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在对全国文化消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独立样本检验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与经济技术薄弱、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西北地区青海、甘肃、宁夏三省的城镇居民分别从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与西北地区文化消费的两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同时西北地区的三个省之间既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运用描述性分析找出了差异存在的具体方面,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地的文化消费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中,差异性是其中的障碍之一,本文从语言间差异性角度,去探讨英汉互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理论视角,指出了陕西鼓舞保护意识文化研究的价值局限性与文化规范差异性,强调不同保护意识范式在其所处社会的约束意义。分析认为,民众非遗保护,尤其是鼓舞传承既要保证其差异性特质,又要促进共同理想信念的发展,致力于形成价值层面的保护意识共识。  相似文献   

4.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这种文化差异性往往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礼貌准则的差异性,分析英汉语礼貌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成因及避免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异质性法律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这三种历时性的法律文化以冲突的形式和共时性的形态存在于当今意识形态中。应处理好这三种法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法律文化氛围。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主导,立足于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解读,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谱写法治中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礼貌,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文化差异性。在英汉礼貌准则的理论准则上就存在异同,在语言文化中的差异表现在称赞语、自谦语、致谢与道歉语、称谓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等方面。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异同,揭示它们的语用差异,可以进一步理解礼貌用语的这种文化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差异性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引发当今世界的暴力冲突,文化问题是当今世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因而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也应重视文化差异性引发的“软性”问题,用“柔性”的方法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小说《升迁》通过叙述干部升迁的故事,揭露了由体制弊端滋生的政府与党委、基层与上级、职级与实权等三组差异性权力因素,并且批判了由这种差异性构成的官场文化。小说表达了改革体制的愿望,但是没有找到消除权力差异的途径,无法终结官场文化。  相似文献   

9.
曹炯 《科技咨询导报》2008,(33):173-174
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一方面简单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反映在语言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也从语言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因素,阐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英国法律文化传统对宪政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深入研究英国法律文化传统,是认识英国宪政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分析英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律观念传统及其对宪政形成的影响,从而从新的角度认识英国宪政。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法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认为法律多元是法人类学的基本立场。中国的法人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包括: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民族法学、法律的人类学研究。中国法人类学的发展需要:重视都市法人类学的研究;重视民族习惯法的研究、关注田野调查方法与处理纠纷的典型案例等。  相似文献   

12.
近代在华外国“法律人“包括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商人、领事法官和“洋顾问“、“洋幕宾“.他们在华期间译书著书、创办教学机构和文化机构、向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进谏“、参与变法修律、领事审判等活动,传播西方法律文化,推动了在近代中国法制变革和法制转型.  相似文献   

13.
藏民族的传统法律制度是中华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藏历史上几部重要法典的分析,总结了西藏传统法律制度的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法律职业发展,但还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不协调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改革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使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形成良性互动,并逐步改革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录用制度,促进法官、检察官录用制度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分离,使中国法治建设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以降至清末,儒家法律传统从未遇制度理念的正当性危机,然而近代以来,固有的法律传统和制度体系已不能给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作为帝制正统之儒家法律传统,其思想观念仍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难免使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斗争。儒家法律传统在近代的命运嬗变,伴随本能的抗争最终走向解构。儒家法律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发展与转型之路是坎坷的,其在近代之复杂命运是国人对自身法律文化与思想体系进行现代意义重建的艰难过程,其在近代的困境亦是后人重构制度儒学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是由各民族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是与民族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和法律行为的总和.历史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在制度、思想和器物方面都形成独特的法律文化,各民族多元法文化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中华法文化的内容,有些民族法律文化现象一直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8.
法定代表人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法人代表权制度。这一制度来源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其主要弊端在于对董事长的权力缺乏制约性规定。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公司章程加以规定,实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建立对公司代表人的资格审查制度;完善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值此我国《继承法》正在讨论修改之际,本文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法定继承制度中配偶的法定继承人资格、配偶的法定继承顺序和配偶的法定应继份等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法应当是价值体系与规范体系的综合体已成共识。晚近不少法学家都重视在规范法学派的既有严整的规范体系内纳入法的价值要求,但法的规范体系与价值体系如何实现相互通约却成了一项技术难题。本文发现,传统自上而下型态的宏观统摄技术虽可解决问题,却也有不足;而微观层面上的概念——“权利”因在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各自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具备了非常理想的自下而上的通约功能。如果综合运用宏、微观两个层面的融合技术,特别是赋予“权利”这一概念充分的定义弹性,即可以在法的两套体系之间实现完美通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