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苯甲酰三氟丙酮(L)和三苯基氧膦(TPPO)、联吡啶(Bipy)、邻菲罗啉(Phen)、四甲基氢氧化铵(NMe4OH)与稀土离子的三合型、四合型配合物、对这些配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熔点测定并系统测定了配合物的热重差热曲线及红外光谱。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
合成了Tm3+掺杂的3CdO·Al2O3·3SiO2玻璃,对其吸收光谱、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并根据Judd-Ofelt理论计算了该玻璃中Tm3+离子的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和积分发射截面等光谱参数.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三个二氰胺基[N(CN)2]-及4,5-二氮芴-9-酮(AFO)配合物Cu(AFO)2[N(CN)2]2·H2O(1)、Co(AFO)[N(CN)2]2·1/2H2O(2)和Ni(AFO)[N(CN)2]2·1/2H2O(3),确定了其组成,进行了红外光谱研究.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 Eu(Ⅲ)-β二酮-有机胺型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数据,其中β二酮=1呋喃基-3(2-萘基)-1,3-丙二酮(FNP),1-呋喃基-3-对甲氧基苯基-1.3-丙二酮(FMP);1-(2-萘基)-3苯基-1,3-丙二酮(NPP);二萘甲酰甲烷(DNM);而有机胺=二乙胺(L~1),六氢吡啶(L~2),l-苯乙胺(L~3).讨论了不同溶剂,配体对该类型配合物荧光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噻二唑合锌配合物热分解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对噻二唑锌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热分解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分解在205.9~209.7℃之间,对应于噻二唑的开环分解,是配合物主要分解阶段.第二阶段分解在209.7~366℃范围内,此为醋酸根的分解阶段.第三阶段分解温度大于366℃,此为有机碎片的分解、碳化过程并伴随Zn(CN)2的生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配合物分解阶段,噻二唑开环并产生了H2[Zn(NCS)2(Ac)2].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四价d°金属离子锆(Ⅳ),铈(Ⅳ)和钍(Ⅳ)与乙酰丙酮(HAA)、苯甲酰丙酮(HBA),二苯甲酰甲烷(HDBM)和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等四种β-二酮(HA)之间的12种MA_4型固体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在4000—100cm~(-1)范围的红外光谱。对配体取代基与中心金属对M-O键伸缩吸收及金属螯整环羰基伸缩吸收等的影响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9.
首次合成了Eu3+离子与对甲氧基苯甲酰-苯甲酰甲烷(MDBM)与1,10-邻菲罗啉(phen)三元混配配合物.实验测得它的化学式为Eu(MDBM)3·Phen.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热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的摄取.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EuA2(TPPO)2NO3(HA为对甲氧基苯甲酰-苯甲酸甲烷,TPPO为三本基氧化膦)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谱、核磁对其进行了表征.77K下测定了配合物激光激发荧光光谱.光谱数据说明该配合物具有不止一种Eu3+晶格格位,Eu3+离子不处于反演中心. 相似文献
11.
稀土配合物[Ln(C3H7NO2)2(C3H4N2)(H2O)](ClO4)3(Ln=Eu,Dy)的合成、表征与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合成了稀土高氯酸盐与咪唑、DL-α-丙氨酸的两种配合物晶体.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测定后确定其组成为[Ln(C3H7NO2)2(C3H4N2)(H2O)](ClO4)3(In=Eu,Dy).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高纯流动N2气氛下测定了两种配合物的热分解数据,它们的热分解过程都是由两个放热峰组成,两个配合物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97.2K,491.8K,峰顶温度分别为564.4K和613.2K,544.4K和615.1K,热分解焓值分别为2026kJ/mol和961.2kJ/mol,2596kJ/mol和1097kJ/mol.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合成2—(4—异丁基苯)丙酸希土十五种固体配合物,R_B(Ⅱ b)_3 nH_2O(R_B=La-Pr,n=2;Nd,1.5;Sm,1;Eu,Gd,r,0.5;Tb-Lu,0).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明15种配合物都是无定形的.研究这些配合物的红外光谱、~1H-NMR、摩尔电导及溶解性等性质,进行差热一热重分析.配合物中羰基的对称、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之差值表明配位体羰基的配位方式是双齿或多聚螯合配位.拉曼光谱中R_B-O的振动频率为491,370,260cm~(-1). 相似文献
13.
