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换热器热力学性能评价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和讨论常见的换热器热力学性能评价指标--Yong效应η和无因次熵产数N。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换热器热力学性能评价指标--无因次熵产率(Yong损率)N,分析了讨论的结果表明,该指标不仅物理意义明确,而且适用范围更广,在换热器的热力学评价时优于Yong效率η和无因次熵产数N。  相似文献   

2.
IGCC系统的Yon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给出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较为具体的Yong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系统各组成部件的Yong效率与Yong损率,给出了各处工质的较为重要的状态参数的确定方法、体现系统整体性的重要关系式和系统及其各组成部件的Yong效率、Yong损率的具体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船用变频制冷装置的Yon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蒸气压缩制冷装置Yong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变频能量地压缩过程、冷剂流动过程和传热过程中Yong损失的影响,指出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时装置Yong效率提高,将制冷循环在Yong焓图上加以表示,更直观地表达了Yong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理论依据,对换热器的熵损失,熵效率进行了分析。导出了同时考虑热熵损失和流阻熵损失时的熵损失、熵效率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考虑了流阻熵损失后,换热器的熵损失、熵效率可能出现极值点。当热负荷一定时,换热器的管径,冷热流体的流速应合理匹配使换热器的熵尽可能地得到利用。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计算Yong损率的一般方法,依总Yong损率最小得到了壁面常热流对流换热管的平均优化管径,并进一步考虑粘性系数随温度变化对平均优化管径的影响。依局域最小Yong损率讨论了局域优化管径对温度和粘性系数的依赖关系,从而以最优的管形。  相似文献   

6.
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的Yong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从Yong的角度出发,分析计算了整体煤气化燃气蒸发联合循环(IGCC)各组成部分的效能,考查了能量在其中的合理利用情况,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应用于IGCC的Yong分析方法。通过对一个IGCC电厂算例的计算,从Yong效率和热效率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评定,找到了循环中的薄弱环节,对进一步提高IGCC循环的效率和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双温冰箱压缩/喷射式混合制冷循环系统的Yong分析阐明了混合循环的节能原理,同时推导了混合制冷循环的理想制冷系数。理论计算表明混合制冷循环系统的Yong效率比简单制冷循环的高。  相似文献   

8.
内燃机热力过程Yon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华  赵洪滨 《山东科学》2000,13(4):51-54,57
本文根据热平衡实验结果及有关过程参数对一定压加热循环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了Yong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平衡分析所得出的总装置效率基本相同,但各种损失对装置效率的影响程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Yong平衡分析结果可以更具体的指出造成内燃机中可用能损失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并指明改进方向。本文的Yong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减少排气冷却散热损失、改善燃料燃烧过程是提高内燃机经济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Yong传递的一般方程组,研究了热Yong伟递的基本规律,讨论了在厚平板中的热Yong传递求得Yong,Yong损率分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热Yong传递过程的基本特性,规律及热量,热Yong传递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了Yong传递方程和Yong损率方程;并以大平板为例,给出了分析热Yong传递过程的一般法。  相似文献   

11.
对换热器的热量(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进行了分析。指出为取得较高的(火用)效率,传热单元数和水当量比应仔细选择,它们有一最佳值。对换热器进行了热经济学优化计算,得出换热器最佳参数与燃料种类、发热量、价格、换热器传热系数、烟气进换热器温度和换热器单位传热面积投资有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运用能量守恒和(火用)分析方法,对冷中子源氦制冷逆布雷顿循环过程进行热力分析和(火用)分析.找出了系统(火用)效率和各部件(火用)损失随着压缩机压比、膨胀机等熵效率、跑冷量、换热器冷热流体平均温差变化的规律,并提出减小循环跑冷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温差,以及提高压缩机压比、膨胀机等熵效率、物料分配均匀度以提高循环性能和系统(火用)效率的措施.基于换热器内部冷热流体温差分布对循环性能影响的分析,设计了膨胀机预冷循环方案,该方案的(火用)效率相对于基本循环提高了24 %.  相似文献   

