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报是举世瞩目的科学难题,作为其重要的科学基础,国际上多震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不同时代的地震科学家总是努力将所掌握的最新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目前尽管不同类型的地震台网已遍布全球,同时装备的仪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满足地震预报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现有科学认识水平从理论上还不能完全清楚地解释地震成因和地震孕育、发展、演化的规律:二是地震监测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地震预报的方法、判据、指标及相应的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密和优化台网仍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个多地震地区,70年代以来,继通海、昭通、龙陵大震后,又发生了澜沧耿马大震。历次大震给云南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人们越来越关心地震预报工作。本文通过到灾区实地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并就目前地震预报概况,对澜沧耿马地震为什么没能作出准确的临短预报作一较祥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5,(3):119-120
<正>一、地震对档案破坏情况分析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仅二十世纪以来,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统计,我国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700多次,其中7.0~7.9级地震近100次,8级及8级以上11次。地震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害。地震对档案造成的直接破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馆舍受损。二是档案柜架受损。三是档案资料受损。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地震愈发的活跃,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这种自然灾害的面前,如何预防及补救,尽量减少这方面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如何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以期将地震中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崇升  雷麦莉 《甘肃科技》2005,21(5):186-186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自然现象,在当前全世界地震预报还没要过关的情况下。从印度洋地震引起海啸,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的教训中,我国在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加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方面。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亲朋伤亡、伤残痛苦、财产损失、生活艰难等会影响每一个亲历灾难的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相对较少,巨大灾难造成的生活变故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及情绪损害。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的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地震预报科学技术问题、前兆异常和本底异常及宏观异常现象的观测,指出了地震预报所面临的根本困难是前兆的如何正确观测和识别问题。作者认为只有建立在对构造带以及附近地区长期地震危险性的恰当评估,才能减少巨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0.
气象奇点与云南最大震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大量气象资料选取预报因子,将气象统计理论应用于地震预报,开创了地震预报的数值预报新方法,并对中国云南5个地震分区,分上下半年做出了最大震级预报,其置信度达到特别显著水平。这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破坏力极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很大。但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存在很多困难的,只有通过对建筑物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12.
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性 ,研究了GIS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讨论了基于GIS的地震综合预报系统的基本构架 ,并且具体探讨了GIS在中长期地震预报和短临地震预报分析中的应用 .  相似文献   

13.
邓明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长期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和遥感用于地震预报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公众对地震预报研究的热议。面对如此惨烈的自然灾害,人们希望科学家能提供某种预警,而科学家同样感到悲哀和无奈。我们身处的大自然神秘莫测,科学还不能将其全部谜底揭开。科学让我们了解了遥远的星空,却没有帮我们认清脚下的大地。在我们还不能对地震的运动过程和内在机理进行有效观察的时候,地震预报还只能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质构造复杂,是广泛性浅源地震活动区,加强地震预测工作对于避免人民财产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监测以及震后救灾工作非常有必要。该文主要针对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工作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海城和唐山地震的孕震期间,前兆异常区域内的较强地震趋于发生在朔望和上下弦,海城和唐山地震的主序列以及前兆异常区域内1900年以来发生的六级以上强震与月相也存在类似的相关。这些关系可以在地震预报中作参考。本文还对触发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身损害,很多地震灾害都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引起的,尤其是我国很多住宅都是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较差,因此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对砖混结构住宅的破坏,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加固问题。该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震信号检测是进行地震预报的关键.设计了一种低成本、小型化、可显示并存储,通过PCI接口与PC机相连,然后调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地震预报的地震信号检测电路,测试结果达到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地震仍是人类生死攸关的威胁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地震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非线性动力学学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地震预报、地震模型、地震反演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介绍了近年来非线性动力学在地震学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和进展,并介绍了重整化群理论和混沌反演理论在地震预报方法中的应用,以及地震建模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地震国家,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分布范围广。地震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上一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作出了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因此,准确有效地向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的有关知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均是必要和有益的。一、个人避险当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