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通报》1998,43(8):897-897
本刊讯射电天文学是利用无线电手段探索宇宙的一门科学。从1932年第一次探测到银心射电辐射以来的60余年中,它借助现代电子通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得以迅速发展,它对大接收面积和高分辨本领的执着追求,也推动了电子及相关科技的一次次革命。射电天文已成为半个世纪来重大天文发现的发祥地,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显示出这一新兴学科的强大生命力与蓬勃发展的前景。在国际无线电科联1993年日本京都大会上,澳、加、中、法、德、印、荷、俄、英、美10国射电天文学家联合倡议筹划建造接收面积为1km2的巨型射电望远镜(LT),它的灵敏度将比目前世…  相似文献   

2.
日环食观测队的科学研究任务对我们地球上的各种现象来说,太阳起着极重大的作用。过去对太阳的观测只限于用光学的方法。最近,由于无线电学方面所获得的成就,特别是无线电测位技术和超高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研究太阳在射电波(无线电波)段的辐射并借此进一步了解太阳的物理情况。太阳上的射电波是从围绕着光球的太阳大气中发出的。波长愈长的射电波发出自愈高的大气层。因此,对太阳的射电观测使我们能够研究太阳大气的结构和活动过程。太阳色球层的射电辐射在厘米波段。到现在为止,对色球层的研究还很少。而此次观测则以厘米波  相似文献   

3.
宇宙X射线源     
天体离开我们很遥远,人们认识和了解天体主要是通过接收和分析它们的辐射。我们知道,电磁辐射的频谱是很宽广的,它从无线电波段、红外、可见光、紫外、一直延伸到X射线和γ射线。但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天体的观测只局限在可见光波段。四十年代以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天体的射电观测工作,由此引起了震动天文界的六十年代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使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近二十  相似文献   

4.
苏联科学院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克里米亚科学研究站最近制成了一架崭新的无线电望远镜。为了建造这架无线电望远镜,使用了一具巨型落地式碗状体的无线电干涉仪。采用无线电波“扫描”法,当日冕掩金牛座点射电源 A 时,用这架无线电干涉仅对日冕进行了研究。这架无线电望远镜是一具水泥浇灌的、直径达31米的、不转动的抛物面碗状体(反射镜),凸面  相似文献   

5.
射电天文手段,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三大手段之一,另两种手段是空间天文手段和地面上的天文手段.这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又竞相发展,促成了当前天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1984年10月,我国天文学工作者在密云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用以观测银河系以及遥远星系的“密云米波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我国在天文观测手段和技术方面又取得一大成果.《米波段射电望远镜》一文结合这一成果从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的角度介绍了米波段射电望远镜的作用、结构、设计思想和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6.
在近十多年来,我们获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天文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从天文卫星上传送回来的.我们知道,地球的大气层只能透过光和无线电波(及部分红外波),而挡住了其它一切辐射线.因此,只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才能透过这明净的“窗户”看见天空.要想研究γ射线、X射线、紫外线以及长波红外辐射线,就必须把探测仪器送到大气层之外去.地面上的许多光学和射电天文观测站只同很少几个天文卫星配合进行观测.1983年初,仅有两个天文卫星了,它们的寿命都已超过四年,其中一个是国际紫外光探测者(IUE),目前,它仍然在接收高质量的紫外光谱,另一个是日本的小型X射线卫星白鸟(Hakucho),它也还在监测着天空,搜寻X射线脉冲.  相似文献   

7.
活动星系核     
1944年,天文爱好者雷伯(G.Reber)用简陋的自制射电望远镜在天鹅座发现一个“射电星”.七年以后,它出人意外地被证认为射电星系.以后所作的计算表明,其对应的能量约为10~(60)尔格.这就意味着,它的射电辐射比我们银河系的要大几十万倍以上.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自然激励了不少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曾有人揣测,这也许是两个硕大的星系相互碰撞的结果,但由计算得知,两个星系碰撞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只有一亿分之一,就是说这种“射电暴”现象应是极其罕见的.随着射电仪器的发展,五十年代以来又先后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射电星系,因而碰撞说就不得不被放弃了.观测发现,一个射电星系的典型结构是,光学中心体两边有一对射电“瓣”.自然可以推测,  相似文献   

8.
亚利桑那大学一个观察家小组的克里斯托弗·K·沃克等与路易斯州立密苏里大学的布鲁斯·A·威尔金一起,观察了一颗恒星在实际形成过程中的的情景.他们审查了一个很少被人研究的红外线源IRAS 1629A,它位于首先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蛇夫座洛(ρ)分子云中.研究者们是用12米射电望远镜在毫米波段进行观测的.这台射电望远镜,由国家射电天文观测台在亚利桑那州基特山上投入使用.通过研究由一硫化碳分子辐射出的两条谱线,他们就有可能确定在该天体周围的气体运动模式.直接用可见光观测上述天体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处于一个巨大的昏暗区域之中,这个区域仅能被红外线和射电辐射穿透.  相似文献   

