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通过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需求、理想信念、归属意识而发挥其价值作用.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理解、接受、热爱、需求使文化得以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重重困境,尤其突出的是少数民族本身不能自觉地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自觉意识的丧失或逐步丧失,缘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传承主体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一旦缺少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任何外来的推动力,都是难以完成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是国家或区域对自身文化的全面反省和认识,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语境下,文化翻译自觉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文化翻译实践中对文化问题的敏感度和"操控"意识.文化翻译实践给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当前新疆正处于社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和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作为文化传播桥梁和纽带的文化翻译实践对提升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新疆在核心区的软实力和促进新疆文化"走出去"与国外文化"走进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是一种正确、健康的文化观.毛泽东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他的文化自觉围绕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主题,立足为人民服务的基点,坚持推陈出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它是近代以来"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理性总结,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的历史起点和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学学派及其生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形成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经验,地方性的民族志经验与建构普世性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张力是大多数非西方人类学学科或者学派都面临的问题.《乡村人类学》一书正致力于这种普遍性的理论范式的梳理和建构,从而使得中国的乡村人类学不至于沦落为以西方为主位的人类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说,乡村人类学所试图建构的是一种非西方的理论范式,从而将中国经验,认知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在乡村这一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的反思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人类学才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就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充分理解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觉对推进当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主题是“文化文本多级编码论”,倡导用一种打通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化文本的多元编码。叶舒宪《中国文化的编码与解码自觉——序〈中国灯谜年鉴〉》将谜语(灯谜)视为图像之谜和文字之谜以后出现的三级编码,谜语创作和解谜此种符号编码和解码的自觉意识,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柳倩月《古代中国的文化编码自觉——以〈周易〉为例》指出《周易》“卦爻象”作为文化编码和解码的关键,主要遵循“立象尽意”的思维原理,它确立并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象”思维特征。赵周宽《N级编码理论与挖不透的表象之墙》指出突破表象主义深度模式对文化表述语法的尝试是N级编码理论创新性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软实力,但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才能创新文化、重塑文化.大型纪录片<河之南>以"朝圣"者的姿态,运用大历史的视角,以影像代笔,通过对中原历史、地理、文化风貌的追述记录,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塑造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原文化的原创力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河之南>从"文化反思与文化叩问"、"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塑"等三个部分,阐述了中原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越来越频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挫折,西方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文化空间”的变更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严重的传承人缺失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未来;文化自觉成为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的关键。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还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本体意识、坚守意识。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与发展,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淮南子》的思想系统的阐述,以及《淮南子》前后的文化状况的分析,对《淮南子》的文化一统的自觉追求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认为〈淮南子》文学思想受制于其文化一统的自觉意识,在思想渊源上,具有立足黄老,兼容并取而以融汇儒、道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徐光启和曾国藩都生逢近代科学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两者在科学造诣和文化自觉方面恰成鲜明的对比.徐光启系统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并通过自身努力在科学的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徐光启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的同时,在文化价值观上几乎完全皈依于西方,成为文化的迷失者.与此相反,曾国藩个人在科学领域几无建树,但他既认识到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大价值,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又强调培植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正确立场.比较徐光启和曾国藩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历史性选择,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