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北京中丽制机化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丽制机公司)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控股的化纤机械工程公司,具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甲级工程设计资质和30多年生产制造化纤成套设备的经验,通过自主开发并与国际知名化纤工程公司的成功合作,现已迅速成为实力雄厚,装备精良,工程承包水平领先的国际化纤机械工程公司。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指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首先,我代表中国工程院对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加强基础研究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去年,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今天召开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而基础研究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导和源泉将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任何企业的特定行为总是其以往行为过程的结果,技术创新中的路径依赖性应当被充分关注。回到丰田汽车公司的历史与境发现,来自丰田纺织的技术和生产理念;特定情境中导致的丰田内部社会关系以及长期保存于车间中工人的技术能力共同规定了丰田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的基本行为方式,并导致对福特制的创造性学习。技术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历史的路径依赖、对初始情境的敏感;任何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基于惯例和情境的有限理性行为,是基于惯例对新惯例的搜寻过程。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充分理解本土的技术实践模式、关照企业自身的惯例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7,(6):11-11
2005年,广东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三,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得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指标也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2006年达到50%。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及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科枝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勇义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2-55,F0004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没有将意向性结构运用到对技术创新的追问中去:考察了意向性概念的变化,提出它在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考察技术创新是揭示技术本质的方式之一。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显现其自身的前提和地平线(horizon);技术具有清晰的意向性或存在论的结构,即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存在”。  相似文献   

8.
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解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构成,考察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变历程.论证了技术创新是自然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和人文技术创新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用15年左右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如何尽快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清华科技园通过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四聚”法则,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技术创新设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而从社会学理论中所谓社会行动的“行动参照构架”的含义来看,技术创新行动本身是包含其环境因素的行动构架整体或行动系统,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行动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并限定了其特殊的环境变量及其特征。正是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出发,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行动的三个最主要的环境变量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技术创新设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而从社会学理论中所谓社会行动的“行动参照构照”的含义来看,技术创新行动本身是包含其环境因素的行动攀架整体工行动系统,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行动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并限定了其特殊的环境变量及其特征。正是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出发,本阐述了技术创新行动的三个最主要的环境变量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在量地以创新型小企业创业的形式来实现,是高技术产业形成期和发展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硅谷式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的实质-把技术创新看成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过程的分析,对创新型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创新主体角色转移的分析,以及对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阐述了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硅谷的技术创新作了一种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这次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是继去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必将对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大跨度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有力地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工作。刚才朱丽兰同志作了很重要的报告,全面回顾了10年来基础研究所走过的历程,并展望了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在此,我就国防基础研究工作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不久,国家科技部又举行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这是国家在倡导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同时,对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石和先导的基础研究的一次新的推动。上海这几年在贯彻“科教兴国”、“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中,在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一直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企业技术创新研讨会于9月12日至14日在哈尔滨召开。到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代表共62人,向大会提交论文52篇。会议还邀请了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斋藤先生就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作了讲学和座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既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探索,只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现把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一、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迫切必要性 当前在我国,一方面需要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本文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企业技术创新正在由单一发明人向群体发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正在由单一技术向集约化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正在由单纯技术创新向整合科技、设计、制造、运营产业链,使技术成果直接变为生产力的方向发魔技术创新正在由单纯技术创新向与制度创新互动的方向发展。最后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外部条件是社会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创新激励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其内在根据是企业同时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并拥有一个企业家群体,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企业制度安排规定了员工的技术创新激励和技术创新空间,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险和约束机制、信息机制、整合机制;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制度的不均衡将要求进行特定层次的制度创新;进而为技术创新建立新的制度平台;从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化、人才以及展现出来的发展远景,既为企业制度创新规定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和资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果奠定了制约企业下一步创新的制度与技术基础,两种创新的互动正是重建其技术/制度特异性的适应性过程。本提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背景及其涵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创新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技术创新中所体现的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关系,也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互动关系,而是一种系统的建构性关系。本通过对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分析和对创新实践案例的系统化归纳,并着眼于技术创新的时代特点,尝试性地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新的理论概括-“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论介绍了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的形成背景,阐述了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的基本涵义,并指出了它与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创新:持续与活力之间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彼此相关的核心要素,即技术发展的持续性(旧)与技术活力(新),而技术创新则构成了技术的持续性与技术活力之间的张力。本文以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为主线,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中的新旧关系做了具体的论述,并得出新依赖于创造性;新观念不可预测;新的理解需要以旧的知识为基础;新的并不必然就是进步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