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提高高铁金华站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乘客的进站效率,通过采用对实际客流量及设备进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了乘客进站过程中必须通过的设备优化配置问题,分析了高铁站进站流线与客流流线的评价指标.利用GPSS语言建立了高铁金华站乘客进站流线及其仿真模型,对金华站进站流线上的设备数量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乘客进站乘车的服务时间,提高车站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湛海高铁旅客车船转运方案是一种新设想,主要研究内容有车船转运方案的港址选择、总体设计思路、车船接驳运营分析、车船转乘行人流仿真分析、跨海总用时分析、以及工程技术难度、投资估算、经济效益、远期可逆性。研究表明:方案所提出的空车等船、空船等车的设计理念,可大大节省转运时间,高铁旅客完成跨越琼州海峡的分析用时为36min,设计用时取45min,时间富裕系数为1.25;仿真分析结果显示,4.2min可完成所有乘客完成换乘,换乘环境良好;高铁港口综合站采用双凸堤4股道、8个换乘泊位的布置形式,能够满足每小时开行8对动车的高峰接驳运营强度;车船转运方案具有用时短、经济效益好、技术难度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对过海通道的远期建设具备可逆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为制定符合客流的线路公交调度方案,增大公交出行吸引力,减少私家车出行碳排放,有必要提出精确的线路乘客上、下车站点识别方法,获取精确客流数据,为公交调度提供精细数据支撑。本文以福州市常规公交多源数据为基础,针对数据缺陷提出系统时间误差修正及站间缺失数据修复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乘客刷卡时间与公交到离站时间匹配的上车站点识别方法。将乘客出行行为按照是否具有出行规律,提出基于乘客出行规律的乘客下车站点识别方法及综合出行距离、换乘能力、出行吸引强度、周围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影响下的乘客站点下车概率识别方法。最后,以福州市125路公交数据为例,将识别数据与实际调查数据对比,验证识别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交客流OD调查提供数据挖掘方法,减少传统调查产生的人力物力,以及为公交企业运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话订票、互联网购票方式的全面推行,旅客购票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是,对铁路站务系统而言,旅客运输组织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天水站也不例外,尤其在在春、暑运等客流高峰期表现的格外突出。文章结合天水站2019年春运期间客流变化特点和客运组织情况,从售票组织、实名制验证、候车区域、检票放行、乘降组织等方面分析春运期间异地车票对天水站客运组织的制约因素,研究制定春运期间旅客运输组织方案,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对策,确保春运客流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工作安全平稳有序。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期车站内聚集大量乘客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和运营管理不便的问题,对单线多站和车站内部建立客流控制模型,为高峰期实施客流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依据车站内部的三级控制策略和单线多站协调客流控制影响因素,对乘客的乘车过程进行动态建模;然后,建立以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客流控制模型,根据计算精度选取单位计算时间t_0,将时间进行离散化,运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在高峰期通过控制线路各站及车站内各区域的客流人数,在均衡线路车站等待客流的基础上,将各车站等待乘客压力分至其各区域,避免站内乘客过度拥挤,从而保证车站的安全与运营管理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6.
考虑地铁运营中断条件下应急公交站点泊车能力受限以及轨道交通折返站和换乘站客流压力较大的特征,在应急公交标准接驳线路的基础上设计了补充接驳线路,来降低乘客的出行延误和提高应急车辆的疏运效率.将线路规划与车辆调度集成一个模型,以应急公交站点的泊车能力、车辆运力、派车能力以及乘客容忍时间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多 目标应急公交调度优化模型.利用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得Pareto分布优化解集,同时采用隶属函数从Pareto前沿中挑选出最理想的折中解,并进行实例验证以及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急车辆行驶的总时间与平均乘客延误之间存在Pareto优化,即决策者可以根据调度目的权衡应急车辆行驶时间与乘客延误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BRT通道内乘客优化引导问题,文中从BRT快速通道内的乘客需求特性角度出发,根据乘客起讫点(OD)需求与快速通道的线路特点对乘客进行分类,考虑影响在站乘客总效益的各个出行成本(乘车时间成本、延误等待成本和拥挤成本),采用客流分配的方法对到站线路车辆分配不同类型的乘客,并对不同类型的乘客需求采用不同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乘客效益最大化的BRT均衡配流模型,并通过设计改进的遗传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在满足乘客总效益最优的情况下得到各条线路的乘客分配方案。与不使用该方案相比,算例乘客出行总成本减少162.3元,成本减少17.68%,证明了文中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当下出行方式多元化,但乘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该系统利用北斗定位和通信技术进行乘车人信息的共享,应用该系统后乘客在乘车时,乘客的亲人或者紧急联系人能够及时收到乘客的乘车信息,其中包括上车时间、上车地点、车牌号、车辆负责人信息、下车时间、下车地点,有效保障乘客人身安全,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进程,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公交客流走廊集聚的需求,研究了全程车和区间车形成的多服务模式公交优化设计问题.针对公交走廊需求特征,利用公交客流起止点(OD)数据,建立了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发车频率和公交座位数为主要输出参数的公交设计研究模型,下层模型为经典的随机选择(SUE)模型,应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求解模型.最后结合相关案例给出了优化算例,案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公交车内拥挤对乘客出行成本的影响,能有效地提高公交走廊的运营效率.同时,模型通过输出不同站点上车在各站点能找到座位的概率,优化乘客选择不同公交出行的行为,均衡了公交客流,提高了车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特点,对换乘方式以及站台组合形式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地铁换采站客流组织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助让乘客用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换乘、有效缩短乘客换乘时间、促进车站客流组织合理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接驳公交乘客使用特征研究——以浦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丹 《科技信息》2013,(10):81-81