13.
水源热泵通过消耗小部分的高品位能源实现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热能,是一种主要回收低品位余热的节能技术。基于?分析的方法,利用水源热泵回收低品位余热试验系统研究水源侧的进水温度及用户侧的出水温度对水源热泵性能及其?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泵性能系数随着水源侧进水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效率不断增大,提供给系统的能量越多,节能效果越明显;而热泵性能系数随着用户侧出水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效率增大趋势愈来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对热泵装置用能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热泵提升式系统用能效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热能效率和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热泵提升式系统和锅炉提升式系统这两种低温供热系统的用能情况进行了能量分析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泵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要低于锅炉提升式系统的热能效率,但其效率要高于后者的效率;当低温热源的供水温度较高可直接用于供暖时,应将低温热源的热量或作为"代价"计入供给能或供给来计算热泵装置的用能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空气源热泵的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一种太阳能增效的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建立系统的能量模型和模型,以R134a为制冷剂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冷凝温度的升高,系统机械性能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中间冷凝温度为38 ℃时,系统机械性能系数达到最优值;随着中间冷凝温度的升高,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当中间冷凝温度为22 ℃时,效率达到最优值;系统机械性能系数、制热量、损失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太阳辐射照度的增大,系统机械性能系数、效率及制热量均有明显提升;系统中损失最大的部件为集热发生器,提高集热效率、采用合理的运行参数是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热力循环中的不可避免yong损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在热力循环中可回收的能源潜力,将其yong损失分为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yong损失,通过内可逆卡诺循环传热温差引起的不可逆yong损失力学分析,提出了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来确定在热力循环中的不可避免yong损失的方法,推导出了确定工质和热源间的不可避免yong损失的计算公式,利用推导的公式和平均温度的概念,可以对实际循环中由温差传热引起的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yong损失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减少可避免的yong损失,以改进循环和提高循环的yong效率。  相似文献   

17.
缠绕管换热器并管传热模型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缠绕管式换热器中的并管结构的传热规律 ,对并管金属管壁的微元段建立热平衡方程 ,以管壁温度对称分布及通过两并管焊接结构的热量相等为边界条件 ,提出了并管传热模型。在以空气为工质的并管传热实验台上 ,测定了管壁温度 ,然后与模型计算管壁温度比较 ,验证了该传热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是多流体并管式缠绕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的基础。在低温和深冷分离工程中 ,这种结构紧凑可实现多流体换热的缠绕管式换热器 ,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析的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可以降低ORC系统的不可逆损失.为此,建立了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模型,分析了不同组分非共沸混合工质toluene/R141b在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的热效率、效率和损失.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的效率均低于纯工质;纯toluene的热效率和效率最高.使用混合工质,一方面可以拓宽工质选择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温度滑移,混合工质可以更好地与热源匹配,减小不可逆损失.  相似文献   

19.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源侧(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建立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源侧热力学(火用)分析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持续热扰动和环境温度变化对产出(火用)的影响,并对不同气候区域和不同埋深地埋管换热系统进行了(火用)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运行时,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欠用增量有显著影响,合理控制热泵的运行时间可以使系统获得较高的(火用)增量;埋深的减小使泵耗功明显增加,甚至会高于系统从热源得到的(火用)增量,而埋深超过100m时,深度的增加对提高火用增量来说并不经济.提出了地埋管换热器(火用)效比这一参数,对评价地埋管换热器获取(火用)增量的效率、经济性,以及确定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合理的运行时间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用SolidWorks进行U型管式换热器管板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壳式换热器是石油化学工业中最常见的设备。而管板是管壳式换热器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承压部件。它对整台换热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极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换热器管板设计中一般使用相关的计算公式进行设计,准确性不高,安全系数过大,经济性较差。产品验证依赖于对实物样品的测试,使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将COSMOSWorks有限元分析模块和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结合,提出了一种进行换热器管板应力分析的新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