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外环绿带人工林为对象,于2007—2009年采用法瑞学派调查法和每木调查法相结合,共计调查典型样地908个,测定记录林下更新层木本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其生境特征,分析更新层物种组成及出现频率、不同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多样性格局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人工林样地更新层木本植物丰富度普遍高于林木层,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更新层多样性较最高,乔—灌—草结构和乔—草结构更新层物种多样性高于灌—草结构;②林下更新层共出现木本植物101种,占林木层总种数的65.1%,其中常绿树种33种,落叶树种68种,出现频率≥1%的有36种,生活型以落叶阔叶乔木为主,乡土物种占75%,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58.6%和53.7%;③种源、种子散布方式、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草本层盖度等生境因子是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人工侧柏林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徐州周围山地人工侧柏林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勘察的基础上,建立了10块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地.通过对群落的生境条件、种类组成和结构等的调查,详细分析了徐州市现有侧柏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徐州周围山地现有人工侧柏林群落结构简单,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生长更新缓慢.建议引种朴树、臭椿、黄连木、三角槭、梧桐、女贞等树种,以改造林相,促进地带性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下降,而群落的均匀度基本上保持比较高而稳定的状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样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多数环境因子对研究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太明显,只有群落的透光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4.
干旱河谷区与石漠化荒地、沙化区等同属困难立地区,其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川西干旱河谷区地形和气候环境复杂,植被恢复限制因子多,关键技术和理论的突破已是瓶颈问题,急需得到进一步解决.本文通过对川西干旱河谷区的形成过程、立地条件、植被演替趋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历史上该区域植被恢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恢复植被物种选择、灌溉方式、整地方法、栽植技术、管护等角度提出该区植被恢复适宜模式,为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烟台市区人工林地被火烧后自然恢复的潜力,调查研究了烟台蓁山遭受火灾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混交林迹地在两年后植物群落恢复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乔木、灌木植物被火烧全部去除后,原生长于林下、林缘、路边灌草丛中的草本植物迅速繁衍,形成地被层,火烧迹地可迅速恢复为草本植物群落,次生裸地阶段仅约30 d左右.(2)处于阴坡的火烧迹地形成以大型多年生根茎禾草紫芒(Miscanthus purpurascens)为建群种的草本植物群落,群落的植物种类及数量丰富,各物种的高度、盖度等均高于未火烧林地的草本层;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较复杂.处于阳坡的火烧迹地群落恢复速度缓慢,群落的种类、数量等变化幅度较小.乡土草本植物在火烧后迅速生长,这对植被的恢复过程以及防止因林地被破坏而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3)尽管该群落周围有荆条、酸枣、扁担木等灌木种类存在,但是火烧两年后还未见有木本植物种类出现,可见其自然恢复成为木本群落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间伐强度对油松中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多样性角度探讨了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油松中龄林的影响,分析了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相似地力条件下,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科、属、种的数量增加,植物多样性增加,尤其是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逐渐上升,层次结构更加明显;间伐强度的增加改变了林下植被的生活型谱,阳生、喜暖植物的比例增加,同时有利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增加.对相似立地条件下45年生初植密度为3500株/hm2的油松中龄林选择44%的间伐强度处理,3年后林下植被发育及乔木生长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皆有不同,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阔叶树密度、径级和木本植物个体之间分化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个体生长分化程度最高;(2)两种造林密度中,高密度林林下木本植物株数更多,胸径分化程度更大,生境多样性更高;(3)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随着纬度的降低,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和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平均胸径增大,且生长分化程度变低。初步研究发现,马尾松人工林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具有演替为地带性顶极群落的趋势。相对较大的造林密度有利于马尾松人工纯林林下木本植物生长,不同气候条件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有着明显影响,水热条件相对更丰富的北热带气候林下木本植物生长更好且个体分化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8.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植被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增加系统内生境和植被多样性,能增加天敌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降低或抑制有害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也有研究认为: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对天敌数量的影响,天敌本身的运动迁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对生境与植被多样性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生态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植被逆行演替的分析有助干当今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建设。凉山州暗针叶林分布较广,是西南林区的最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杜鹃-冷杉林逆行演替以林下杜鹃为主的下木层替代乔木层为特点,逐渐向杜鹃灌丛、高山草甸,甚至流石滩逆行演替;箭竹-云杉林或箭竹-冷杉林逆行演替表现为迅速被箭竹或悬钩子、蔷薇等灌丛占据,进而被柳叶菜(Epiobium.sp)替代。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详细调查原生植物群落,人为引入接近该地气候演替顶极的种源或种苗,并在改造地内密植,逐惭形成都闭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选取武汉市残存林里常见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样地记录的15个样方中各物种的重要值,通过聚类分析中的组间连接法,对研究区域的残存樟树林进行了群落类型的划分;并运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不同群落类型及不同结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残存樟树群落可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群丛1:樟-女贞-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群丛2:樟-女贞+棕榈-中日金星蕨+黑足鳞毛蕨群丛;群丛3:樟-海桐+棕榈-井栏边草+天葵群丛;群丛4:樟+马尾松-海桐+白花龙-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群丛5:樟-棕榈+冬青-阔鳞鳞毛蕨群丛;群丛6:樟-栓皮栎-蕨群丛.其中Patrick丰富度指数R最高的是群丛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最高的是群丛4.