈增加趋势,饵料系数呈降低趋势,并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变化幅度加大,在小球藻含量3.20%时,生长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肌肉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低,提示小球藻的添加可以改善黄颡鱼肌肉的系水力。在抗氧化能力方面,添加小球藻可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和血清中的S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以添加3.20%水平的小球藻时,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黄颡鱼生长、提高黄颡鱼肌肉的系水力,还可以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最佳添加量3.20%。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嫩、少细刺、含脂肪多、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泥方池内 ,采用多种饲料对黄颡鱼进行小规模饲养 ,对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生长与繁殖等进行研究 ,并对其进行了人工催情试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 ,食谱广泛。人工条件下 ,黄颡鱼的繁殖习性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生物学形态测量及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分别对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的长须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形态测量表明,沅水和澧水的长须黄颡鱼在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间距等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条水系的光泽黄颡鱼在外形上则无明显差异.染色体分析表明,两条水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技术,对外形上易混淆的鲿科Bagridae 4种初级淡水鱼: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和Pseudobagrus kyphus进行线粒体控制区489 bp序列的分析. 结果显示:4个种间的碱基差异为12.88%,28个样品共得到7个单倍型,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可见,粗唇鮠和Pseudobagrus kyphus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中间黄颡鱼、普通黄颡鱼和另外2种鱼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为(31.84±0.05)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子设计,制作9种叶酸(0.15%、0.30%、0.45%)和VB_(12)(0.05%、0.10%、0.15%)不同配比的饲料,以不添加叶酸和VB_(12)的饲料为对照组,探讨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生长、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的生长和饵料系数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各试验组黄颡鱼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背部皮肤L*、a*、b*值,腹部皮肤a*、b*值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对腹部皮肤L*值变化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中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腹部L*值最高。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在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腹部皮肤的亮度值最高,说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体表色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泥方池内,采用多 饲料对黄颡鱼进行小规模饲养,对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生长与繁殖等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人工催情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食谱广泛,人工条件下,黄颡鱼的繁殖习性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
给出以蓝圆等低值鱼为原料加工制作其鱼糜制品鱼柳丝的加工方法,原料鱼肉经两次碱盐水分段漂洗,再经低温斩拌、调味、定型和烘烤等工序,制成美味可口的鱼柳丝.  相似文献   

12.
饵料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赤点石斑鱼亲鱼分别投喂张网鲜杂鱼、冰冻鱿鱼、缢蛏,发现亲鱼出现不同的产卵效果.结果如下:投喂缢蛏的亲鱼其在平均每尾鱼产卵量,卵上浮率,受精率,孵化率均优于喂冰冻鱿鱼和张网鲜杂鱼,其中喂冰冻鱿鱼的次之,投喂张网鲜杂鱼最差.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非线性回归法,评估得到爱莲湾野生许氏平的丰度为0.01 ind/m2,种群数量大体和5.6个大型抗风浪网箱或135个筏式网箱放养的鱼类数量相当.野生鱼类将产生正或负的生态效应,和养殖鱼类竞争DO,因排泄而支持爱莲湾初级生产所需氮的0.8%~1.3%,同时消耗残饵和排出粪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一种通过控制仿生鱼摆频来达到自主推进状态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二维仿生鱼自主游动时尾迹中射流的分布特征,并通过模拟两条鱼串列和交错排列时的自主游动,分析了上游鱼的尾迹对下游鱼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生鱼尾迹中射流的强度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射流的空间影响域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鱼游尾迹中的射流虽然可以导致下游鱼的阻力增加,但能耗却会降低,这与前人的假想恰好相反;而且随着两条鱼间距离的增大,尾迹中的射流会逐渐减弱为低速区,从而导致下游鱼的阻力小于单条鱼游动时的阻力,节能效果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深入理解鱼群中的节能机制以及鱼群的最优排列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初步探讨了温度和盐度的改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显示: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生长存活在盐度范围14~40 psu内,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4~19 psu.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温度范围为21~30 ℃.温度实验中,在18 ℃以下的水中,幼鱼摄食能力减弱,活力低下,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在高于33 ℃的水中,幼鱼运动过频,导致消耗大量能量,抑制生长.研究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幼鱼对盐度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当降低盐度有益于提高其生长速度,且幼鱼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综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鱼种及形状识别、鱼只计数、鱼体尺寸和重量测量、投饵监控和鱼的行为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鱼的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年来国内外主要进行了快速生长转基因鱼、抗寒(耐寒)转基因鱼、抗病转基因鱼和其他抗性转基因鱼的研究,常用的鱼类基因转移技术有显微注射法、精子载体法、电穿孔法、基因枪法、胚胎干细胞载体、脂质体法和缺陷性病毒感染法等基因转移方法。转基因鱼的安全性和遗传稳定性有望通过进一步的科研攻关得到解决,转基因鱼的生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非线性回归法,评估得到爱莲湾野生许氏平的丰度为0.01 ind/m2,种群数量大体和5.6个大型抗风浪网箱或135个筏式网箱放养的鱼类数量相当.野生鱼类将产生正或负的生态效应,和养殖鱼类竞争DO,因排泄而支持爱莲湾初级生产所需氮的0.8%~1.3%,同时消耗残饵和排出粪便.  相似文献   

20.
李涛  张春泽  但云峰  赵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2):14392-14400
鱼类自主游动的模拟问题一直是仿生学、鱼类行为学以及生态水力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难题。建立一种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智慧鱼体自主行为决策平台,可以实现鱼体在不同周围环境条件下以最优决策方案完成游泳任务。该平台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实现鱼脑功能,模拟其不断学习和最终决策;通过浸没边界-Lattice Boltzmann方法对流场及鱼体运动进行实时模拟,可为鱼体提供丰富的训练样本并执行鱼脑决策。基于该平台对鱼类典型捕食运动以及卡门游动进行训练并分析其训练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捕食游动问题中,具有不同初始位置偏角的鱼体均能以最优轨迹到达目标点;在卡门游动问题中,鱼体能自主调节尾拍频率,使之接近涡街脱落频率,进而从卡门涡场中吸收能量,以稳定步态在涡街中运动。在鱼类自主游动问题的研究方面,该决策平台较传统物理实验具有更强大的复杂流场适应性,并可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等领域的数字孪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