接驳公交是多模式交通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它能有效弥补轨道交通及骨干公交线路不能提供“门到门”服务的缺陷,从而提高轨道交通及骨干公交线路的服务品质,增强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本文结合浦东新区“最后一公里”线路的发展现状,从线路的使用目的、开通前后替代交通方式对比分析这两方面研究接驳公交乘客的使用特征,并总结了接驳公交的客流吸引源、竞争优势,以期为接驳公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瑜琼 《山东科学》2024,(1):118-127
为满足旅客在高铁站的接驳及疏散需求,增强高铁站作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建立基于提前预约和实时混合需求的高铁快巴动态线路规划模型。在运营开始前,基于提前预约需求,兼顾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建立线路规划模型;利用小生境技术对传统遗传算法进行改进,设计算法求解。运营开始后,允许实时需求插入既定路线,引入临时站点,以最小化系统变动成本为目标,建立整数规划模型决策动态线路规划方案。应用本方法在北京市北太平庄街道区域随机生成并求解30组需求算例。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在两阶段生成最优的高铁快巴线路方案满足混合需求;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小生境遗传算法有效避免了算法早熟,运算结果更优,模型和算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在铁路运输中,长距离运输能力紧张的局面持续存在.通过同车分段购票策略,可将被短途客流切割的长途席位重新组合起来供长途旅客使用,有利于增加长途旅客的出行机会,但也引发公平性争议.基于效用理论构建旅客购票决策模型,基于列车开行方案评价体系构建运输效益评价模型.利用京沪高铁客流量数据,进行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仿真实验,模拟不同购票策略下的旅客购票行为,验证模型并得出结论.同车分段购票策略可在不损害短途旅客出行机会的前提下增加长途旅客的出行机会,且具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收益的运输效益.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其车站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对整个轨道交通线路网的顺畅运营起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地铁现存的问题,以轨道交通站点中的换乘站为研究对象,从乘客进站流畅性、优化方案的时效性、站内设施利用率3个方面对车站进行研究。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济南地铁八涧堡换乘站的仿真模型,通过导入真实人流数据进行仿真模拟,针对各个瓶颈问题从站内设施布局和客流组织两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并利用仿真实验对换乘方案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通过研究站内人员、乘客、配套设施的集散状况,本文优化方案提高了车站面积和站内设施的利用率,消除了站内客流瓶颈,可有效缓解站内拥堵现象的产生并提高流线的流畅性,能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优化提供决策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是地铁运营管理的重点,当换乘站出现大客流、或某条线路发生延误、运能不足导致换乘站大客流事件时需要客流组织以及行车组织的相互配合,确保地铁安全运营与乘客人身安全。该文以北大街站为例,研究了大客流情况下线网联动,行车组织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乘客换乘时间需求是响应型接驳公交提供换乘服务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一种考虑换乘时间需求的响应型接驳公交运行路径与调度协调优化方法.首先,将乘客按是否有特定换乘班次需求进行分类;然后,以同时接送模式下响应型接驳公交为研究对象,以乘客与运营商的效用加权之和最大为目标,以乘客换乘时间需求、乘客预约时间窗、车辆容量、车辆单程最大行程时间等为约束,构建发车间隔和运行路径一体化的协调优化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设计求解算法;最后,以长沙市地铁一号线尚双塘站周边区域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 表明:与单接单送模式相比,同时接送模式系统的总效用提升了17.1%,同时接送模式的优越性显著;乘客换乘时间需求导致系统的总效用降低了9.42%,但考虑换乘时间需求提升了乘客的换乘效率,降低的系统总效用是可接受的;中小型车比较适合响应型接驳公交系统.  相似文献   

17.
刘亦非 《科技信息》2005,(11):39-40
城市交通:卫星来监控 “568路 G045车在某站上车2人,下 车4人,现车内共有37位乘客。”随着工 作人员点下鼠标,眼前的屏幕上立刻出现 了这样的信息。 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智能公交 调度系统,通过对车辆客流和道路信息的 采集、传输和处理,让调度更聪明,它能 有效防范道路的拥堵,使发车能力提高超 过10%。 记者看到,屏幕上各线路公交车上的 客流情况都被标上了各种颜色。据介绍, 绿色代表车内乘客很少;蓝色代表车内有 20-40名乘客,比较适中;橙色代表车内 有40-60名乘客,虽然已经有乘客要站着,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分担率的精准辨识,研究结合多模式公共交通大数据,提出了一类基于广义出行链的高铁客运枢纽换乘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不同公共交通方式换乘阶段的关联和融合,提取以高铁客运枢纽为端点的个体广义出行链,分析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考虑高铁客运枢纽乘客的个体经济社会属性、主观心理因素及其个体...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居民出行往返于居住地与换乘站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研究了灵活型接驳公交路径规划问题。为保证接驳公交服务质量,构造乘客满意度函数将其量化。考虑混合车型联合调度对接驳车辆路径优化的影响,在给定预约需求和车队规模的前提下,以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和平均乘客满意度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混合车型的灵活型接驳公交路径协同优化模型,同时运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多车型调度的算例最优适应度值优于使用单一车型的算例,说明该模型在路径优化方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面向城际轨道交通的定制化接驳公交线路优化问题,对现有的定制化接驳公交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建立了定制化接驳公交运行线路优化模型,该模型目标函数考虑最小化乘客出行成本和公司运营成本,同时满足最大乘客定制需求。针对该优化模型的特点,设计了混合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研究的考虑轨道交通到站时间的定制化接驳公交协调线路优化模型和算法的可操作性、有效性以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