9.
王发印 《科学通报》2022,(21):2450-2451
<正>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 FRB)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电爆发现象,持续时间仅为几毫秒,释放的能量超过1039erg. 2007年, Lorimer等人[1]在分析澳大利亚Parkes望远镜巡天数据时首次发现了这种天文现象.该现象成为当前天体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观测发现一部分快速射电暴可以重复爆发,称为重复快速射电暴[2].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几百个快速射电暴,但它们的物理起源还是未解之谜[3].  相似文献   

10.
王蜀娟 《大自然探索》1996,15(2):72-73,78,79
太阳射电爆发是太阳耀在无线电波段的一种表现,并相当敏感地反映了耀斑的能量释放过程。本文系统全面地综述了这一个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天文学即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射电天文学分支,不断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一直是射电天文的一个主要奋斗目标,本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研究致密射电源精细结构的强烈兴趣和高稳定度原子钟、高速磁带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无线电波所形成的大洋之中。隐形的电磁能量来自许多地方:广播电视塔、手机网络与警用无线电,而这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虽然这些辐射对我们的身体可能没有伤害,却会严重减损我们收发信息的能力。过多的无线电能量等于是一种污染,因为它会打断有用的通讯。由于环境中的无线电波干扰日渐增强,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无线电讯号的强度,才能从背景的电磁噪声中分辨出信息。但是若提高电子通讯的强度,又会增加无线电干扰噪声。智能型天线有一类新型的无线电天线可大幅减轻人为干扰,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新型天线会追踪行动电话用…  相似文献   

13.
当来自太阳连续不断倾泻带电粒子时,太阳风以超音速同行星电磁场猛撞,就会产生朝太阳方向的震动波. 这会依次连续引起无线电波的激发——射电返回  相似文献   

14.
纪树臣 《科学通报》1987,32(12):925-925
一、引言 近几年,太阳射电观测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能在空间测量出0.03至1AU(2MHz—30KHz)处的Ⅲ型爆发源位置。在这方面的先驱工作者是Dulk等人。1980—1981年,他们用ISEE-3飞船上的射电天文接收机成功地测量出120个Ⅲ型爆发源的位置,从而得出了行星际磁场线的纬度分布,见图1。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文研究水平总体而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天文研究设备太差.天文设备成为中国天文研究长期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中国的射电天文研究1一方面依靠杰出天文学家利用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取得一些(但不是很多)有影响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靠自己发展设备,建设一些中小观测平台.  相似文献   

16.
<正>打开刚拿到的2013年度启明星通讯录,在一百多位入选者中,安涛是最先进入我视野的,吸引我的不仅是年仅33岁的他已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研究员,更在于他从事的研究领域———射电天文研究。近段时间来诸如探月、地外生命探索、射电望远镜等词汇时常出现在报端,特别是近些日子中国嫦娥3号成功登月,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人们仰望天空的热情,在这个时候,联系采访从事射电天文研究的启明星应是恰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季江徽 《科学通报》2019,64(23):2369-2373
<正>2014年9月,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高原上新建成的阿塔卡马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进行了仪器测试,开展了持续的天文观测项目.ALMA是用干涉方法进行天文观测的射电天线阵,由66个天线构成,总长度达到16km.ALMA是一个国际合作建设的天文工程,由来自欧洲、北美和东亚等的各国(地区)合作运行.天文学家利用ALMA拍摄了  相似文献   

18.
据最近报道,一项以发射无线电波信号来搜寻与地球紧邻的银河系星球上有否智能生物的研究宣告失败。研究人员推断说,关于其他行星上存在与地球上相似的生命现象的乐观假设看来是错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布莱尔研究小组曾于1990、1991年运用射电望  相似文献   

19.
正研究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最早出于军事目的。1925年8月,美国陆军的电子工程师Francis P.Houdina坐在一辆可用无线电操控前车的汽车上,操控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有据可查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两辆组合式汽车通过后车发射无线电波来控制前车的方向盘、离合器、制动器等部件,实现无人化行驶。虽然这种驾驶方式并不安全也不完美,经常会把无线电波发送到其他接收器上,但它可是  相似文献   

20.
龚元芳 《科学通报》1988,33(16):1280-1280
1987年9月23日,云南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室用同年投入使用的21cm快速记录及时间同步系统在昆明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日偏食观测。取得了从初亏到复圆的整个日食过程的毫秒级变化的资料;其记时精度准确到一毫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