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到了1949年名的"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再也没有能够创作出与他们身份相称的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寻这一文学历史的"断裂"现象,说明作家社会事雾繁忙,无暇顾及文学;时代政治原则惟一,无法自由创造;文化心态失重,无谓销蚀自我.  相似文献   

3.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形象"是一种想象性的建构物,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这个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他者形象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不断转变的过程,构成了"时而乌托邦,时而黄祸地狱"的隐喻系统。本文就这一过程,对"中国形象"在文化形象变迁过程中如何进行"他者"身份的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对母女关系的探索是从古到今大量作家的写作主题。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母女之间的"爱"与"恨"的对立关系给出自己的答案,玛格丽特·杜拉斯更是对这个主题有着她独一无二的看法。笔者将以《厚颜无耻的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为例,研究杜拉斯作品中的母女之间的疏离和对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迷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但在劳拉.阿德莱尔著的《杜拉斯传》中,作者披露了这段爱情其实是一场钱与性的交易。杜拉斯之所以要造就这样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与她不尽人意的童年经历、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而具备真实与虚幻的双重特质正是这位女性作家创作的成功逻辑。  相似文献   

7.
作品避开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写了日常生活中一对情人的爱情体验,来表达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份的焦虑。主人公对爱情生活体验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身份的遗失,自我的失落。主人公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心态折射出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和焦虑心态也是昆德拉复杂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9.
"寻根小说"是作家把握世界在思路上的调整,这一思路的基本取向是作家将对社会生活、对人的观察和思考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客观的、整体的把握,剖析"异人"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情人》与中国女性文学的比较,从话语方面着手,分析其中流露出的话语霸权,而后从作者杜拉斯的个性以及其所从属的种族方面做一深入的分析和评判,目的是推动和提高中国女性文学和女性评论在话语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20世纪最具个性的女作家之一,尽管她拒绝被归类,但她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却反映出她极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本文试从拉康"三界说"中的"象征界"来分析和探讨杜拉斯对于菲勒斯中心主义由认同到破坏的转变过程,揭示杜拉斯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作家,经典短篇小说之一的《献给爱米莉的玫瑚,是美国作家威廉姆·福克纳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推崇。学界对该文本的内涵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但仍存在着新的研究空间。本文从“魔鬼情人”原型意象角度解读《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探讨爱米莉为了爱情的“玫瑰”而做出怪异凶残行为的深层原因,以表达对南方没落贵族女子爱米莉命运不济和爱情不幸的深切同情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终风>篇的诗旨历来歧说众多,文章一方面对此作了分析汇总,同时通过对文本的重新解读,提出了不同前人的新说,认为此诗是一怀春女子在阴雨天由于思念心上人而作.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中国“新女性”作家对杜拉斯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女性”作家从各个方面模仿和接受了杜拉斯。文章主要从中国“新女性”作家身体叙事与自传性写作上分析她们与杜拉斯的一致性,认为这种类似的创作方式既有对杜拉斯的接受,也是女性创作的一种特有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杜拉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种情感体验,写作拯救杜拉斯于孤独之中。童年时冷漠的家庭生活,外人的隔离和排斥,造成杜拉斯无法逃避的孤独。她将这种孤独投射到笔下的大使夫人、劳儿·V·斯泰因、副领事等人物身上,表达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逃离的一种情感。  相似文献   

16.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马格丽特·杜拉斯以她所特有的杜拉斯式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她的作品带给读者“扑朔迷离”的感受.主要从她的创作风格阐释杜拉斯作品的“扑朔迷离”,并探寻其现象背后的疯狂意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从交际主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焦虑,对文化同源异质性的认同,文化交际方式的选择以及文化移情作用的产生等方面,深入解读了“韩流”现象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