在无水乙醇中,以对羟基苯甲酸(HDBA)和丙烯酰胺(AM)为配体,合成铕.对羟基苯甲酸.丙烯酰胺三元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红外、紫外、热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测定三元配合物的组成、结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中的羧基以桥联方式与铕发生配位。HDBA与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配合物的最大吸收与HDBA相比略有红移;在214nm波长激发下,三元配合物在619nm和592nm处均能发出较强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14.
以 2 ,3一二氯异丁酸根 (Cl2 C4H5O2-)和 2 ,2′一联吡啶 (dipy)为配体 ,在丙酮溶液中合成得到配合比RE3 + :dipy =1:1、配位数为 8的混配配合物。产物的RE3 + :dipy配合比以及RE3 + 的配位数均与文献[3 ] 、[4]不同。标题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工作目前尚未见报道。1 实验部分1.1 主要仪器与试剂CARLO -ERBA110 6型元素分析仪 ,Nicolet170 -SXFT红外光谱仪 (KBr压片 ) ,日本精工EXSTAR系列TG DTA 6 30 0型热分析仪 ,岛津UV - 2 6 0紫外分光光度计 ,DDS - 11型电导率仪 ;2 ,3… 相似文献
15.
铕,铽邻苯二甲酸—联吡啶混合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合成了邻苯二甲酸2,2′联吡啶混配稀土(铕、铽)配合物.在 323 nm 紫外光激发下,测定了这些配合物的荧光.结果表明,铕、铽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铽对铕的荧光强度有较强的敏化作用,而铕对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但其荧光发射峰位置基本不变.元素分析和热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 Re2 L3 L′·5 H2 O( L= 邻苯二甲酸根, L′= 2,2′联吡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邻苯二甲酸根和联吡啶均与稀土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HPMBP)合钴(II)化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11.259(4),b=14.784(5),c=11.607(4),β=107.157(7),V=3039.43(A)3,Z=2,Dc=0.769g·cm-3,F(000)=1384,最终偏离因子R=0.0993,金属Co(II)原子与PMBP-及乙醇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7.
摘要:溶剂热法合成新的N, N-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II)配合物Ni(DBTC)2 (DBTC = N, N-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 通过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研究配合物的结构及稳定性. Ni(DBTC)2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1.38642(2) nm, b=1.44455(2) nm, c=1.63620(3) nm, =64.6210(10) , =73.6440(10) , =84.0460(10) , V=2.84030(8) nm3, Z=2, Dc=1.411 g cm-3, =1.000 mm-1, F(000)=1256, 最终R1=0.0590, wR2=0.1536. 在晶体结构中, Ni(II)离子处在由4个配位硫原子形成的平面四方形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 1 -苯基 - 3-甲基 - 4 -苯甲酰基 -吡唑啉酮 - 5 (HPMBP)合钴 (II)化合物 ,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 ,用 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 1 / c,a=1 1 .2 5 9(4) ,b=1 4.784(5 ) ,c=1 1 .6 0 7(4) ,β=1 0 7.1 5 7(7) ,V=30 39.43 3,Z=2 ,Dc=0 .76 9g·cm- 3,F(0 0 0 ) =1 384,最终偏离因子 R=0 .0 993,金属 Co(II)原子与PMBP- 及乙醇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 .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铕(I)-丙烯酸-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荧光光谱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种新的有机配体1-苯基-4-甲基-4-烯-1,3-戊二酮(MPPE)和相应的四元铕配合物,二(α-噻酚甲酰三氟丙酮)(1-苯基-4-甲基-4-烯-1,3-戊二酮)(1,10-邻菲咯啉)合铕(Ⅲ)(Eu(TTA)2(MPPE)(phen)),该配合物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射出强烈的窄带红色荧光,最强发射峰位于612 nm.该四元配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铕(Ⅲ)配合物发光材料,在实验条件下,该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随着铕配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没有出现浓度猝灭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