研究区域内残存樟树群落,垂直结构上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层.就各层的多样性指数而言,多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群丛4例外,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该研究可为武汉市残存樟树林植被的恢复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千岛湖风化基岩消落带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然植被在湖滨消落带的分布规律,为消落带植被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在千岛湖区风化基岩消落带上采用固定样地调查方法,结合千岛湖水位涨落动态观察,通过物种重要值、聚类分析及其多样性,研究自然植被在海拔98.0~108.9 m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千岛湖水位基本上呈现1—3月为98~100 m的低水位、4—6月逐渐升高至104 m、7—9月为105~106 m的高水位、10—12月再逐渐回落至100 m低水位的年变化动态规律。风化基岩消落带植被的垂直分布与水位的季节性涨落或淹没时间有关,106.0~108.9 m区间为乔灌草植被带,乔木种类主要有木荷(Schima superb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 104.0~105.9 m区间为灌草植被带,主要种类有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灌木和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鼠曲草(Pseudognaphalium affine)等草本; 102.0~103.9 m区间为草本植被带,主要种类为上位灌草植被带出现的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酸模(Rumex acetosa)、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粉披苔草(Carex pruinosa)等草本,但盖度只有20%左右; 98.0~101.9 m区间为无植被带。植物的多样性自上而下基本呈现上多下少的现象。【结论】千岛湖106.0~108.9 m乔灌草植被带、104.0~105.9 m灌草植被带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和结构特征为消落带植被人工修复与重建提供了物种选择及其结构配置的重要依据; 102.0~103.9 m草本植被带和98.0~101.9 m无植被带是千岛湖风化基岩消落带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区间带,也是植被修复与重建最难、最重要的区间带。  相似文献   

13.
在2014-2015年间对四川省石棉县大岗山水电站影响区域内的种子植物的种类、植被类型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为电站建设后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该区种子植物有101科、320属、552种;(2)优势科、属明显,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居多;(3)其种子植物包含9种科级分布区类型、15种属级分布区类型及变型,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和一定的温带性质;(4)影响区域内的植被大致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群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江西省遂川县火烧迹地杉木萌芽更新林杉木种群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属于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杉木群落林下维管植物种类较少,有24科31属37种,木本植物为优势类群,占植物总种数的70.27%;群落林下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总体来看,群落林下植物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该研究为杉木次生林的经营管理、自然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藏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在河滩流动沙地上不同地面处理措施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多年植被恢复试验中,进行不同地面处理措施下各流动沙丘恢复植被的植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的野外实地调查,分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11年、2016年对试验地植物优势种的抽样调查,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沙地植被恢复情况。【结果】2008年以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存活植物种数可达10种,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在个体数量与生长状况上均优于其他植物种,且不同处理措施间植物的生长与物种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秸秆沙障植物物种数量最多,而植株生长状况对照较好。物种多样性则表现为石方格及塑料方格>秸秆沙障>无处理措施。【结论】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可以作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秸秆沙障既能保证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同时利于植物生长; 但在人类活动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则可以铺设石方格及塑料方格,以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促进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沙地植被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群落的植物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恢复格局和过程。【方法】通过2种树种(顶果木、降香黄檀)、3种治理模式(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的造林试验和群落生态调查,研究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及多样性演变规律。【结果】经过4年的恢复,3种不同治理模式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优势种和共优势种。一些入侵植物如鬼针草、小飞蓬、酢浆草、飞机草、土牛膝、胜红蓟等的数量有所增加,特别是鬼针草,其重要值(10.35~36.32)分别是灌丛(4.44)的2.33~8.18倍。与灌丛(对照)比较,3种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2种豆科植物和3种治理模式具有相近的治理效果,但混交林治理模式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作用相对较优。在岩溶退耕地和灌丛地实施人工造林可以加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短期内显著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外来植物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山河谷林封育区与非封育区天然林进行植被调查,从林分结构、林下草本重要值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封育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5 a的封育期内,对于阿尔泰山河谷天然林的整体状况没有明显影响;(2)封育区林下草本种类比非封育区多了10种,相对增加了77.5 %,草本层盖度提高了36.4 %,相对增加了124.8 %;(3)封育区林下草本层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封育区,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通过封育措施阿尔泰山河谷天然林林下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同时要加强封育区的管理,并延长封育年限。  相似文献   

18.
对南方公路常绿植物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南方公路上常绿绿化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和蒸腾速率进行了测定,计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以及植物的日蒸腾释水量和蒸腾吸热量.结果表明: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植物是扶芳藤、常春藤和珊瑚,较低的植物是红叶石楠、棕榈、麦冬.而降温增湿能力较高的是麦冬、石楠和扶芳藤,较低的是红叶石楠、棕榈.而植物叶片单位质量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的是扶芳藤、常春藤,值分别是10.34、9.93 mg·g-1,较低的是麦冬、香樟、棕榈,值是3.55、2.67、2.06 mg·g-1.释氧量、净同化量和固碳量与叶绿素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